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最大功能在于:成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第三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UM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中心 Author UM心理主笔
其中意义最深远的应该是,父亲作为介入母亲和孩子共生关系的助推力量,帮助孩子完成心理上的分离,走向个体的独立。
01
催化剂父亲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教育等日常,大多是由母亲在操持。无论男孩女孩,顺理成章地与母亲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包括情感上的依恋或者情绪上的冲突对立。当关系浓度和张力只限于二元关系时,孩子就很难有机会挣脱出来发展自己,成年后在个人成就上难以自我实现。
电视剧《小欢喜》讲述的是北京三个高考家庭跌宕起伏的悲喜故事,尤其对父性的演绎耐人寻味。高三女生学霸乔英子的母亲宋倩,原本是春风中学的老师,为助力女儿高考,辞职做了补课老师,同时照顾英子的生活和学习。父亲乔卫东,精明的投资人,小有成就;多年前因出轨而离婚,法院判英子归宋倩,从此女儿变成母亲世界里的唯一。
英子对天文学极感兴趣,梦想是南京大学天文系;而母亲的目标是清北,除了牌亮,最重要的是女儿不能离开北京离开她。表面上对英子和风细雨体贴照顾,实则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与女儿的共生需要。嘴上说不干涉女儿与父亲定期相见,却几番为此大吵,视前夫为破坏她和英子生活的“敌人”。
乔卫东是个“女儿奴”,背着出轨的“污点”,这个暂且不论。英子生日,他出手就是8000多块的乐高,在宋倩眼里,这就是投其所好拉拢女儿;但乔卫东想的并不复杂,他就是想给女儿解解压,经常找各种借口去探望英子。
看上去像是一对父母在争夺孩子,实际上乔卫东这个无法实时在场的父亲,正在女儿的心理上启用了父亲的功能:一方面补偿了英子在母亲那里无法被看见的爱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过度紧密的母女关系中“插上一脚”,为女儿以后发展异性亲密关系奠定了基础。
我们会听到一些女性吐槽说自己找了个“妈宝男”,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妈宝不分男女,本质上都是男孩女孩和母亲处在共生的二元关系中,无法剥离的状态。父亲的介入,将改变二元的生态,搭建出一个三角格局,让每个家庭成员以独立的样貌存在,彼此又不失联;直到儿女羽翼丰满,自由运行。
02
美国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本手册,叫作《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明确定义了有效的“父亲功能”的七个方面,我们不妨拿来参考:
第一,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
第二,花时间陪孩子;
第三,养育孩子;
第四,恰当地规训孩子;
第五,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护和供养;
第七,成为一个孩子的模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父亲的功能首先第一条“和孩子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并不指向父亲和子女的单向关系,而是强调了夫妻关系,由此家庭三角成立,孩子就有了独立发展的基础。
当然,在现实中存在一部分的离异家庭,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夫妻聚少离多,又或者婚内二人关系不和;从父亲的角度出发,最低限度是不诋毁、不贬低孩子的母亲及付出。无论父母两人以何种方式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即使不再相爱,也请彼此尊重;这应该是培育“积极”关系的重要内涵和态度。作为孩子,如果可以经常看到父母谈笑风生、感受到关系和谐,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父亲的这种积极,除了助力孩子与母亲在心理上的分离,同时也让孩子在关系中看到了各种的形态:有希望,有选择,有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唯一或绝望的。
父母之间,爱,或不再爱;关系都可以是积极的。关键在于,不爱,也没必要伤害。
03
纵观上述手册中的父亲7条功能,在强调父母亲关系之后的6条,其实也都是作为母亲可以兼具的功能。比如花时间陪孩子、养育、规训、保护和供养,包括成为孩子的模范;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文化的多元,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功能已经开始中和,并且势头不减。
但其中还是有侧重的。比如第五条“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在这点上,父亲通常有条件比母亲做得更好一些。
女性经历十月怀胎,成为母亲。而每个孩子生命的最初,天然在身体和心理上与母亲的亲密连接,这是父亲无法拥有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逐步进入孩子的视线,关系才慢慢建立和发展起来。从根源上看,父亲与孩子之间的界限从一开始就是分明的,这会让父亲更容易把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如果父亲人格健康,引导孩子走出去便顺理成章。
相较而言,母亲在这个部分就会显得困难与不舍。剧中的母亲宋倩和女儿的关系就卡在这里,英子执意要报考南京大学,就是为了脱离母亲对自己的共生需要。如果一个孩子受困于跟母亲的关系中,TA会动不动就内疚,无意识地在个人发展方面限制自己,在创造和维持亲密关系方面不断受挫,很难舒展自在地生活。
如果父亲在家庭结构中缺席,那么母亲就要“既当妈又当爹”,需要更加有意识地与孩子保持距离,为其留有走向外部世界的余地。唯有离开,相聚才显珍惜可贵,爱才能流动起来;死死抱住,除了相看两厌,就是窒息,所有关系大抵如此。
在让孩子成为自己远走高飞这件事情上,父亲比母亲更具优势,母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女性不容易的地方。这个关卡一旦突破,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将感到更少束缚,更多滋养。
04
缺席的父亲和胜利的男人
在远古社会,合格男人的标准是狩猎捕食,必须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刻入基因,以保证妻儿老小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在今天,男性对“胜利”渴求的这个基因没有变,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被弱化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顺带拓展它的一些外延,诸如竞争、规则、模范、理想、权威等。当这些部分被带入父亲这一角色,加上使用得当,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到认同的作用,尤其是男孩子。
李孟潮老师提到,他的朋友曾经告诉他:“父亲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他忙碌的背影。”
这是个在社会成就上胜利的男人,但却是个缺席的父亲。从男性的基因出发,始终保持对胜利的追求,这是他毕生发展的规律,无可厚非。但是从父亲的身份来看,如果他在胜利的同时疏于跟孩子交流,缺乏情感的链接,甚至打压,孩子心中真实的想法可能是:“你是很厉害,但和我没什么关系。”
《小欢喜》中的另一个家庭,父亲季胜利在儿子小学没毕业时被调去青海工作,直到儿子季扬扬高三时,才回到北京某地任副区长。在对待儿子分班的问题上,季胜利严厉表明:“我不能接受我的儿子进慢班!”可季扬扬回怼:“季区长是挺了不起的,但季区长的儿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力度让父亲血压瞬间升高。后来儿子坦言:“其实我不恨你,我讨厌的是你拿官腔来对待家里人。你所谓的回归家庭,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又一语中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让自己感受到父母很厉害无所不能,而且这样的父母可以被自己“所用”,这部分心理功能会帮助孩子抵御外来的挫折,逐渐长成自身的应对能力。这就需要胜利的父亲能够俯下身来跟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孩子才能真正借助到父亲的力量。
放眼望去,时下社会到处是奔赴在胜利路上的男人,无论职位高低成就几何,如果没有意识要停下来做一做父亲,那么很可能下一代将继续成为缺席的父亲。虽然这算是一种对父亲的认同,但往小了说是缺乏温度,往大处看是浪费了父亲的功能,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确认感推动不足;更加负性的结果是,孩子持续活在不自信和对权威的渴求中,形成稳定的自我更加困难。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不幸”的家庭也可能是相似的,即父性功能未被充分启用。总结来说,父母各自给孩子的爱是不同的,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那么分明。但大体上可以参考一个框架就是:原始的母爱撤回一些,父亲的引领更加注入深情,也许会对孩子未来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更加匹配。剩下的,交予时间。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关注我,关注儿童青少年,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