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分离——青少年最重要的需求
最近看了一部让人觉得揪心又催泪的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徐帆演绎了一位经典的中国式妈妈,无私无畏、勤勤恳恳,一切为了家人,从来不考虑自己,老公在家什么活都不用做,水开了都不会抬一下眼;老年痴呆症的婆婆只认佩珍,而佩珍呢,每天积极向上、忙忙叨叨、乐乐呵呵,把一切都打理得看起来井井有条。
佩珍还是小学的地理老师,看起来又严格又开明,在自己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里,把所有没收同学的东西都还给了同学。
就是这样一位能干的、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的佩珍,她好像从没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过,只是在肚子实在疼得受不了时,才轻描淡写的对作为医生的老公说了,结果一查就是恶性肿瘤四期。他老公都很惊讶,应该很疼的,怎么从没听佩珍说过。
看到这儿真的会为佩珍悲伤,她太辛苦了,太乐观了,她甚至没有想到她忍不住时轻描淡写的肚子疼,已经是癌症四期。佩珍就是中国式妈妈的写照,为了所有的人,就是不为自己。
但直到她女儿回来了,你才会发现她的爱有多让人窒息。事无巨细的关心、照料,要女儿和自己睡,要女儿表演钢琴,要知道女儿的一切,要私看女儿的手机,过度的靠近让刚回家没多久的女儿落荒而逃。
典型的中国式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为孩子为老公为家庭为工作,独独忘了自己。
很多人一定也曾经领略过这样心有余悸的让人窒息、想要逃离的关爱。
以爱之名的过度照顾,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意味着我可以用“为你好”,来随意地侵入你、对待你,这是一种共生,意味着你就是我的,我想怎么对你就怎么对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给出几个精神分析的解释。
①父母没有处理早年的分离创伤,孩子的成长可能会被他看作是对自己的抛弃,所以会不自觉地做出阻碍孩子成长的事情。
②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可能源于父母对自己父母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对自己满意的父母,是不会因为孩子令自己不满意,而去责怪孩子的。换句话说,如果你在成人世界很春风得意的话,你是不会去用击败一个孩子来补偿你的优越感的。
③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往往会事与愿违。“医生的孩子易生病,老师的孩子容易学习不好“,过度强调的时候,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意志,回避听从权威的屈辱感,潜意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还有,父母的强调本身,也有可能是反向形成。比如说要你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自己被抛弃,或者如果你真的去多交朋友了,那也是听自己的,可以减少自己被抛弃的感觉。
说完了亲子共生关系的原因,我们再来说说在青春期,青少年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那就是逐渐的与父母分离的需求。
青春期是一个摆荡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里,青春期的孩子们要逐渐适应责任和自由、别人的要求和自我的理想之间的平衡。
青春期孩子情绪的特点是不稳定,他们很容易在抑郁和躁狂之间切换。家长要做的,是要接纳他们的情绪,保持自己的稳定。这非常不容易,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会激起父母自己的青春期焦虑,所以如果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那水火不容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青少年的不稳定是真的,如果不冲动了,那就是假的青少年了。太成人化并不好,那说明他所有的痛苦都不允许被表达,都被压抑下去了,这样的青少年会形成面具脸,见到谁都是顺从的、听话的,他会去满足成年人的要求,而忘记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说的假自体,空心病。这样的学生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成绩优秀,甚至可以考上很不错的大学,但当他们逐渐发觉不知道自己为了谁学习时、或者考试成绩无法满足他们自尊的需求时,他们往往会变得非常惧怕考试,有的甚至后来无法去上学。
