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律才能自足,如何让孩子拥有这个特质?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一个在学习或好习惯上能够自律的孩子,简直是父母的梦寐以求。缺乏自律的孩子,往往并非是父母管教不严,劈头盖脸的打骂反而会带来恶果;表现持续自律的孩子,源于父母富有爱心的养育,虽然听起来像是个悖论。


而这个“悖论”所结出的果实——自律,蕴含在自足丰沛的一生中,成为孩子最具社会竞争力的坚强内核。



“觉得爱”和“真的爱”有什么不同?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爱孩子。每天拼精力和体力工作,应承各种人际关系,平衡家庭日常开支;有余力的父母在各个方面为孩子做更多谋划储备。一句话,都是为了孩子。


一位在互联网行业里,常年辗转于不同项目中的妈妈告诉我,她已经一年多没有为女儿做早餐了。最近工作突然停摆赋闲在家,当女儿在早餐时间看到她在厨房时,像见到怪物一样盯着她说:“妈妈,你知道我多久没有吃到你做的早餐了吗?”


事实上,在听到女儿这句话的前一刻,她的手上在煎鸡蛋,头脑里还在复盘已经解散的项目。她坚定地认为自己这么努力,是想许给女儿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我们要明白:爱一个人如同爱某件东西,爱TA,就会乐于为TA付出时间。反过来基本可以断定:在工作上花费的精力过分超出关注孩子的时间,那就是更爱前者。


很多人都渴望休假和旅行,托词都是“等我有时间的时候”,这和声称没时间陪孩子,别无二致。如果潜意识中足够想要,就会化作行动安排上日程。比如新年伊始,在日历上先标注出想要休假的时间段,其他无论再重要的工作,都将绕行。每天或每周固定的时间段用来真正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就像我的一位朋友,他的老板会尽量避开他陪伴孩子的时间,跟他打电话沟通工作。


父母对孩子的爱心,要落实在每一次的陪伴和了解中。不要让“你觉得爱”的那些部分,淹没掉孩子的等待。


爱不能等,孩子越小,越等不起。就好比一棵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缺少了必要养分的适时参与,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一方面父母要有即时陪伴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发挥“修剪”功能,提供孩子稳定可见的原则,为自律描绘出向前探索的地图。



爱与自律的关系


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施暴,才能帮助养成好的习惯,形成自律——这样的假设过于简单直接。屈服于威严之下的行为,只能是短期结果;只有长期爱的灌注过程,才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稳定的人格。


沐浴着父母的爱,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珍视,“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我值得被爱”这样的认知就悄悄生根,自尊自爱的感觉开始萌芽,这个过程成为自律的基础。人一旦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发展自己的源动力也应运而生,TA就会自然地自我珍惜,学习自我照顾,逐渐走向独立。


尤其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如果父母愿意花时间陪伴,一方面为培育孩子的自信和自律提供充足的养分——当拥有父母的爱作为大背景的支撑,即便有时候孩子会对父母的忽视感到不满,但总体上的自我价值感依然稳固。在TA身处的小社会中,既保持自信的力量,也具备与环境妥协与和解的能力。


具体到让家长头疼的写作业问题,没几个孩子心甘情愿地爱写作业。但一个自律能力不错的孩子,TA接受完成作业这件事情,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TA也相信,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更快乐的事情可以期待。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时间概念的增强,孩子也越来越合理地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好习惯随之养成。


另外一方面,父母肯在孩子身上花时间,可以更深入了解孩子的需要,更多知道在自律方面如何介入。如果亲子之间相处机会少得可怜,在孩子“闯祸”后又加以指责,不仅期待孩子自律的愿望落空,关系也将恶化。



不自律爽一时,能自律爽一生


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位高权重,很有力量无所不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本身能够很好地自律,生活井然有序,大多数时候情绪稳定,遇到困难客观冷静处理,就将被孩子内化为独立的范本。


记住,自律不是通过旁人的严厉要求和管束,也不是自我的强烈谴责而形成的结果;它是在自尊自爱、自我确认的基础上,整体的自我负责。这可以成为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在过程中,自律和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爱浇铸,并加以时间的积累。


在很多成年人身上,做事拖延成为普遍。他们会为此烦恼不已,认为自己不够自律,自我否定和怀疑;这些评价更加无法让自己投入要做的事情,直至接近最后的“死亡之线”,才惊险完成。下一次,毫无例外地重蹈覆辙,自律的决心再次缥缈。



细了解这些人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养育者的爱和照顾。低自我价值感,对他人很难信任,对专注目标感到困难。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只是在手机上瞎逛,唯独不想去碰眼前的事情,直至被最后时限倒逼墙角。


这和父母提着棍子、对孩子呵斥进行要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其中,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意而生发出自律,只是在严厉的“超我”之下不得不屈服。也许,每一个拖延的孩子或成人,都在等待一场来自父母之爱的沐浴。


现如今的职场中,不分年龄段,终日感到庸庸碌碌,身心俱疲,工作缺乏动力的打工人,比比皆是;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被人生”。他们在精神上痛苦,在改变上找不到方向;好不容易跨出一小步,又觉得前方困难重重,不得不回到原地。


与其说这是懒惰,不如说是内驱力不足或自律不够。相信每个人都不愿意待在这种迷雾的状态中,父母更是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过一生。


相反,那些从小就得到过养育者充分关注并养成自律习惯的孩子,他们常常保持恰当的自信,自我价值感稳定,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也能自我调适;更少地“内耗”,总体上精神愉悦,认为人间值得。


这样的人生,谁不想要?



父母的自律,送给孩子的大礼


孩子的自律和好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孩子还没有能力通过听懂一番道理而改变行为的情况下,父母的榜样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已经成为很多成年人自嘲的梗,何况是对于一个孩子。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却浑然不觉。比如一位爸爸因过于嗜辣患了胃病住院,回来后在饭桌上一边无辣不欢,一边教育儿子:你要少吃辣,别学你老子。


最典型的例子是:父母拿起书就困,但如果孩子不看书,自己就焦虑。


具备一定自省能力的父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将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父母自己曾经就是受伤的小孩,TA也并没有从自己父母那里获取到爱的养育,那莫不如从此刻开始,从自身做起,和孩子一同摸索前进的韵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爱的体现。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咨询专家陈默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家庭教育都是结果导向,从来没有过程导向。


的确,好的教育结果,是在过程中付出耐心和爱意,扎实搭建起来的;如果省略了中间过程,只怕结果是脆弱不堪一击的。


我看到一些成年人,虽然在他们自己做了父母后,仍在心理上受困于早年经历带来的苦楚,但同时也看到他们还是拿出勇气,从苦难中转化出爱的力量来养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这些父母正在体悟这种经验,且颇有成效。这是双赢的结果,是给孩子和自己最好的礼物。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早注重培养自律能力的家长,到后期面临几个重要升学环节时,相对越轻松。所谓事半功倍,在孩子教育方面体现在早期以及关键的时间点上。


作者:徐亚辉



如果父母在培育孩子的自律习惯方面有了觉醒和决心,只是在具体的情境操作中不得要领。


我们邀请父母来参加武汉7.17-7.18的陈默老师地面工作坊促进孩子自主式学习;相信在这次课程中,对于你在家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可以一并得到解答。


当然,如果你有困惑,也可以现场提问老师,陈默老师“单刀直入”的教学风格犀利且独特现场帮你解决,还有现场案例分析小班教学,不用担心老师看不到你和你的提问。
如果你也想改变成为有力量的父母成为不焦虑的父母成为培养孩子自律的父母用科学的方式去管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那你一定不要错过
长按扫码报名哦~


课程详情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