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波逐流和遵从本心之间,到底有没有平衡点?

UM心理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在我本科的时候,教授心理咨询的教授是人本主义取向的。“共情”是嚼了又嚼,练了又练的重点内容。然而,从业十多年来,我收到朋友们最多的抱怨就是“缺少共情”。我当然不会反驳他们,更不会纠正他们对共情的江湖理解。这样做就太不共情了。


相反,我会反思我最令朋友们讨厌的是什么。有三句话,我屡教不改,是他们最厌烦的:


“这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可能不全是你父母的问题,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的问题”;

“不要全怪自己,我们毕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


我能理解这三句话引发的无力和委屈,以及接踵而来的愤怒或悲伤。但我坚持认为这只是面质带来的短暂副作用。


有朋友会直接质问我:心理咨询师不应该支持我遵从本心吗?为什么你老是让我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


这时,我虽然不会怼他说,你找个认知行为的试试。但是,我一般的回答也很猥琐——也许我们得找到随波逐流和遵从本心之间的平衡点吧。


这个回答还真是一眼看不出问题。甚至现代人都会觉得耳熟。这世间,有几个人不在随波逐流和遵从本心之间来回游荡呢?平衡点之说,也许自己都用来安慰过自己。比如:等我有了钱,我就去做什么什么。这不仅是安慰,简直是鼓励。


可是,真的存在那个“平衡点”吗?


可能有经验的咨询师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哪个鬼魅的点,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被自己的坚信确定出来的。


如果这是一道物理题,那很简单。如果不能通过滑动找到天平的平衡点,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支点两边的重量,使支点成为平衡点。


但是,如果是人,是人生,就复杂了。心理咨询师绝不会代替别人去决定在什么地方设立支点。这是原则。咨询师不能吃了别人的酒食,又去当别人人生的主子。否则,天天宣扬家长要把主权交还给孩子,那就是自己打脸。


所以,当我猥琐地建议朋友去找到随波逐流和遵从本心的平衡点时,其实是在邀请他们考虑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支点。因为,只有有意识地开始找平衡点,才会发现设立支点这个办法。


而鉴于当下世界大多数人都是在滑来滑去,作为咨询师的我又怎敢直接怂恿别人成为有支点的少数派呢?



遵从本心的可能性
不过,我知道有一位心理学大师敢这么干。他就是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心理分析的荣格。


他的天赋和勇气,是我羡慕不来的。于是我多次将《荣格自传》推荐给我的一些来访者。但可能是这本书有点晦涩了,我收效甚微。直到我将荣格的故事作为叙事治疗的素材放进咨询里,对那些潜意识里对确立支点欲望强烈的人,效果才好点。


我在《荣格自传》里最常摘取的素材是他治愈患焦虑型神经症的银行家之女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很多可讨论的点。比如,咨询师的梦可否作为咨询里的素材;白富美、高智商、适应能力很强、西方化了的犹太人、开明到了骨子里,这样的人也会得焦虑症;原生家庭不局限于父母孩子,祖父和父亲的冲突,在女儿这里以症状表达……


当然,发散性的讨论,最终会落脚到荣格在这里提出的神经症的广泛来源——“人们对于生活的问题,给出了不全面或错误的答案,自己却心满意足,这很容易造成神经症。”


而这些谬误的产生源自对自己无意识的无视。故事里,荣格记述的彪悍的干预方式,才是我使用这个素材的初衷——“我必须唤醒她心中的神话和宗教意识,因为她是必须要有精神生活的那一类人。由此,她的生活有了意义,神经症也烟消云散了。”


虽然,我的绝大部分来访者并不需要唤醒什么神话或宗教意识,但他们是“必须要有精神生活”的这类人。在今天的世界里,他们真的容易过得很煎熬。理科生、文科生、艺体生所组成的鄙视链,就是这个缺乏真正精神生活的时代的症状。


