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个中学生就有1个自伤,父母知道吗?
大家好,我是张斌。我是一个心理治疗师。
你去约心理咨询时,或许能碰到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这三者有什么不同呢?以前国内有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近几年这个考试结束了。心理治疗师是曾经有医学背景的人才能考的,如果一个人是心理治疗师,说明曾经他隶属于医疗单位。不过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方式差别不大,都是以谈话或艺术治疗进行工作,区别是心理治疗师也可以为精神病人提供心理治疗和诊断,心理咨询工作的服务范围不包括心理疾病。精神科医生具有诊断权和处方权,他们可以给患者下诊断同时也可以开药。
下面我们就来进入主题,今天主要讲的是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以及父母发现后如何与孩子沟通?
什么是自伤?
NSSI是“非自杀性自伤”的官方用词,自伤是没有自杀的意图去伤害自己,比如撞墙、割自己、打自己、咬手指。
这里我们可以举些例子:一些温和的行为是拔毛发,再进一步会割伤自己、咬伤自己,或在化学课上有的孩子会灼伤自己,还有用烟头烫自己,或者用打火机烫自己,学生学几何的时候用圆规扎自己,有些孩子会挫自己的皮肤直到淤血。孩子究竟会用哪种方法伤害自己,还是要看孩子想达到的效果。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有些文化形式不算是自伤,比如打耳钉就是一种文化,以及纹身也算是一种文化,外国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鼻环、舌钉、乳环、目前国内也开始有些,这个目前处于一个灰色的地带,也不算是自伤。
每5个学生就有1个自伤
我来介绍一下目前自伤的数据,在中学时期是20%的比例,也就是每5个学生就有1个自伤的情况,自伤的比例女生会比男生多一些,但整体是相对平均。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一种情况,有些自伤我们是很难发现的,特别是我们对男生的教育是希望他坚强,这使得男生如果有自伤行为,他会羞耻感更强,也不愿意和他人讲,我们也就很难知道。
还有一些研究说,自伤的行为伴随青春期,但每个孩子具体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又不同,所以没办法确定具体的年龄。
孩子为什么会自伤?
大部分孩子自伤是应对情绪的一种方式。
我们成年人有情绪时,可能会去刷抖音、刷快手、B站、打游戏和跑步等,而如果这种应对情绪的方式有效,下次我们还会用这种方法应对情绪。孩子也是一样的,自伤就是一种孩子应对情绪的方式,同时,如果他发现这种方式能够缓解情绪,下次他还会继续自伤。所以和自伤的来访者工作也是在和习惯工作,和习惯工作时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习惯来替换旧的习惯。
有些孩子就会通过自伤的方式来感受自己还活着。有些家庭父母的控制欲很高,孩子无法决定任何事情,那么他们仅能决定的是自己的身体,通过自伤的方式来找回控制感。有些孩子通过自伤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被父母忽略,想通过自伤的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还有一些孩子会用自伤的方式去报复父母,当他们觉得被父母伤害时,他们就会用这种方式报复父母,也去验证父母是否真的爱他。这些就是常见自伤的原因,不过每个孩子会有很独特的部分。
自伤会上瘾吗?
有人问自伤会上瘾吗?
比如,锻炼会让我们的肌肉有一点疼痛和撕裂,身体疼的时候会释放内啡肽,身体释放的物质会缓解身体疼痛,同时对情绪有缓解作用。而自伤就是一种更直接地通过身体疼痛,然后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内啡肽起到缓解情绪的作用。就好像酗酒一样,很多人喝酒是让自己暂时不去想一些事情,喝酒就会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去问自伤的孩子,自伤对缓解你的情绪真的有用吗?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觉得作用比较小,有的孩子感觉能够起到缓解作用。而伴随着孩子对疼痛耐受程度增强,如果想起到相同的效果,就需要更大力度的疼痛。无论是家长还是心理的从业人员,我们都需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提供相应的支持。
被孤立、霸凌的孩子,是自伤的高风险人群
下面我来介绍一些自伤的高风险人群:
通常在学校里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孤立、霸凌的孩子,是自伤的高风险人群。还有很多自伤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不太好,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也可能家庭内部就有虐待的现象。我们如何定义虐待呢?在西方家庭打孩子就是虐待,在我们的国家打孩子还是蛮普遍的,但虐待本身就可能造成孩子的自伤行为。而虐待里更极端的是性虐待,这会造成孩子的性创伤。进食障碍也是自伤的高风险人群。现在又多了一种现象,一个孩子身边的同学都在自伤,而他不自伤反而会被孤立,同学们就会说,你这么怂,我不和你玩了。青少年有想融入群体的愿望,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会去模仿自伤的行为。
常见的自伤预警信号
①孩子对自伤了解过多
一个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对自伤有这么多了解呢?这本身就是一个预警信号。
②反季节的穿衣风格
有的孩子夏天会穿高领长袖,父母可以尝试留意一下。不过,这也要看这个孩子准备到什么程度,有些孩子为了不让他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就会去割自己的大腿,这样也不会影响穿夏天的衣服。但很多孩子没有考虑那么多,就会割手臂,然后穿长袖遮盖。
女孩子有时候会戴一些装饰品,比如腕带呀,或者用什么东西遮住脖子,如果你感觉她总是戴着,就要多留意,究竟是她爱美,还是在隐藏什么?
