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紫禁城与弗洛伊德,回望才能超越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典藏——心灵中的“土著”。

 每次去北京,都盘算着抽时间去故宫;每走完一次故宫,心里依旧惦念。 六百年紫禁城,蕴含着不计其数的历史文化典藏。


其中宁寿宫是乾隆为自己退位后准备的宫殿,在未开放区域宁寿宫花园的第四进院落,有一座装饰华美绝伦的建筑叫做符望阁。


而阁内南间的窗槅心,使用的是花纹繁复的描金银漆纱,它的厚度仅限于一张A4纸,却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和勾线层共六层组成。


二百多年前,匠人如何实现这登天的工艺,即便动用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无法彻底理解,更加难以原样复制。 这可堪称经典无疑了。历经最严酷的历史时间考验,提供难以被超越的模板,以观者完美绚烂的感官体验,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惊鸿一瞥,找不出替代。 经典如何诞生?我会想起曾奇峰老师对弗洛伊德的评价:拥有无与伦比的直觉。 直觉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六层漆纱的浑然,表面上看是工艺;实则是直觉的天成。 中国古代有一种朴素的宇宙观,把“天地”和“四方”统整起来,叫做“六合”;符望阁的打造用意就秉承于此。在建筑中讲究“定中”,符望阁的“中”,就定在乾隆的寝宫。这样一来,人在六合之中,实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同时达成精神上的修炼。 遵循六合,就是靠近直觉;而直觉是人类共有的、几乎未被破坏过的部分,是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他把人们普遍拥有而不自知的内容提到了意识,这些内容强悍又巨大,而一旦被识别,就有可能大幅度提升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度。 也正如弗洛伊德本人曾对潜意识做过一个生动比喻:“潜意识的内容可比作心灵中的土著居民。如果人类心灵中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灵内容——类似于动物本能——那它们构成了Ucs.(潜意识)的核心。 他的重要论文《论潜意识》,也即将与其他四篇《可终结与不可终结的分析》《女性气质》《分析中的建构》《哀伤与忧郁》,以每篇独立成书的形式,组成一套发行,助专业人员及爱好者完成典藏心愿。 在新书《论弗洛伊德的<论潜意识>》中,除了说明和解释弗洛伊德要表达的含义,开篇导论也深度提炼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命题在百年来的变迁,之后数位精神分析学家们则从多个视角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包含当代精神分析、神经心理学、心身医学等不同的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新对于潜意识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回望——沿着来时的路,不慌不忙。

 我去过故宫三次以上,但从未想过,不需要再去了。每次都会带着些若有似无的心事,打量城内的红墙琉璃,尝试让自己在历史的追溯中,一同承受岁月的变迁。 我没想过终结紫禁城之行,也许在我心中,它不能被终结。这的确类似永恒与无限,或者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哲学话题。每段路都是一次旅程,我想终结与否的重点不在直达结果,而在于中间过程中的“朝向”。而在朝向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回望。比如我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下了地铁去往酒店的路上,有意无意我会在头脑中标记走过的路口和建筑,为在当地的出行形成印象。 同样,分析师在精神分析的工作过程中,或者本身作为来访者被分析,到达一定的时间,双方都会考虑终结的问题。事实上,就像IPA认证精神分析师仇剑崟说的那样:“结束分析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相对于其他精神分析概念的海量研究和文献,结束分析的研究文章相对单薄。即便在当今精神分析师的培训中,对分析开始和中间过程的强调远胜于结束分析。” 这种对分析终结的“疏忽”,或许恰好印证了我不愿结束的故宫之旅;我直觉地认为,这是我们对经典的共同留恋。我们回望,但也需要在回望中前行和成长。 论文《可终结与不可终结的分析》,被称作弗洛伊德的“遗嘱”。它描述或至少预见了精神分析技术和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彻底阐述了完整的分析和到达理想终点的限制和障碍。这不仅是一篇需要反复回访的文章,也将引导读者探讨论精神分析治疗结束概念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理论和临床技术演绎轨迹。
 

创新——致敬经典的最佳姿势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注重探索潜意识的真相,科胡特在此基础之上创立了自体心理学。后者继承了经典,同时又开辟了新的领地——即,我站在你真相的位置上,考虑你的处境,更加注重被分析者的主观体验。在创新上,科胡特为我们示范了致敬经典的最佳姿势。 最近三胎政策被国人热议。看到一个段子这样说:国家提倡生三胎,医院提倡顺产和母乳喂养;专家建议孩子不要让老人带;孩子渴望妈妈随时陪伴;老公希望媳妇儿貌美如花也能赚钱养家;公婆希望儿媳相夫教子;社会提倡女人要经济独立。一个女人,竟要她活成千军万马。 笑过之余,我们反思:三十年前的中国要求女性是贤妻良母,如今女人们力求自由自主。这算不算中国女性的集体创新?也许夏娃原本就不是属于亚当的肋骨,女性不应被视作欲望的客体,不从属于谁;而是要回到生命的最初,作为自然生物的存在,拥有一切。
正像《女性气质》的译者闪小春博士提出的那样:女性是“另一性别”,是“他者”;她也可以成为自己,超越二分法的限制,从一个自由的位置出发,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性地选择爱情、工作、娱乐、家庭和是否成为母亲 弗洛伊德是以男性视角来探讨女性心理问题的第一人,纵然他研究女性灵魂三十年,仍然无法回答“女人要什么”的问题。对他来说,成年女性还是一片黑暗大陆。 在《论弗洛伊德的<女性气质>》一书中,突出了弗洛伊德主张中有贡献和有争议的地方,同时集结了精神分析领域关于女性气质研究的最广泛和最深刻的洞见与观点,如:“女孩三角情境的终极心理现实不是阴茎嫉羡而是忠诚和关系的平衡问题”等。 除了论文原文,几乎全是女性的本书作者们,推翻了弗洛伊德几乎所有的观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女性,也了解男性。在推翻的同时,她们也保留了两样——弗洛伊德的“女性气质之谜”和他作为第一位精神分析师独立思考和重新发现的品质。
 

