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为什么总想跟父母作对?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5-07


零·距·离
2021/4/28 总第-5-期

我们一定要接受攻击性的存在,因为它就在孩子的性格里,假如存在的东西被隐藏,被否认了,小孩就会觉得自己不诚实。

— —唐纳德.温尼科特


上周,小咨邀请到UM心理咨询师、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刘纯婷老师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与分享《孩子跟父母作对是想成全父母吗》这一专题。

点击看视频:


以下是我们为大家精选的直播内容的文字精选:


01

“孩子和父母作对的方式”


刘纯婷:

①容易识别的,向外的攻击性。大家也许深有体会,比如孩子会采取跟我们对吵对骂对打这些很激烈的方式,或者是采取一种更强的攻击性。一些家长告诉我,他上了初中或高中的小孩可以拿刀跟他在家里两个人对峙,这样很激烈的一种状态,或者是觉得孩子很不听话等等很多家庭可能都发生过。


②隐晦的被动的攻击性。有很多青春期的小孩,尤其是初高中这样青春期的小孩,可能会更常见用被动的方式,比如说割手腕,或者说会拿一些很尖锐的笔尖,戳自己的腿和胳膊。还有一些家长会在半夜三更给我打过电话,发现了孩子的遗书,里面提到自己不想活了,或者吃了很多的药物,这样的一种被动的方式。


02

伤害自己,是对父母的攻击吗?


刘纯婷:是的,就是从这个方向去理解他的行为。可能有些孩子在学校里面,或者在学业上,他需要承担父母很多的期待。

比如说读书就要上名校;比如现在每天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不要玩不要有社交;比如学习的方式,父母一再的强调可以再优化一点的,这样做不对;比如说指责孩子态度不端正等等……

这样的一些事情,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或者有很好的规划,但是孩子可能并不认可。或者他内心对父母亲的期待,一方面他觉得他自己做不到,另外一方面他就觉得做到了好像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更像是在为完成一个父母亲给自己安排的规划,他就会通过这种自伤的方式去终止父母的期待,让他们把关注从学业转到孩子身心上面来,他就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完成攻击。


03沉默,回避沟通也是一种对抗吗?


刘纯婷:这是一种沟通渠道的关闭,也是一种对抗的形式。通过以往父母的多次沟通经验,他可能形成了一个信念,就是我的话其实你不想听或者是我的话你是听不见的,我说不说其实都是没有用。

他同时也关闭了另一个通道,就是你说话我也不想听了。或者说对信息能够传递出去的放弃。可能父母亲还是在继续的在关心关注这个孩子,但他俩的信息传递的是不对称的,或者说他觉得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或者说是情绪很难传递到父母那里去,他就不干了。


04作为父母该如何调整并理解孩子?


刘纯婷:首先,最简单的一条要学会听。孩子心声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被父母真正听到过,或者父母对和孩子的沟通有某种限定或者设想,在那个框架范围内的东西才是父母更愿意关注和听到的,那孩子就会知道了,你想要听什么,但是那些话我又不是很想说。父母想听的孩子不想说,孩子想说的,父母不想听或者听不到。


05父母如何正确的在他的位置上?


“父母在不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孩子在不在他自己的位置”,父母如何正确的在他的位置上?

刘纯婷: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需要用一个例子去切入这个话题。有个家长他的小孩子,因为跟数学老师的一个小的冲突,然后变成大冲突的这样一个过程。

刚开始这个孩子忘记带数学作业,然后被老师批评,慢慢的孩子不写,更多是写了也不带。数学考试的时候他经常会留两题,或者一面都不写,两个人变成一种敌对的状态。后来老师采取一些处理类似事情常规的办法,比如做完作业再回去;或者数学小组,几个同学一起做题,老师把不会的讲一讲,然后再回家;或者说每次作业都检查一下再带来,如果你还没有带来,你就到后到这后面去反省一下……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处理的方式。

孩子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就想起了,她小时候数学成绩就不好,数学老师很严厉,经常苛责她,那个时候的自己感觉被羞辱。当她发现现在老师经常要孩子罚站或者留下来写作业,她自己的那种感觉一下就被激活了,她感觉到了愤怒。她其实就已经不太能够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用智慧去指导孩子如何去完成这件事。

不过就事论事,我相信很多母亲是有办法的,比如说晚上的时候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检查一下书包;我每次都跟孩子去讨论你为什么做不完数学的试题,是什么原因,是你不会吗?如果你不会你现在需要我怎么帮你?