青春期是一个人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阶段,这时他们不会再随便的听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会去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孩子青春期的这个阶段,对家长来说非常不容易,对孩子来说也十分不容易,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开始去思考我是谁?我以后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越可以放手、越可以忍耐住对孩子成绩的焦虑,就越可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探索,去找到自己的答案。青少年在这样的探索中,他们也是痛苦的,他们需要有空间能让心智发展,心智发展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才会增强,心理能力提高了,应对困难的能力才会提高,学习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这时,有的家长可能不同意了,会说,他们有什么苦的,我们都是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还不是就为了让他们把书念好,就念书这一件事,有什么苦的。然而,这正是我们青少年感觉痛苦的地方。
当我们说,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好好学习的时候,对青少年来说,这不仅不是保护,而且还是巨大的侮辱。这仿佛是在说,你如果不能好好学习的话,你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我们不妨想想,当我们还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是为了什么去学习呢?有的人会说是为了考到县城啊,只有成绩好,才有可能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是的,这个是你当时学习的理由,这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者师长告诉你的,并且你认同了这样的理由。
而现在的青少年,他们需要自己去判断、去发现和找到一个自己学习的理由,这个并不是光靠家长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对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险,信任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所有人都会有自动朝符合主流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孩子的不信任,是家长对自己的不信任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的结果。有些家长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他们那些反社会的欲望没有被意识化,所以就会投射给孩子,这样的家长们会认为:孩子不严格管教就会变成罪犯;或者有些家长功成名就的动力是要摆脱早年十分恶劣的生活环境,他们会想:只有给孩子糟糕的环境,才会让孩子努力。但是他们不知道,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会比“要雪耻”的孩子更有持久的战斗力和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所以,青春期的父母对孩子的原则是:信任,立规矩,给空间,要给予孩子有规则的自由,让孩子可以出去,自己探索。
这里有一个例子,是做青少年团体时,对青少年父母和青少年的分别访谈。老师问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满和希望?家长们拿着准备好的本子从一说到十,我家孩子不学习、贪玩、说谎、和父母对着干,我们希望他守规矩、按时起床、叠被子、有礼貌、尊敬师长、爱护同学等等等等,家长们每个人都带着焦虑、一条一条地说着对孩子的要求和不满。
而当老师问孩子们,说我们也会给你们的爸爸妈妈上课,你们对爸爸妈妈有什么要求呢?90%的孩子说:他们什么都不用变,他们做得挺好的!有几个孩子说:他们做得不好,是因为他们不懂我们。还有的孩子说:告诉我爸爸,让他不要只是工作,生活不只是工作。告诉我妈妈,不用太焦虑,娃总是会长大的,告诉我妈妈要多敷面膜。
孩子们的话语,让家长们感慨。那我们的家长可以怎么做呢?试着保持对孩子的理解而不是挑剔,并尝试保持情绪的稳定。不要一下子,今天听了一个课、明天听了一个课,情绪和行为就忽左忽右改变太多。这就是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的,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突然改变过去的习惯,这对青少年来说是灾难性的,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家长的态度,不管孩子们心里接受还是不接受,在长期相处中,孩子都会建立起一种对抗家长情绪的防御机制,也就是保护自己的应对方法。比如,面对总是无端指责或者挑剔的家长,那孩子们就有可能发展出情感隔离的防御,你说你的、我玩我的,不管你说的话多么凶狠,我就当没听见一样。家长们不要生气,这正是孩子们保护自己不被家长淹没,保持自己个人空间的方式。而如果这时,家长一会和颜悦色、一会暴怒指责、一会儿伤心落泪的话,孩子没有办法调整出相应的保护机制,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很崩溃,没法应对。
所以,无论我们家长接收到了什么新的理念、新的课程,都不要突然的急刹车,强行改变只会让青少年感到陌生。青少年想要的很简单,只需要在他们身上的注意力少一点点就行了。
青少年要长大,就需要缓慢地减少对父母的牵挂,青春期的孩子最终的发展是远离父母,成为可以独立的人。
