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失败的人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失败到不配吃饭


每天回家必经的那条城市快速路,是一路向西的。夏季的下班点,夕阳很刺眼,总是毫不留情地透过挡风玻璃打在眼睛上。


墨镜也无济于事,我一眨眼睛,两行眼泪就已经流到了嘴角。

我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抹掉眼泪,这星期已经是第三次了。

再一次感谢阳光,让我可以把失败者的眼泪赖给它。


一朵乌云飘过,遮住了太阳的光芒,看上去一场雨很快就要来了。路上的车明显加快了速度,看来他们都不想在暴雨的路上奔波。

可我只嫌回家路短,因为眼泪还没有流尽,居然就要到家了。

家,向来都是一个不允许眼泪的地方。在那里,我只能是最坚强的人。


停到车库,看着化妆镜里的自己,脸上是黑色的眼线液和棕色的眼影混合在一起的脏色。就像是心口长期积压着的对生活的无力和对自己的谴责,被人用力搅拌了起来,黏稠又不堪。


下午是一场极其关键的年中汇报,为了年底的晋升加薪,我花了很大力气才争取到当汇报人的机会。可到了那一天,我只是强撑着挤出笑容,心乱如麻。投影灯光打到脸上的时候,我一阵眩晕,勉强说出了词,逻辑混乱,声音嘶哑又羸弱。在大家的质疑声中,我简直想找个地缝钻了。


此前的一周,两个孩子轮番生病高烧。连着三个晚上都是抱着孩子在急诊排队,压着孩子抽血化验,看着针头戳进他们细细小小的血管往进灌抗生素。我怨自己没照顾好他们,也怨自己居然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自我上。


这样到处冒泡的状况早就不是第一次了。不知道我的人生都是在忙什么,没时间护肤,没时间染头发,没时间学新技能,没时间管孩子……


那我到底每天在忙什么?


我常常试着把工作、孩子和自己都协调安排妥,但实际上却总是一团糟。


连着三四天都没好好吃过一顿饭了,竟然也不饿。这就像是一种惩罚失败者的仪式一样:过成这样,还吃什么饭?


失败,不配吃饭。



失败是什么


这是朋友F发来的一篇日记,希望我告诉她,她该怎么办。

一场深度陪伴后,我发现,她的描述中所弥漫着的那种失败感,大致是这样的:


(1)“我不行,做什么都不行”


这种感觉已经快要从单纯的自我效能感低演变到习得性无助感上去了,一个认知陷阱在不停循环:


·遇到一个事,第一反应是,“啊,这么好的机会,可是这个事好难啊”;


·接下来如果硬着头皮做,就会想,“不做会后悔,可是做了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后来果然没做成,就想,“看来我现在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做不好任何事的人”;


·体验不到任何的成就感,也不知道接下来还能做好什么事。


(2)“我离开别人的帮助就不行”


·因为觉得自己不行,所以总会想要别人的帮助;


·孤身一人时,会觉得慌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未知的风险和障碍;


·生活中似乎处处都充满着即将被替代、被取代的威胁;


·胆子越来越小,恐惧越来越多。


(3)“这个世界少了我似乎也没什么损失”


·一想到无力改变现状的感受,就觉得这个世界很快就会把自己抛弃了;


·而这件事如果发生了,这个世界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损失;


·而这难道不是真正的、最大的失败吗?


·这是捅到泪腺的那个最直接的点。


为什么不能接受失败


荣格说,“你所对抗的,就会一直存在。”


这是F关于失败感的第一个自我觉察。


因为她一直竭力对抗的,就是失败。她是一个不允许失败发生的人,也是一个对失败抱着灾难化态度的人。


因为:


·满足别人的期望,就是她的本能之一;


·她会把别人的要求和期待,自动转化成自己的目标;


·她更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


那么问题是,这个“别人”是谁?


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曾奇峰老师关于抑郁症患者曾说过的那段话来理解,


“从深层心理学上说,在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结构中,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这个惩罚者会时时监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过错或者失误,这个惩罚者就会以极其严厉的方式实施制裁和谴责。”


同时,抑郁情绪还来源于,我们和这个所谓的“惩罚者”,反而边界不清甚至融为一体,他们的想法就是我们自己的,他们的不满意也是我们自己的,于是他们的攻击就是我们的自我攻击。


这个惩罚者,其实就是F头上悬着的那把利剑,也是那个让她逃不脱的“别人”。


在“利剑”的追逐、恐吓和“别人”的监视之下,别说接受失败,她甚至都不敢触发失败这个点,这简直意味着死亡。


于是她丧失了活力,失去了希望,像受了诅咒一般做不好任何事,然后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欢迎和热情。


想做完美的人,注定要失败


F确实很拼很用力:


·职场中,她想要做全能王,对自己的要求是具备搞定任何事的能力,于是总比别人多加班;


·家庭中,她想要做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好儿媳,于是不管哪个角色该做好的事,她都要竭尽全力;


·对自己,她想要肤白貌美身材好,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年龄,于是苛刻和狠心都用上了。


她不想让任何人对自己有失望的情绪,也不想让任何人觉得自己还有哪件事做不好。


可偏偏:


她越加班,工作上的漏洞就越多,因为精力不济,事无完全;

她越想做好那些角色,就越发现自己的无力,因为就算注意力分配做得再好,也总有耗竭的时候;


她越想让自己更好,自己的状态就更糟,因为越用力,就越会把压力表现在身心状态上。


让一个想完美的人一次次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确实很残忍。但事实就是失败一次又一次地来临。


如果说,想做完美的人,深层次动机就是在回避失败以及失败所带出的一系列负面体验。那么,这些失败,便是一次次提醒:不要尝试用完美的刻刀去雕刻自己。


失败也没那么难看


我和F谈论失败时,一点都没有避讳“失败”这个词,来来回回说了很多遍。


F好奇地问,“作为心理学工作者,难道不应该更谨慎地和我谈论这个词吗?你就不怕一直说这个词然后刺激到我了吗?”


我跟她说,


“首先,陪你聊这些,是朋友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人士;其次,是你觉得失败会刺激到你,而不是我。”


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逻辑关系。


比如,一些专业人士在谈到抑郁症的时候,会小心翼翼,甚至还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根治,也有一些咨询师面对这样的来访者会唉声叹气。


但其实,让我们感到无力的,是来访者自己的无力。当我们认同这些投射的时候,自然就开始跟他们一样避讳。


失败是最真实的事,也是很常见的事,就和吃喝拉撒睡这个流程一样正常。换句话说,我们拒绝不了它。


又况且,一直说着自己失败的F,还是一样出色、好看。因为至少,她在这些失败的体验中,开始建立自己能做什么和要做什么的边界。



有人曾说,“心一次次碎掉,就是为了把心打开。”也许真正的失败,是放弃。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