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教会孩子心理语言的人
hi,亲爱的朋友们,昨天的直播是不是还意犹未尽~
我们整理了精华内容,通过文字分享给大家。
如果想回看,请滑动到文末。
直播老师介绍:
刘高乐 UM独家心理咨询师,从业3年,是一位妈妈
李煜玮 传播师计划老师,是一位备孕中的准妈妈
问题1:希望老师们,从准备孕育开始到独立成年,系统地讲一次父亲的功能,父性的作用,感觉父亲缺位很突出!迫切希望。
李煜玮:前两天我们公号有一篇文章《为什么钓鱼塘边长满了男人》,文末评论区有很多妈妈的吐槽:老公不顾家,用钓鱼去逃避应尽的责任。从评论区我们就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妈妈可能因为丈夫/父亲的缺位而被困在焦虑的情境中,那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刘高乐:今天的第一个问题就直接进入到了父亲的角色上,而且是由一位母亲来提出来的,很有意思。
我们先从依恋的角度来看,依恋理论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玛丽·梅因在瑞典做了一个研究,发现实际上有很多在外工作的妈妈,她们的孩子主要由爸爸抚养,但是婴儿依然表现出强烈的喜欢母亲。这是为什么?
研究发现这跟孕期婴儿的体验有关,在妈妈孕育孩子的过程中,婴儿可能已经对妈妈的味道、声音有了偏好,所以,通常妈妈会成为孩子的第一个依恋对象。
在这一点上,妈妈首要的功能就是满足孩子依恋的需要,而爸爸起到什么作用呢?
如果说妈妈为孩子提供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环境,爸爸实际上是在为妈妈提供心理上的环境,尤其是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爸爸起到支持妈妈的作用。
在实际的养育中,我们也会明显发现,在第一年的时候,婴儿并不是特别能够认得出自己的爸爸,也没有呈现出对爸爸有很强烈的需要。
随着婴儿慢慢长大,一岁到三岁之间,婴儿和妈妈要从融合的关系慢慢地走向分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此时爸爸适当的介入,一方面跟孩子加强连接,另外一方面对妈妈加强支持,就在母婴关系里创造了母婴的缝隙,以便促进完成更加健康的分离。
简单地说,父亲的作用更像是带领孩子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妈妈的功能更像是安全基地,一个安全的港湾,是孩子可以随时回到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这个提问,妈妈在最后说感觉父亲缺位很突出,这里我们其实能够读出妈妈的无助,我想,或许她不仅是在替她的孩子呼唤父亲,也是在替自己呼唤丈夫对她多一些支持和关注。
有可能是现实方面的原因,爸爸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办法照顾到家庭。
另一方面,不知道这个妈妈有没有去跟父亲很好的提出来,自己有这样的需求,或许她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需要,但是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应。所以还是希望通过今天老师们的回复,通过心理学的理论,让爸爸知道爸爸非常重要,然后让她的需要显得更加的合理。
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提出自己需要的时候,似乎必须让我们的需要有理有据,才显得非常合理,才显得我们自己更加硬气。
所以我想有可能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夫妻关系的问题。
问题2:多年备孕却没有结果
李煜玮:我个人的一个理解是,不管是多年备孕没有结果,还是高龄备孕,其实在当下,备孕就成为了一个对关系的考验,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说的关系部分,备孕是一个目标,但是能够去承托这个目标的,一定是夫妻之间的关系。
刘高乐:没错,两个人是如何理解这个备孕的目标?在备孕过程当中可能会遇见的困难是什么?
理解不一致,可能会导向两人关系的变化和未来前景的变化。还有双方是不是有非常透彻的交流?这也相当关键。
我的体会是,夫妻关系就像一栋房子,除了地面上我们可以看见的,房子的一楼二楼三楼,也有地下不那么容易被看见的,比如地下室的部分,而很有意思的是,地下室里看不见的部分,它运作的原理恰恰来自于我们早年的关系模型,甚至可以说来自我们早年的依恋关系。
我们在匹配亲密关系时,会看我们眼睛能看见的部分,觉得条件符合我们就在一起了。但是当遇见一个挑战,比如说备孕,没有办法按照自己期望进行的时候,就会被迫打开你心里的暗房,很可能是你之前从不知道的暗房。
所以,当挑战出现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里有个问题需要去解决。
如果多年备孕得不到结果,自身已经感到很焦虑了,此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焦虑放进两个人的(夫妻)关系里面去谈论,而且这个谈论需要尽可能彻底的探索,比如各种可能性都去想。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害怕关系破裂,所以不敢把问题谈得特别透。比如说谈到如果自己真的怀不了孕,或者没有办法去要到一个孩子(不仅包含女方的原因,也可能是男方的原因),我们的关系要怎么走?
婚姻不应该成为一种绑架,比如结了婚,是否就意味着我必须要在婚姻中去养育一个小孩?
因为每个人对婚姻的期待不同,所以这个时候其实就到了全面去复核和检查两个人对婚姻的期待、对婚姻的责任的理解和看法的时候了。
当然,我个人认为处理这个问题,非常考验夫妻双方对于差异和冲突的耐受能力,以及相互理解和反思的能力,这个部分在关系中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早年是安全性依恋的人,我们内在的空间可能就很大,很多冲突我们都可以允许。
李煜玮:所以,客观层面上来说是多年备孕,这个难以解决,科技方面的协助有试管婴儿等,当然这是很考验耐力的过程,但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可以把关系中的焦虑清掉,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会调整好,试想我的内部都在发生战火,战火纷乱的情况下,孩子它很难来到我们的身体.