假如孩子有问题,我还会从这个方面去跟他讨论,你为什么没有做完,是什么原因,我们来看一下有什么改进的地方,你自己有什么方法,有什么策略,如果不行,在哪没有做到,需要外援吗?需要我为你做什么?这就是就事论事,本着这个问题可以被解决,事实上也是可以被解决的方法去跟孩子互动。

之前这种情况下这个母亲就会觉得老师太无情严厉了、权威、不理解小孩,她自己的情绪就出来了,于是当她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会把情绪传递自己的小孩,一方面会觉得孩子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做老师的作业呢?

另一方面也会骂他,你能不能少给我找点麻烦,你每次给我找这个麻烦的话,我自己好像每一次都在被老师批评,我也不想跟这样的人打交道。

但其实这个信息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告诉孩子你要做,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你的老师做的方法非常的不合理,这个人做事我非常不认可。

孩子这两个信息都收到了,他很快就知道你想干什么“我对你的老师非常的愤怒,非常的不开心,非常的抵触”,所以他就会认同这种妈妈觉得老师的方法非常不好,这不是一个好老师,如果我按照那个去做,我就被苛责了,我是很可怜的小孩。

其实这个过程中父母传递了一个信息“让孩子去对抗这个老师”,这样的互动就会一直被延续下来,其实我们就完成了什么样的一个互动,我们通过孩子在和权威打交道,也是我们当年很想跟这样的一个权威、不讲理的对抗,但是我们不敢,然后我就希望小孩敢,这种潜意识,因为孩子肯定是满足父母的,他就是这样一个行为方式不断的在被留存下来。

但是在留存下来的同时孩子一方面很痛苦,因为他觉得我这样做的时候,我是个不守规则的一个小孩,坏小孩、差学生,所以他很难。比如父母的数学老师可能是他的父亲或母亲的一个缩影,双亲影像的一个缩影,他可能有一个很严厉的父亲或者母亲,他其实就是通过孩子和自己当年的父母亲在抗争。

然后为什么会说妈妈不在妈妈的位置上?因为她已经失去了一个母亲的立场——如何帮孩子做社会适应。现在变成了,孩子是我们的同盟军,为我们做主,也就是孩子的位置比我们更高,我们期待孩子为我们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期待孩子比我们更有能力,其实我们那个时候是很虚弱的,愤怒通过孩子去表达,但孩子长期在那个位置上他是呆不住的,时间长了孩子会出问题。


06“父母是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刘纯婷是的,当冲突的时候,我们先体会冲突的同时我们是如何体会小孩的,体会自己的。因为很多家长在做一些细致讨论的时候,比如说老师对孩子严厉了,其实我们待事后讨论去问的时候,孩子说我喜欢这个老师。

也就是老师的严厉是合适的,某方面她是喜欢的。但这个严厉对我们不合适,事实上可能和孩子并不相符,我们要去问孩子是怎么想的,这点很重要。

然后要去体会自己的这个部分跟孩子这个部分的差异,这部分要被识别出来之后,如果我们总觉得孩子这样子遵守规则,或者说和权威、老师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过分的情绪,我们要再往下再去觉察一个部分——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权威、规则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我们所决定权威是带有迫害性的,那在这个家庭里面我让孩子守规则将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这个部分是需要拿出来觉察,甚至是找机会去处理的。


07我自己优秀,就很想要求孩子也优秀


我自己很优秀,我就想我孩子优秀,这是不是就算是一种投射?

刘纯婷:这是期待,和投射不一样。

传递的信息,尽量保持一致,孩子是不需要内耗的。为什么小孩子有的时候你觉得我明明对他好,跟他说了很多,但是他为什么好像情绪不好、好大的压力、不好好学习,好像一天到晚心思好重。

“心思好重“就是内耗,他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我到底是要满足你的愿望少干一点,还是要满足你另一个愿望要好的成绩,尤其这两种心态所需要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要成绩好,我比较刻苦一点,这是能满足那个期待的方式。

如果我满足你的另一个期待,比如说好好照顾自己,十点就睡觉,那我可能要用另一种行为方式去完成,因为本身就是需要不同的行为去完成。

这孩子太挣扎了很可怜,所以大部分小孩都是属于他的劲都用在挣扎上了,而不是用在完成总目标上了,挣扎其实是很费劲的,就像小人打架。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本身很难处理自己和内在父母的关系,所以和其他很多人相处都不那么容易。


08如何去识别作对中自己的作用?


