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们可能不信,这世间只有一种心理问题

何异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这世间只有一种心理问题——说出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心理学科班生,难道就不怕老师罚抄各种版本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吗?
当然是怕的。毕竟各种手册新版本里的“障碍”数目经过国际专家们的投票都是在增加的。



我虽然不完全同意上面这些人的说法,但是,我也不完全反对。我可以换一个更中立一点的说法。
精神失调,或广义的心理问题,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精神结构固化。日益增加的精神失调条目是在试图描述各种精神结构固化的形式和程度。


比如,正常情况下人的情绪会随着时间波浪变化,波峰就愉悦,波谷就沉闷。如果一个人卡在波峰或波谷长时间不动了,那就是心境障碍了。如果卡住了不说,波峰和波谷的高度还很高,那就是躁狂或者抑郁了。
当然,精神结构固化并不一定就是心理问题。因为,一方面,在正常情况下,精神结构通常是一个不断固化的过程,就像大家的常识,人老了会越来越固执。另一方面,不能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固化,才被认为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如果现在还一穷二白,那么你所讨厌的父母身上的那些“性格缺陷”,就可能不是问题,还可能是优点。
所以,为了适应环境,我们的心理必然需要部分固化的。而太大范围和程度的固化,甚至僵化,会成为心理问题的缘起。如果我们到老都保持精神结构的灵动,那就是智慧老人。
当我们说一个老年人心态很年轻,绝不是指活力,而是指开放、灵活和创造性。而当我们痛心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时,我们必须警醒:受伤的果子会提前成熟,提前固化的精神必有残缺。
而精神结构非僵化有一个很好的外部指标,就是创造性。在相对被动的情境里也可以叫灵活性。因此,我们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一个指标就可以大体判断,就是创造性。
这里需要指出,创造性和创造力是不一样的。大体上,创造力是创造性和固化的有机结合。而创造性是与固化相对立的。
一个没什么创造性的人,可能借由超常的固化,整出了新玩意儿,也可以显得有创造力。但是,这种创造力是不能长久的。比如很多昙花一现的舞者、歌手、画匠。
而一个很有创造性的人,可能由于没有固化出一技之长,而显得没有创造力。但是,他总是快乐的,并能够激发他人灵感。比如那些“什么都不懂”却当了老板的中等生。
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些因素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精神结构“早熟”。

日程排得太满
恕我直言,日程排得太满是精神结构有效固化的不二法门。
因为,不确定性是创造性的妈妈。失其母,焉得其子?
不知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中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多年,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越来越“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所有弊端,都一一在当今的青少年教育中重现——动力不足、效率低下、脱离实际、不必要的浪费、计划与需求脱节……
我想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家长精神结构的固化,工作稳定后,就自然回到了曾经的计划模式。二是,家长高估了自己对未来的判断能力,生活状况持续走上坡的人,很容易掉入这个陷阱。
家长们设想一下,一个人十几年不需要思考自己每天要干嘛,跟着别人指定的日程表走就行。那当他获得自由的那天,他更容易被安排好路径的手机游戏吸引,还是更容易着迷于自己安排生活?

被迫适应父母的精神固化
有一天,我的一个来访者跟我说:小马过河的故事里,牛和松鼠说的都是真话,小马得自己去判断,而不需要埋怨。最终过河,有没有人告诉他深浅,它都得自己一步步去试,这没有区别。
她说的是对的。家长在给孩子建议或安排计划的时候,真的需要考虑自己是牛还是松鼠。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都是真话,但都是在自己固化的经验总结上。
所以,家长在就某事给孩子建议的时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去评价任务的深浅难易。
我见过太多家长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开头都有一句口头禅“这道题很简单”。他们觉得这样说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不受打击。
然而,孩子的感受如果连续几次跟家长的说法不一致时,他连呛几次水,就不会再来问你了。
当然,更糟的情况是,孩子其实很难控制潜意识不去认同父母,孩子若内心里相信了父母的话,也就会直接终止尝试了。

所以,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对孩子面对的任务的一切评价,都是家长自己固化的一种体现。如果控制不住总是要说,那就是在迫使孩子适应自己的精神固化,也就是在迫使孩子形成跟自己一样的固化。



处在中年的家长们,最常见的精神固化现象是生存策略固化——中年危机的内核——这个不容易自己察觉。但它的组成部分之一,世界观,开始变得“固执”,会在夫妻吵架、朋友扯皮中体现出来,并被察觉。

 

而家长同样不容易觉察到的是,自己在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世界观。通常的形式有:向孩子炫耀(稍显做作的那种)自己的成就;或反向表演(画蛇添足的那种)自己的苦难。

 

本身,和孩子讨论世界观、生存策略是一件挺有益的事情。但,这方面固化了的家长,潜意识会害怕受到冲击,就会下意识地回避讨论这些话题。以致迫使孩子接受的行径变得很隐晦。



身心脱轨的后果比想象的严重


《黄帝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过来说,就是身心脱轨是万病之源。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发现,人的认知过程不全是大脑的工作,我们的整个身体都是参与认知过程的。而且不只是输送信息、接受指令这么简单。有时,甚至可以说我们的身体像使用计算机一样在使用我们的大脑。
介绍这两个知识,是想说,现在青少年身心脱轨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无论据古老智慧,还是现代心理学,这种状况都必然带来严重后果。或者说,身心脱轨是最严重的一种精神结构固化的状态。
造成身心脱轨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注意力外放。
我们实在太鼓励孩子把注意力、精力投注在外部事物上了。而更糟的是,这些外部事物又太少包含大自然的内容了。
而这,就是青少年情绪失控、行为失当的起点。接踵而至的就是各种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生理疾病。其实,大人也一样。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来源于自然的复杂的自组织的巨系统。健康的身体就是健康的心理在这世间最佳的参照系,没有之一。
当我们将注意力收回到我们自身,也许两个系统会自发地在潜意识层面相互镜映,我猜这就是正念疗法之所以有效的缘由。
一个人身心一旦脱轨,其精神结构将可以快速地被外部世界塑造。而某种精神结构一旦形成,就自然而然地会推动人体去契合这种结构。我想,幻觉(人体感觉器官真实感受到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刺激信息)就是由此而来,当然,很多躯体疾病也由此而来。
总结
以上三点就是最广泛的中国青少年精神结构提早过度固化的缘由。讲清缘由,解法也就可以推知了。当然,造成青少年精神结构固化的缘由还有很多,比如:家庭关系模式固化;遭受难以消化的创伤性事件等。这些基本都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就不详述了。
最后,以两句古文作为结尾,它们的真正含义已在文中。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道德经》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张三丰《无根树》

作者:何异 应用心理学本科;中医心理学研究生;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咨询师。从业14年来接受多流派督导师督导;咨询实务过万小时。

个人微信公众号:有无心理(youwuxinli)



点击预约咨询



“谁也别想让我多花一分钱!”

2021-11-07

因为什么,你决定走进心理咨询室?

2021-11-07

9岁女孩因老师太美而抑郁:你注意到孩子的容貌焦虑了吗?

2021-11-05

你的孩子有没有安全感,一眼就能看出来

2021-11-06

关系中的冲突与需要

2021-11-07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