在这个时代里,好多人都忘记了自己需要精神生活,好多人以为综艺和游戏就是精神生活。在这个背景下,遵从本心是一件略显玄幻的事情,于是,寻找随流和随心的支点,几乎无从谈起。而对于所谓的平衡点,绝大部分人,都将它作为愿望,放到未来。这是人类的一个奇妙之处。



随波逐流的时代


能忍受暂时的痛苦,将期许放到未来,这是对人类奇妙之处的唯美说法。这里有一条界限,跌破了,那就需要换一个说法了——透支。


人类的透支行为可不仅仅只是信用卡。信用卡带来的益处和坏处,人人都可以说道一二。但是,有一个更广泛的透支隐喻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察觉了。


那就是——止痛药。


和信用卡一样,当它出现的时候,它的评价和意义在它适用的有限范围内,总体是积极的。但,当它超过范围,它几乎就是毒品。因为,人如果长时间没有痛觉,那就和汽车没有刹车一样了。总会有车开在人生的下坡路上的。


而当止痛药作为一个隐喻的时候,所有让人神经系统失去痛觉感知的人事物就都是止痛药。从“美味佳肴”,到“莺歌燕舞”。从转移视线,到掩盖抵消。现代社会的“止痛药”简直无处不在。


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是一个神仙级别的美好愿望,但是,神仙也想不到人类会以掐断痛觉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愿望。


奇怪的身体疾病越来越多,以抑郁症为首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只因为环境变化和压力增大吗?那这个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当然就是社会层面的“痛觉麻痹”。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到了走下坡的时候,没有了刹车的历史车轮和个人汽车,该怎么弄?


羡慕别人开得快,随波逐流。可曾想,到了终点,都得停下来。



确定支点确实不易


没有支点玩弄平衡,大家都会变成杂耍小丑。但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支点,是极其不易的。我虽见过有人运气好,有人命好,早早就得到了那个支点,真是气人。但,我也不建议凡夫俗子们轻易放弃。


作为一个年近40考到中医药大学研究中医心理学的凡胎,我自觉找了自己的支点。给我这个勇气的人很多,很重要的一位就是前面提到的荣格。


1928年,53岁的荣格从卫礼贤那里收到一本关于中国炼丹术的手稿,即《金花》。他觉得自己对炼金术的本质开始有了了解。之后持续十多年,累积了几千个关键词和短语,逐渐理解了炼金术的表达方式。他惊奇的发现:“我竟在无意中找到了无意识心理学的历史对应物。”


至此,荣格认为,自己从11岁起就走上一条不归路,他称为“主线事业”。他的一生其实一直被一种观念、一个目标充斥和维系着,他的毕生工作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我所说的支点。


荣格的支点是“探索人格的奥秘”。是不是很高大上?其实,这不是什么超凡脱俗的心念。不过,荣格的经历和坦诚,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意义:人生的支点可能早就出现了,并一直发挥着作用,直到你经历千难万苦,并超越它,你才心甘情愿的接受,那就是你人生的支点。


所以,每一个在随波逐流和遵从本心之间不断徘徊寻找平衡点的人,也许是一直在围着自己的人生支点打转。


这让我想起中国“炼金术大师”张三丰留下的丹道名篇《无根树》的开篇: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去漂来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无根树”就是人。花,就是金花,也叫金丹、内丹、真灵、黄芽、黄花等,就是生命的本源,当然也是心的本源,身的本源。


希望你可以懂得荣格所说的和张三丰所说的,是类似的东西。


如果,不大懂,我推荐你看李孟潮的新书《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他比我会写,胆子也比我大。


在随波逐流和遵从本心之间寻找人生的支点——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悟。


我以后可以不用给人推荐难懂的《荣格自传》了,看李孟潮的《自愈与成长》就好。希望大家通过他对荣格一生的深刻洞见,早日发现自己的人生支点。莫待风波坏了舟。


长按扫码购买


作者:何异


今晚直播,一键预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