发展——在编织历史中,改写过往。 一些纪录片让我了解到,在考古工作中,最怕发生的事情就是遇上下雨之类的恶劣天气,这可能会导致墓室塌方。这样一来,不仅阻断了发掘工作的进展,更重要的是历史中的建构被无情损毁,让工作者难以从原貌中解构原始信息。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还原部分真相,这是令人欣慰的。 弗洛伊德关于“心理考古”的著名比喻就出自他的晚年之作《分析中的建构》,此篇对精神分析治疗的本质进行了定性和论述。在《论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构>》一书中,包括“当回忆变得不可能发生时,我们如何进行建构?”“建构也是否意味着解构?随后还要进行重构?”“建构与真实的材料如何参照对比?二者有怎样的关系?”“反移情在建构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相信这些内容将为读者提供重要的临床操作思路,为分析工作的进展开拓出改变的方向。在这里,我个人仅有的一点工作感悟是:来访者找我们做分析,是因为他们在心理的某个阶段可能发生了停滞或倒退,通过双方在分析中的建构,逐渐清晰哪些部分需要被修改,哪些部分可以被沿用,最终走向现实功能的发展之路。 引用一段王倩老师对此书的推荐语:精神分析的建构是一个追溯先前历史年代流转的纵贯改变历程。那些无法检索的心理活动痕迹,在情感、印象或经历氛围中被重温或重演着,不断改变着内心之种种势态。
组织这一“心理孵化”的进程,涉及协调意识性、主体性、过程性与象征性的若干关键节点,一如温尼科特所做的“双人涂鸦”,是一系列生产的、不断转化着的实践。

时代——里程碑与转折点 在弗洛伊德所有的论文中,《哀伤与忧郁》应该是被提及最多的一篇,它是弗洛伊德最重要和伟大的作品之一,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他敏锐的观察和天才的推理。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哀伤与忧郁》隐含着弗洛伊德学说的转折点,同时成为了客体关系理论开始重视客体起源的转折点。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过去只讨论人的内在起伏状态,基本不去看如何与客体发生连接;但在《哀伤与忧郁》中,他鲜有地提出了丧失与客体的关系,从客体角度对于内在哀伤过程做出了经典的描述。 “在哀伤中,世界变得贫瘠和空洞;而在忧郁中,自我本身变得贫瘠和空洞。” 世界就是婴儿的客体,当客体不能如己所愿,婴儿感到哀伤;当这些贫瘠和空洞变成了针对自身的感觉,人就呈现出抑郁。客体的丧失,是抑郁的起点。 通读这篇文献的理由:它是理解人类哀伤和抑郁过程的正常方面和精神病理方面的里程碑,因而将其作为此系列第二辑的开篇;之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来介绍,也因为“抑郁”这样一个主题与我们眼前的时代紧密相关。
在当下,无论是新冠病毒的蔓延还是社会背景下的氛围,都可能明显或隐秘地激活每个人内在的“丧失感”。作为心理学的工作者甚至大众爱好者,对于哀伤和抑郁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缓解些许的负性态势。每个个体内在的稳定,必将扩展为整体社会的祥和与安宁。

2018年,UM心理&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全网独家首发《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丛书,时隔三年,再次隆重推出此系列的第二辑。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第二辑,套装包含:论弗洛伊德的《哀伤与忧郁》论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构》论弗洛伊德的《论潜意识》论弗洛伊德的《女性气质》论弗洛伊德的《可终结与不可终结的分析》
同样包含五本书,每本书选择一篇弗洛伊德的重要论文,在IPA范围内挑选在此领域的权威学者进行诠释和讨论,让每部弗洛伊德的被选论文均在问世百年的历史中被精神分析的当代学者们深耕和拓展 其中每一本的总体叙述框架为:包含弗洛伊德论文原文及导论解释和说明弗洛伊德想要表达的含义弄清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什么提出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异议和修正展现跨地域、跨领域全方位解读 这套丛书更适合心理学从业者,或专业读者,或对文献感兴趣的学者型读者;正如曾奇峰老师在第一辑发行时所言:“这套书的出版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发起者是精神分析领域里领袖级的人物,参与写作者是建树不凡的专家。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旅途上,这些人一起做这样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的确,这样的奇迹,需要被珍藏,并不断回望。好东西总是稀缺的,希望你就是那个极具眼光的收藏家。 


UM心理全国独家首发限时85折优惠扫描海报二维码购买 小U有话说:本套书籍是IPA为世界范围内的认证精神分析师候选人的指定教科书;目前第一辑套装已有几本断货无法再版,第二辑也或无再版售出一套即少一套,推荐大家趁首发优惠尽快入手。
作者:徐亚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