问题3:迎来第二个新生命,孩子妈妈希望我更多高质量的陪伴,想听听老师的分析和建议。
李煜玮:这是一位爸爸的提问,爸爸来啦。所以如果你能很清晰地提出你的需求,家里人是能够去帮助你的,看这位妈妈就提出了她的需要:希望丈夫参与到养育中,给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
而爸爸又认真的听了妻子的话,并且来提问啦。
但是在这个问题里我们好像没有看到爸爸具体的困惑,我就猜一下他是想提问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吧。
刘高乐:在《陌生情境实验:爱与依恋的心理学》这本书里,作者提出来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高质量陪伴的两个标准:
第一点:我们在陪伴的过程中,能不能给到孩子一个基于他现在内心感受/体验的回应,简单说就是我们能不能跟孩子进行情感上的协调和同频。
第二点: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彼此是不是能够让双方感觉到愉悦,我们是不是很开心的跟孩子在一起。
总的来说,对孩子的陪伴,更像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容纳孩子的情绪,容纳他的需要,容纳他的体验,并且我们将容纳的东西消化,并转化成孩子可以理解的内容,最后回应给孩子。
你投,我认
问题4:很爱孩子,可有的时候看到他的一些行为,忍不住会生气发火,事后又很后悔,感觉像一个无休止的循环,改怎么破?
刘高乐:经济学家弗兰克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刺激和反应中间有一片空间,在那片空间里,我们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反应的。
我不知道提问的是爸爸还是妈妈,TA在一看到某些行为就发火时,显然是失去了这样的选择能力,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不知道他是看到了什么样的行为,我直接举例说明,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把房间搞得非常的脏乱差,这个时候我们容易发火,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内心没有办法面对脏乱差带来的那种混乱的感觉,我们没有办法跟那种混乱、肮脏的感觉待在一起,然后我们就没有办法耐受在孩子身上去看到这样的情况;
第二:可能还有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而越管他,他呈现的越来越严重。
用精神分析的知识来解释,是有一个投射性认同在里边,投射性认同是怎么发生的?
父母有可能对自己内在的某一个部分,是没有办法接纳,也没有办法看到的,但是他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一点,当他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会非常的焦虑,在焦虑的传导下,这个孩子就认为或许自己真的就是这样的,这个认同就发生了。
在认同发生之后,父母更会在孩子的身上发现这一点,然后通过在孩子身上管理这一点,来管控自己内心不想面对的那个部分。
这个问题如果深层次去看的话,需要回到父母的身上来,父母停下来思考一下,让自己在刺激和反应中间有一个空间去思考,为什么我如此的没有办法耐受孩子的行为?是不是跟我自己内在的某些东西有关系?
希望这个问题能够给父母带来一些提示。
你是教会孩子心理语言的人
问题5:4岁半的孩子,哪怕父母亲的脸稍微拉一下就能马上哭出来,而且平时其实很少批评惩罚他,最多是遇到原则问题就罚站两分钟,稍微遇到点压力讲话就结巴,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刘高乐: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没有听到有言语的部分。父母用拉下脸、罚站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孩子在这样的方式下,呈现了同样的问题,哭闹还有结巴。孩子的结巴是一个失言语的表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言语化是需要父母帮助的,帮助他把他的感受言语化。
比如碰到一个孩子,他说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去问他:你怎么了,你怎么不说。
其实孩子不是不说,而是不知道怎么样说。所以这个时候对于父母来讲,更重要的是要替代他表达,比如:
妈妈觉得你是不是感觉到有一个小刀在扎你的心一样,你是不是感觉到很痛?然后你也很委屈,好像你也没有办法说出来……
当父母把孩子内心正在发生的情绪和体验告诉他,孩子的情绪感受强度就会减弱,父母如果不断地去帮助孩子翻译和表达,孩子就会慢慢地拥有表达自己情绪和体验的能力。
言语化的能力越高,情绪体验的强度会越低,我们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也会越强。
这跟孩子在发展阶段中的表现是一致的。我们常说两岁最难搞。其实这个时间应该再往前推,大概在一岁半的时候,很多家长发现一不是孩子就满地打滚,这和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类似,为什么?
因为这个阶段他还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情绪。这个阶段会持续到大约两岁半,当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可以很好的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话,他用行动式的方式呈现情绪的情形,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对于父母来讲最重要的是:在孩子还没有学会的时候,不停的去替代他,表达他的感受,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里我们也看到了,可能父母自己也没有办法言语化自己的情绪,所以不能代替孩子表达。这就需要父母慢慢地去学会,先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先能够言语话自己的情绪,你才能够去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然后帮助他言语话。
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今天文字的分享就到这里。
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课程目录中即可回看昨天的直播哦~
应很多朋友的需要,在这里放上刘高乐老师【养育与依恋-3节系列直播课】的目录
第一讲:2021.9.14 晚7点
没有被爱过的妈妈,有爱孩子的能力吗?
妈妈早年的内在创伤在养育过程中重现的具体表现。
第二讲:2021.9.24 晚7点
孩子的内在不安全感一旦形成,对他们日后的影响有哪些?
不安全依恋的表现,以及安全依恋的建立以及安全依恋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第三讲:2021.9.28 晚7点
妈妈的伤也能转化成对孩子的爱吗?
为具有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妈妈制定干预方案。
如果有感兴趣的内容,就赶紧订阅课程吧
订阅即赠送独家首发书《陌生情境实验:爱与依恋的心理学》
(目前我们的一束光书房有售,售价59.80元)
相当于¥19.00,即可订阅3节直播互动课
一杯奶茶的价格,收获温暖的内容+安放焦虑的场域
最后,借用《陌生情境实验:爱与依恋的心理学》扉页的话语,送给大家:
爱是如此强大,一不留神就会主宰一切。
文字整理:童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