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人见一面,终生受益 | 吴和鸣、刘丹、曾奇峰惊喜同台
一次学习,我在去往教室的电梯里遇到一个斜倚在角落、肩膀上的包包和本人一样悠闲的中年男子,看不出任何特别。紧随我上梯的人一个个尊敬的喊着:李老师。
电梯停靠,其他人有意识地给他让路。我知道这一层同时开着几个班,想必是某班老师。我好奇地走上前问他是谁。悦耳、亲切地声音响起:我是李小龙。
看着我瞪大的眼睛,他笑着问是不把他当成香港武打明星了。“不!您是曾老师同学!”我猛的想起来,他边走边应着:嗯,我们是特别好的朋友......
一次偶遇,让我记住了随性、洒脱和从人格层面渗透出流动感的李小龙。
第一次知道李老师是在曾老师初级视频上,和精彩的课程内容一起,我记住了许多老师。
意外的遇见李小龙,没想到有一天还见到了吴和鸣。
与老吴初识
曾老师在初级视频提到治不好的病人转诊给吴老师,且治疗效果甚佳,话语间满是钦佩。
一次课程,我看到了吴和鸣老师。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人。
和曾老师如此钦佩的人坐在一间教室,也许一辈子也就这么一次机会,一心想着不能错过。
于是我找了个机会,没话找话地提了和我有关、却不是问题的问题。
吴老师的用心让我感受到阵阵温暖,他从我的话语中快速抓取几个点,给了我 “错愕”甚至“震惊”的回馈。
现在回想,我一点也记不得说话内容。但清楚地记得那种感觉。于我从来只是一个概念、而那天用身体感受到的很特别的感觉。
想必是藏得太深、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却被吴老师看到、点到了,只记得我半天没回不过神来……他静静地在一旁,一种异样的感觉从内心升起。
课程最后一天课间休息。不知是马上要分离,还是在此前认为已经做好了铺垫。我提出关于数学学习的问题。当听到我的妈妈是数学老师。吴老师说,你听我的口音,我妈妈是语文教师......
那一次简短交流,我记住了吴和鸣老师,他的倾听、抱持、温暖,还有他的口音。当然,还有感受到的深深安全,和那不自觉流出的泪水。
那次的意外见面和简短交流,“老吴”成为我微信置顶的人之一。
好巧,第二年春节,我与一位“失散”多年的同学短暂相遇,意外的得知她竟然和吴老师一起学习了多年。那天,老吴是我俩的话题之一。而且我俩在某些对老吴的看法是非常一致的,比如,老吴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外表,甚至没有办法恭维。可只要一交流上,马上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帅”的人之一......
我心想如果有机会能上吴老师的课就好了。
与曾老师的人生相遇
曾老师是我学精分的启蒙老师。从初级视频课程一路学下来,虽然最初只是从网络、书本中学,但刻板的理论经他有趣的解释,精分不仅成为最爱,而且会觉得是一大乐事。
这一热爱在他的传授下,你还会爱上小说、哲学,还有很多很多。然后你会发现自己和自己学已经不好玩了,因为用头脑学习永远只是一部分,要想学得更有趣和深入,一定是从人际中学习。于是就有了线下课。
线下学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在增加一个人的人生体验、扩大内在精神世界规模。是基于人格层面的学习与体验。
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语言、出其不意的解释,每每被其震撼。不经意的一句引来的轰堂,过后更是渗透式的深深思考。
在我写这段文字时,我想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那些令人捧腹的笑不是人为刻意制造,是从人格层面渗透出的愉悦。让人能在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将头脑所学、内心所感吸收,这是用身体每一个细胞、用内在的全部精神参与的学习,你将不舍得放弃任何一个瞬间、错过任何一种感觉。
即便走神、听不进去了,也是有意义的,在这个课程里想舍去边脚料?
没有机会!
曾老师从同学们散落的语言里凝结、抓取、组织语言、再回馈,让人感受到被镜映、被看到、被深深的理解。
课堂中,你会经常从对别人的话语里感受自己,从对他人的的解释中疗愈自己。每一个斑驳的人生经曾老师看见,都有了不同的视角,收获着自己从不曾看到的信任、温暖和力量。
有一个同学说,她从小被忽略长大,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曾老师问,你不觉得这是对你最大的信任吗?
一个妈妈讲她经常面对孩子崩溃、失控地发火,并举了几个事例,曾老师说:有一条狗,主人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别动”,主人经常和它说:“过来”,别动!
......