所以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一个挑剔的妈妈相当于毒药。妈妈们要试着把自己变成良药,把专注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一些,放下自己的焦虑,把所有的担心,用祝福代替。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所有对别人的挑剔,都是对自己某一部分的不认可和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放心了、接纳了,才有可能对孩子放心和接纳。关于怎么接纳自己,曾老师说过,人格的变化有三种途径:1.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后面的意义;2.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3.去找精神分析师做个人体验。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开家庭会议。家庭会议的意思是,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和孩子交换信息,说出彼此的需要,一起商讨解决的方案。
在青少年阶段,孩子们需要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交。他们需要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学习发现人生中的问题和答案,需要在和朋友及老师的互动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调整自己在团体里的位置。
人际关系的第一关就是安全和信任。孩子的安全感是在1岁之前建立的。一个人要长大,就要有能力相信非血缘关系的信任。青春期是检验非血缘关系是否可信的第一步。而检验的场所就是学校。在这个场所里锻炼自己的人际能力,成本是最低的,大不了休一段时间学,可进可退。上学唯一的原因是,你需要和你的同龄人在一起。工作时:如果人际关系不行,会被老板炒鱿鱼。让青少年回到学校时,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让他感觉人际关系。
青少年有两个任务,一个任务是内在心理发展的任务,一个是适应外界人际关系的任务。他要调动内部的力量,去适应外界,所以青少年很难。父母要给孩子补给和加油,只有当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和信任,他才会满意地成长和离开,开始他自己的人生;否则他会不愿长大,永远和父母纠缠才一起——这指的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责任感是痛苦的,而痛苦可以让自己发展。成年人会通过意义、通过团队行动,让痛苦缩小,从而增加承受痛苦的能力。而青少年,发展责任感并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首先要满足的是社交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这样他们在可以发展出自我同一性,去找到自己的意义之后,自然就会发展出自我实现的责任感。我们可以期待孩子有责任心,但是要有规划,允许孩子慢慢增加和提高。一个14岁的孩子,责任感达到40%就可以了;一个成年人能有80%的责任感就很不错了。我们要允许孩子能够在责任和自由之间来回调节。所以我们不要指望孩子说话算数,他们说的写作业或不写作业,上学或不上学,我们都不要信以为真,保持自己的情绪平稳,给孩子空间,再重申一遍,立规矩、给空间,让孩子自己找到调整的方法。
父母给出空间后,孩子就可以有机会拥有一个有弹性的人际关系。比如,如果你不怎样怎样,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就是父母没有给出孩子空间,会使孩子产生分裂,就是只接受孩子好的一面、不接受坏的一面。这样孩子也可能会以同样方式对待外界,对方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就全盘的否定别人。而拥有有弹性的人际关系的孩子,则可以即使自己不喜欢某个老师,但仍然可以好好地完成这个科目的学习;或者虽然不喜欢班里的某个同学,但仍然可以和他和平相处,共同玩耍。每个人对于未知空间的探索,都是要自己去实现的,所以青少年该走的路、该打的架,该吃的亏,都得自己去做,家长是没有办法代替孩子完成的。
那家长能做的是什么呢?是减少对孩子的焦虑感,对孩子的用力过度。比如像父母常问孩子的问题,“你长大了以后,准备干什么啊?”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是孩子心中的困惑,家长问孩子,孩子就会把这个问题外包给了家长。所以这样的问题,家长就不要问,问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代表着,这个问题是家长的。所以,对待孩子,不用问,只需耐下心来,静待花开。等孩子想清楚了,他会自己跟父母说的。
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要hold住对方的脆弱、而不是嫌弃。如此,孩子才敢把他的愤怒、脆弱展示给你。家长才可以成为孩子的容器,孩子只有在家里越放松,越获得支持,他才越有勇气、越有能力,去应对外面残酷的世界。
让自己过得轻松快乐,是所有的父母能够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样的你使孩子敢于远走高飞,就不会成为那个担心你过不好的孩子心里的负担了。一个越爱自己、越接受自己的人,才会越爱和接受自己的爱人,同样,也会越放心地让自己的孩子自由的长大。因为你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的样子,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榜样。
*本文内容来源于9月30日直播
点击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