③在隐蔽的地方发现刀片
如果在孩子书包的夹层中,或者书桌隐蔽的格子中发现了刀片或者其他什么,这些隐藏起来的刀片就很值得注意。
④孩子要求自己洗衣服
突然孩子想要自己洗衣服,这是想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是孩子有不想让你从他的衣服上读到的东西?如果在衣服上经常发现一些血迹,或者很多创可贴,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⑤回避过多暴露皮肤的运动
孩子不想游泳,或者回避过多暴露皮肤的活动,是单纯不喜欢这个运动,还是害怕暴露伤口呢?
自伤与自杀的关系?
很多人都对自伤和自杀的关系有兴趣,一般自伤主要的功能是调节情绪,所以大部分自伤的人群是不想死的,反而是自伤保护了孩子不去自杀,他们通过自伤缓解了心中的苦和一些紧急的情绪,所以才没选择自杀。自伤和自杀是有交集的圈子,但根本上是两个议题。
自伤和自杀当然也有相关性,但不是因果关系,有自伤行为的人的自杀风险会比没有自伤行为的人的自杀风险高。而自杀风险的自伤是有计划性,很多自伤行为是用来调节情绪的,所以情绪来了就会用这种方式来调节,没有计划。但如果一个孩子会挑时间、地点,如何不被人发现,这种自伤行为就要更加提高警惕。如果再伴随自杀的前期征兆,比如他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把自己贵重的物品送给别人,就非常值得我们警惕了。
如何与自伤的孩子沟通?
家长发现孩子自伤,他们的第一反应或许是——震惊、愤怒、怀疑?这里家长的第一反应对孩子是很重要的,你如何处理情绪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家长一定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再来和孩子沟通。这听起来简单,但对于自伤孩子的家长来讲是很困难的。这时家长也要考虑一下,是否需要请专业的人员来帮助家长处理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一方面很抵触家长对他们的过度控制,另一方面又希望家长是关心他的,所以这个时候家长要传达的就是,我看见你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心里很苦,你要传达的是情感的支持,这时除了语言的信息,还有非语言的信息,你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指手画脚?此刻,你是想接近你的孩子,而不是要套路你的孩子,你的真诚会传递给他。
这些沟通方式家长要尽量避免:避免惩罚式沟通,“你如果再这样我就不让你玩手机了。”你可能控制住了孩子的行为,但他心里肯定不服气。或者对比式沟通,“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不这样呢?”我们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经历了什么,说不定也有自伤的情况。也要避免“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不要套路孩子,孩子这时候会想:“你怎么理解我的感受?你自伤过吗?你以前学习压力有那么大吗?”另外,家长也要避免把假设当成事实——“你是不是和那个同学一起玩才学坏的?”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沟通方式。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设置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自伤的情况,是要和他谈谈的,因为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完全没有反应,他们会觉得被无视了。但谈话不要太随意,或许你们正在逛街吃饭,你忽然对孩子说,我在你的包里发现了一个刀片,孩子没有准备好,情绪可能会崩溃,而你也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
这次谈话是需要有一些设置的,比如,你说:“我想和你谈谈,大概40-50分钟,你希望怎么谈呢?我们是走一走,还是去哪里谈?”时间的设置会让孩子有预期,同时他也会知道你不会一直念叨他。
对于谈话的地点,男孩和女孩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女孩可以接受和父母面对面谈话,男孩比较难接受这种谈话方式,感觉像三堂会审一样,那就可以出去走走,像男人和男人的对话。开场白也可以从孩子比较擅长的话题切入,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太大的权力差别,不过刚开始孩子都会有点抵触,家长需要做好准备,第一次的谈话效果可能很差,啥也没搞明白,啥也不知道,这都是很常见的情况。
即使是这种情况,也要向孩子传达,我不会因为你的行为认为你是个脆弱的人,虽然我知道你不想和我谈,但我们都很关心你,我们随时都在这里。这相当于心理咨询的工作结束了,也给孩子留个册子,让他知道这个资源还在。不会因为你不和我说,我就不管你了,很多孩子的感受是,如果我不配合你,你就不管我了。
在咨询中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父母把孩子交给了咨询师,期待咨询师能“修好孩子”,但实际的情况是,咨询师永远没有办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内心的角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父母和孩子其实是一个系统,没有人可以独立生存,即便是成年人,父母还是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对父母的评估就能让我们了解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在评估的过程中给父母带来了疗愈,父母改变的同时孩子也跟着改变了。
UM家庭协助计划,招募公益咨询父母来访者,仅限10个名额。
如果您是一位父亲或母亲,想要获得家庭协助师一对一的公益帮助,长按下方二维码填表预约
文字整理:李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