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奇峰:有一门学科叫父母

学点儿精神分析5.15—5.21  No.34


本周,【曾奇峰·精神分析传播师计划】(第三季)第3轮正在进行中。


昨天下午的课程中,关于“家长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曾老师和学员们一起给出了三十多种解释,其中的很多解释都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是“治疗”。


传播师计划是什么?他又给学员们讲解了哪些内容呢?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文末哈。


今天的精神分析学习专栏,我们继续更新曾奇峰老师的干货内容。


今日份的分享如下~


——《跨越30年锦绣年华》中文版推荐序

一个人从出生时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就独立而完整地拥有了自己的身体。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所有岁月里,你的身体的全部感受与运动、器官的生长与老化,以及大限到来时的灰飞烟灭,都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把你的身体疼痛通过电缆、光纤或其他任何方式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也能感受到你的疼痛的性质和强度。所以,虽然独立拥有自己的身体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进化的杰作,但也需要付出承受孤独的代价。


如果人与人之间仅仅如此隔离,那活着就是一件相当无趣的事情了;不过更有可能的是,连无趣都感觉不到。但是,好在造物主造人,不会使他们之间没有链接,也不会放弃由链接导致的宏大而和谐的美感。造物主制造的这个链接其实非常强大,它的名字叫做情感。


你的身体疼痛的确不能引起他人的身体的疼痛,但却可以引起他人的“心痛”。所有活着的人,都曾经心痛过自己爱着的人的所有的痛,有些时候,你甚至比痛着的当事人还要痛。这种心痛的感觉,就是由情感的通道制造出来的。


再回到出生。婴儿的身体跟母亲永久地分开了,但情感依附还在。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生死攸关。随着婴儿慢慢长大,对母亲的情感依附次第减少。我们甚至可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情感上远离母亲的过程。


我在临床中发现,在中国文化圈内,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有两点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孩子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母亲的预估,所以母亲们对孩子的能力有着相当大的贬低和成见。担心、指责、怀疑和失望,充斥在母亲跟孩子的关系中。经过投射性认同机制,孩子们为了维持与母亲的情感链接,避免分离、抛弃和被抛弃,需要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涂,才对得起母亲潜意识的“希望”,也才能够继续跟母亲“在一起”。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爱母亲,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母亲为了做母亲,在人格上准备不足,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信任的能力,缺乏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是同样的事情:一个普通人,绝不会走在大街上就随时担心天塌地陷,但是,一个刚刚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却会觉得任何地面都有危险,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他暂时地“病了”。


随时都觉得孩子会出安全问题,会人际关系应对不良,或者会能力不够的母亲,其实也“病了”,而且可能是一直都“病着”。她们的“病”就是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经过伪装后变成了孩子的现实层面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所以她需要过度警觉,才能保护孩子。同样经过投射性认同的机制,孩子为了“讨好”和爱母亲,就把自己置于危难之中,这个危难可以是生命或者健康的安全,也可以是人际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母亲认为孩子不值得信任本身,也是因为爱孩子,是那种不忍看到孩子远走高飞离开自己的爱。可惜这是不那么健康的爱;在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中,健康的爱应该是父母能够承受被孩子“抛弃”。


我并不是在说数量稀少的个案,而是在说数量庞大的群体。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需要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仅仅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就能感觉到它的铁一般的强度与空气一般的弥散。


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跟孩子、尤其是母亲跟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这门学科,是每一个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的—-你可以不学任何东西,但你需要学习如何才能不制造疾病。


从全息论的角度看,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一对“父母-孩子”关系,就能够完全呈现这一关系中的方方面面了。但这本书的作者们,研究的却是76对“父母-孩子”关系。真的是全景中的全景,无数可能被忽略的细节,都以令人惊异的尺寸放大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更让人惊异的是,这个研究跨越了30年的锦绣岁月。需要多少对人类的爱与好奇垫底,研究者们才能够如此坚韧?这本书的出版跟它的内容一样,都在言说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恨,以及由爱与恨孕育出来的强大与虚弱、坚持与放弃、健康与疾病。


本书的作者之一,是一位犹太精神分析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是一门让一个人识别自己针对自己的阴谋、看清自己对自己设置的陷阱的学问。所有以不良方式对待孩子的父母,都在不自觉地对自己作恶。如果你是父母或准父母,读读这本名叫《跨越30年锦绣岁月》的书,可以让你此后的30年善待自己,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善待你和他自己一生。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本书的成果也是对传统的教育子女的知识的重大颠覆。传统的知识来自一些个体的经验,那些经验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程序检验就被奉为金科玉律,所以害人匪浅,流毒时间也以百年、千年计。而这本书却来自精密设计的科学计划,所以得出的结论配得上我们的敬重和信任。


靠所谓智者的格言警句教育孩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比如“穷养儿子富养女”之类的胡话,只不过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向形成而已,它还包含了上一代可以反自然、反人性、肆意虐待下一代的权利宣言。那些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却不能在循证医学基础上、至少篇幅稍大一点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那样教育孩子的人,也可以去休息了。


我们需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们的立体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事关孩子人格的天字第一大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2013年6月25日于武汉



2021年,是心理学朝向其他行业深度渗透的跃升年。

传播师计划,可以从精神分析的写作、演讲、人物分析出发,渗透到你生活的所有方面。


第四季还有少量补录名额,静待你来!

扫码了解详情


 今日互动话题 

#当父母,你有困难吗?想过寻求帮助吗?获得帮助有困难吗?

*温馨提示:我们将选出最精彩的留言进行专栏推送,让你的需求和故事,让你的见解与分析,更好地被大家看见~所以,如果不希望被公开,那么请在留言后,备注匿名即可。我们收到暗号后将不会精选,并且在制作专栏推送时,以匿名方式刊登,你可以尽情留言倾诉或分析。



曾奇峰:减肥啊减肥

2021-04-30

为什么你总是没有安全感?

2021-04-16

精神分析是一门育儿学

2021-04-09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曾奇峰第四季传播师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