这个妈妈和我们一起大笑起来,笑后是凝重、思考与悲伤。
一男同学和曾老师讲他和妻子相处遇到的困难,曾老师问在场同学有没有感觉到这位同学身上的味道?
原因是30多岁的人给人很乖的感觉。曾老师说有可能是老人带大。果然,是爷奶带到小学毕业。曾老师教大家如何利用反移情工作......
课程时间有限,课程中如果有访谈,能做访谈的也就几个名额。我从没想过自己被访谈,每次好像是听天由命,但当自己没抽中,内在感受是复杂的,不止是遗憾,似乎还有喜悦。
也许我还没有准备好。
课程中很多同学,把充满矛盾的困惑说给曾老师,曾老师引入科胡特的话解读: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说什么做什么更重要。
这就是人格底色。
说不上是准备好了还是隐隐感觉有些坎儿自己无法解决。那一天,完全没有准备,很自然的,我进入了访谈。
坐在曾老师对面,随着潜意识流动说出了深埋心底、平日不敢、不能碰触的话题。眼泪顺着脸颊肆意流淌。说完了,我抬头看曾老师,我触碰到了一个温暖的目光。我深深的记住了它。
不管生活多艰难,想想那目光,内心就会有力量。
我知道,也许你读了我文字,对这个目光有好奇或质疑。怎么描述呢?我想到一个词:相遇时刻。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词。如果这个词再特别点儿,我想你可能会想这是本武林秘笈。
但今天,我要用自己用生命感受到的感受和你分享,这就是―――相遇时刻。
那天,我还理解了一句话: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学习一定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
每次课程,知识只是一部分,收获更多书目、见识更多老师,扩充新的客体经验,感受老师们的人格魅力,体验他们人格的厚度与弹性。我想这是学习中同样甚至更为重要而宝贵的。
心理学有几百个流派,但最主要的只有4个,曾老师告诫新手上路一定要先学主流,再学分支,之后才能整合。
今年在UM心理的云翻转课堂,我见到了家庭治疗学派的刘丹老师。
精神分析与家庭治疗
因为此前有接触李小龙、吴和鸣的经历,因此,在平台上陆续又见到其他很多牛人,一方面觉得平常,一方面也是满心期待。我知道,每见到一个人,都会有新的客体经验注入。
第一次在UM心理云翻转课堂上听刘丹老师讲课,说话的感觉像极了邻家姐姐,亲切但视角独到。
我看过关于她的介绍,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副主任。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大家说她是国内唯一个“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从业者,因为她本科、硕士和博士读的都是心理学。
陈向一评价她:这个并非满腹经纶的女子,为何总能在咨询中直指人心。
一个人从出生、成长、成熟、成人、结婚、生子、衰老的生命进程承受着生命所馈赠的伤痛与礼物。家庭也一样,有新生命降生的快乐、新人结缘的幸福,也有成员不和的忧愁、孩子成长离家的空虚、亲人离世的痛苦……
家庭治疗认为每个家庭遵循着和生命发展一样的节奏和规律。
从精分的角度看一个人遇到的问题,要基于现在和过去成长经历获得平面解释和起源学解释。潜意识意识化,不断觉察,自我得以成长。
从家庭治疗系统观的角度看,就会从关注个人的问题,转向关注家庭关系中彼此的关系,转换视角,最终看到家庭问题背后的爱,实现和解。
举个例子,家长因为孩子学习不好带去看心理医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要看成绩不好背后的动力。从家庭治疗系统观的角度则首要看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系。
曾老师常在课程中提到系统观的视角。我也读过许多家庭治疗的书,感受到家庭治疗与精分的的诸多不同。
曾老师说“我认识刘丹26年,她是我众多的朋友加同行中最“系统”的人,证据是她号称家庭治疗师,却经常跟一群做精神分析的人混在一起。这叫转换视角。”
好玩不。
曾老师和ZIVIKKA一起,曾将精分和舞动治疗结合。那时我想如果将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结合会是怎样的壮观?
吴和鸣、曾奇峰、刘丹,他们三个人同时出现,就意味着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结合到了一起。
不管你连呼多少意外、哇噻。信不信,由不由得你我。
他们真的一起来了。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的盛宴。
不只是讲解,是流派的互动与碰撞,那是体验,是新客体的注入,更是人格层面最直接的学习。
耳畔响起:最高级别的学习一定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
内心充满期待。
这个夏天,UM心理携手刘丹、吴和鸣、曾奇峰三位老师
打造【心理咨询成长体验工作坊】纪念版
邀请大师们来到现场
和我们一起
真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遇
作者:么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