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原谅自己?

刘晓凡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知乎上有位男士,回忆起自己高三的时候,因为某件很小的事情,和同学打架,还不小心误伤了老师,自此就感到非常的后悔,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最后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之后的很多年,他仍然无法原谅自己,认为就是这件事,破坏了大好的前途。


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大部分人,或者所有人都很难做“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可能有意无意的伤害了他人,面对错误感到悔恨和自责,用各种方式惩罚着自己,将生活中的所有快乐和可能性都抛之脑后,独自和痛苦作伴。


但这种状态明显阻碍了个人的成长。那么,该如何原谅自己,重建自己的人生呢?


内在的审判者


大部分人,很难完全的清除掉自己的内疚和自责感,即使在意识层面体验不到,潜意识也会用通过变形的方式,表达这些情绪的存在。


这是因为人格当中的“超我”层面在起作用,这部分内容奉行道德原则,在我们伤害到他人,或者做出一些社会规则和风俗所不允许的事情,就会感到压力。当体验到这些情绪时,我们会进行回避,或者对伤害到的人,做出补偿行为。


每个人内在的道德标准不同,而且有些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当初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在之后的时光里,却开始认为这些是不好或者肮脏的,此时就会体验到羞耻、自责或是内疚感,尤其是已经发生了某些伤害,却难以弥补的情况。


在这种内在的重压之下,个体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情况,在原始的部落,伤害了同伴的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被放逐到原始森林里,自生自灭。


虽然在当今社会,无法离群索居,但也会以某种象征的方式,去重复先祖的模式,个体可能会躲进宗教的世界,去寻求最高神明的宽恕与惩罚,或者拒绝在和他人发生链接,在人群之中自我放逐。


如果这种道德的压力过大,让自己难以承受,潜意识可能会通过挑剔对方的毛病,将自己的伤害合理化,来缓解内疚和自责,或者完全压抑了这些情绪,让意识层面体验不到这一切,但往往会通过躯体症状的方式呈现。


无论上述哪一种方式,对自己和曾经伤害的人,都不是最恰当的选择。


惩罚上瘾


当个体接受惩罚时,能缓解超我的压力,这包括让自己不断的体验痛苦,自我贬低或厌恶,类似的心理过程会潜意识的带来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因为惩罚在不停地攻击着自己,认为这是在“赎罪”,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之一,是这一切都在精神层面发生,或者通过心理症状的方式出现,现实生活中,没有将这些潜在的压力具体化。


有些伤害是在别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形成的,某个学生回忆自己因为自己不小心把菜汤洒到地上,年迈的老师路过,不慎摔倒骨折,他当时没有勇气承认这件事。或是没有机会去进行补偿和道歉,青春期的女孩污蔑超市的经理,猥亵自己,导致对方丢了工作。还有的是对方根本无法原谅,并拒绝补偿。


但精神层面的惩罚是无形的,和造成的伤害相比,并没有某个相对应的标准,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不再内疚或自责。所以,这些痛苦弥漫在生活中,让个体常年为此付出代价。


这种内在的惩罚还会投射到外界,通过他人的表情、感觉、周围的氛围或是自己的幻想,强行搜索出指责和嫌弃的信号,对应着内心的自我厌恶和自责,个体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而做出相应的行为,有时候现实世界的惩罚被真实的“勾引”了出来。


完美的代价


在和那些因为命运的吝啬,而导致躯体残障的儿童沟通的时候,会发现他们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部分的个体却有着极高的理想,认为自己会出人头地,并完成许多伟大的事业。这一方面确实可以产生某些激励的效果,使其可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但这件事情的另一面,也会反应出对自己躯体情况的回避,用相反的态度,掩盖内心的自卑感。


当我们为某些事情伤害到他人,并为此感到痛苦的时候,往往会把这解读成人格上的缺陷,或者品质问题,当再次遇到相关的情境,通常就会有着极高的标准。


有位男士童年生活在乡村,但并不喜欢帮助父母务农,认为这都是些“下贱”的工作,因此常常装病,或者在干活的时候不停地抱怨,这在当时的村庄,并不会获得邻居非常好的评价,再加上当地的风俗习惯,他们家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成人之后,这位男士经常会想起童年的经历,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从未得到过周围人的喜欢,即使有着不错的工作,但也体验不到任何的幸福感,不愿意建立亲密关系,也无法建立一段真正的友谊。


他特别在意自己能否帮助的别人,或者别人是否有“助人”的品质,只要有一点点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自我攻击,或者对外界的攻击,就会接踵而至,而且这种“帮助”的要求,近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但他无法从帮助中,找到价值感,也难以接受外界因为受到帮助后,伸出的友谊之手。


新视角


痛苦的界限


由于犯过的种种“错误”,我们内在的审判者无时无刻的给自己定罪,但却没有期限,去觉察这种状态对自己的影响,并找到具体的,外在的表达方式。比如: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弥补那些被我们伤害了的人,真诚的表达歉意,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无需强求对方的原谅,接受那些愤怒和恨意。


如果对方并不接受,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找到具体的对象,可以选择某些对应的象征性方式去弥补。比如:帮助那些乡村的留守儿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使其能理解和适应,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


总之,就是找到某种具体可见的方式。


因为,内在的“审判者”导致的痛苦往往会如影随形,无边无际,只有用外部的某种方式去表达并弥补,才有机会去为自己的痛苦,建立边界,变成一个个具体的事情,或是弥补的方案,而不是将整个生活,都献祭给内疚和自责。


理解自己


先尝试理解当时事情发生的整体背景,以及当时自己内心的变化。比如:那位不想帮父母务农的男士,因为邻居家的条件较好,在农忙时,会雇人前来干活,但有次看到他,笑着表扬其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句表扬的话,刺激到了当时还年幼的他,并且能感觉到父母在所谓“富人”面前的讨好与脆弱,自此之后,就算内心想要去干活,但那种羞耻感还是阻止了这种行为,但其他人并不理解这件事,进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评价。


重新理解的目的,觉察当时自己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促使了我们的变化,哪些是无法掌控的,可以控制的部分如何去表达,有没有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而在此时此刻,如果在遇到类似的情境,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当过去和当下对比,这种选择就产生了意义。


3 伤害的源头


当对他人的伤害发生时,如果我们只盯着那些衍生的羞耻、内疚或自责,往往会导致用相反的行为去平衡这些情绪,疯狂的帮助他人,来弥补当初没有帮助父母的遗憾,这本质上还是一种回避,只不过是在隔靴挠痒。


而且,有时候恨和愧疚是链接在一起的,我们伤害了对方,是感觉对方曾经也伤害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内心被两种相反的情绪纠缠,既想弥补,又想要攻击。


尝试觉察伤害行为背后的需求,需求本没有错,只是通过不恰当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在新的关系中,思考如何去呈现,过去的经历,可能会导致我们压抑了这些需求,因为曾经的表达方式,伤害过一些人,潜意识为了让我们不再“犯错”,会选择进行屏蔽。


当所有的这些被看到,并被理解,原谅自己的过程,就会潜移默化的发生。



免费直播 | 精神分析家严和来专场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上最易犯的错

2021-08-10

在儿童精神分析中促进自我能动性(self-agency)意识的重要性

2021-08-10

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内心会特别强大?

2021-08-10

性教育:不仅仅是教你安全

2021-08-09

男人最忘不了什么样的女人?

2021-08-09

如何建立骨子里的自信?

2021-08-09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