刘纯婷:有些家长之前确实会对孩子打骂,由于打骂引起孩子的逆反,他们可以接受,或者说从逻辑上是可以自洽的。但是有些家长完全搞不懂?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其实挺宽容的,甚至挺纵容的,他为什么最后会和我作对。

我想在这里补充一点材料进来,是“关于自由和规则”。很多家长觉得我给孩子自由就是没有规则,给孩子规则就是不给他自由,在我们观念里自由和规则是对立,但实际上我们需要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平衡自由和规则,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并且在其中享有自由。

我再讲一个笑话。一个小男孩,他才5岁,跟着爸爸一起医院做尿检,流程是在门口领一个小杯子,然后去卫生间把尿接出来,最后送回到检验窗口。

小孩子去卫生间的时候,他爸爸就在外面等,过了好一会儿这个小孩子才慢慢吞吞地出来了。爸爸就问他:“怎么这么久才从里面出来?”孩子说:“爸爸,是尿太难喝了。”原来孩子以为接到杯子中的尿是要求喝掉的。

爸爸很理所应当觉得,尿检就是把尿接出来,然后送到窗口去,但是孩子会觉得杯子装的就是喝的东西,他怎么知道这个是要送到窗口去,而不是喝掉呢?这个规则是父母需要去教会他的,孩子不是天然地就知道成人世界的规则的。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不知道规则是什么,我们就想当然地觉得我们的想法就是孩子的想法。有个小故事,一个孩子不愿陪他爸爸逛超市,父亲就不理解,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孩子怎么没有购物欲?但其实孩子的高度和视角所看到的都是周围大人屁股,和父亲看到的风景截然不同,当然就对超市没有兴趣了。

我还要补充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孩,因为父亲有权有势,从小就肆无忌惮,到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这个小孩跟同学冲突,砸破了同学的脑袋,他的父亲就动用关系,很快处理好这件事情,孩子都不用亲自去跟对方道歉,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

到高中的时候,他猥亵女同学,他父亲依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处理,结果是女生转校,他不用自己去道歉,也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大学的时候,他开车肇事逃逸,因为抢救不及时,导致对方重度昏迷,处于植物人的状态。但是这一次是对方是一个硬茬,他父亲摆不平了,他被拘留的时候他父亲脱口大骂“你以前不是很有用吗?你现在怎么这么没用,你怎么这么无能,你居然还能让我来坐牢?你之前的关系和能力到哪里去了?”

他父亲听了之后就非常震惊,原来他儿子到了20多岁了,完全不懂社会规则和法律常识,回想期自己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很后悔没有进到父亲的教养责任。

父亲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一座桥梁,在家里是社会法则的一个缩影。他其实要教育孩子,家庭是有规则的,并且是社会规则一个缩影。

有规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有安全感的事情,他在规则范围内去摸索、去尝试、去试错、去建立他的关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保护。

我们作为监护人,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保护到他的安全,至少有三大基本原则: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社会环境。

如果孩子不遵守这样的规则,他很难适应社会。他在学校里很容易会感觉到别人不欢迎他,他对于群体也没有归属感,价值感。




目前UM心理亲子专题读书会正在招募中,我们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两个不同群体开设了两场读书会。

李霞老师读书会】主要讲诉0--10岁婴幼儿的心理与行为。更适合0--10岁孩子的父母参加。

喻冠娟老师读书会】主要讲述10--18岁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更适合10--18岁孩子的父母参加。

扫描二维码报名

填写报名表并缴费

添加助理微信了解详情:zqfxl010



读书会设置
【李霞老师读书会】

1. 时间:2021年5月9日--6月16日

2. 设置:一周两次(周三、周日),晚上20:00--21:30,共12次

3. 书籍:《温尼科特与为人父母者的谈话》

4. 人数:12--20人

5. 价格:960元

6. 适合人群:

①0--10岁孩子父母

②教育工作者或跟儿童、青少年工作的新手咨询师

③对亲子主题感兴趣,想学习更多经验


【喻冠娟老师读书会】

1. 时间:2021年5月11日--6月18日

2. 设置:一周两次(周二、周五),晚上20:00--21:30,共12次

3. 书籍:《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

4. 人数:12--20人

5. 价格:960元

6. 适合人群:

①10--18岁孩子父母

②教育工作者或跟儿童、青少年工作的新手咨询师

③对亲子主题感兴趣,想学习更多经验


注意事项

1. 为保证读书目标实现,对整个读书会有完整的体验感,请参与成员提前调整好时间。

2. 如遇节假日/特殊情况发生变动,将提前通知,时间顺延。

3. 请仔细考虑好是否愿意遵守对活动过程中涉及到小组成员的个人内容部分进行保密。

4. 对读书会内容无异议,进行报名缴费,并完成成员信息表填写。

5. 入组以实际缴费为准,如有特殊情况请于正式开始前5天与小助联系申请退组退费。

中途缺席不提供补课,中途退出不予退费。

6. 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报名一场或两场连报。



扫描二维码报名

填写报名表并缴费

添加助理微信了解详情:zqfxl010




✎ 编 者 按 

#4月你读书了吗?#
小咨邀请大家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在评论区留下:书名+一句话读后感快来互动吧!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读书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