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国式逗孩子,是伪装过的残忍

妙黛有言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有一种恶,叫中国式逗孩子


“妈妈,你是喜欢女儿还是喜欢儿子?”


怀二胎的时候,4岁的女孩问了我这样一句话,我瞬间就震惊了。


因为这是一些无聊的大人喜欢问的问题,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太不正常了。


我告诉她,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妈妈的宝宝,妈妈都会很爱你们。


“可是,那天婶婶告诉我,必须说妈妈肚子里是小弟弟。如果是小妹妹的话,妈妈会不高兴的。”


“婶婶还说,我要是个男孩的话,你就不用再生小宝宝了。”


“还有叔叔也说,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喜欢我了,他们想收养我。”


听了女儿的话,我又气愤又心疼。


我气愤的是,一个成年人拿这样的事情逗孩子,竟然还觉得有趣。


心疼的是,四岁的孩子就要承受这样的恐惧,毫无缘由的恐惧。


像这样的“中国式逗孩子”,几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


孩子一脸恐惧惊慌,大人觉得非常有趣。如果孩子哭了,大人还会说“你看这孩子不识逗”。


“逗你玩”这样的事,本身就是充满恶意的。在“逗”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人,而是当成了一个供我们取乐的物件。


中国式逗孩子,并不是一种“逗”。它不同于陪孩子玩藏猫猫,给孩子讲故事的“逗”,它更多是一种戏弄,一种羞辱。


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再来看看这些话,就知道有多么恶毒:


“你妈妈不要你了,跟我走吧”;

“你是爸爸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过来喝口酒,可甜了”;

“不听话就把你卖给收垃圾的”;

“来,给我磕个头,给你个大红包”

……


这些逗孩子的话,一点都不好笑,更像是大人站在权威的角度上,对孩子进行精神霸凌。


就像《中毒的父母》中说的: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大人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被逗的时候,孩子开心吗?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就试着从大人的视角来体会一下。


假如有一天,你正常去上班,到了单位以后,你的领导一脸严肃地告诉你,公司决定裁员,希望你自动离职。


你的脸上惊慌,沮丧,不解,可是又要努力维持着体面。多种情绪碰撞在一起,让你的脸上略显丑态。


这时,同事们哄堂大笑,告诉你这是逗你玩的。


你不能生气,生气就是开不起玩笑。你只能假装没事,把这种惶恐的感觉,埋藏在心里。


这件事会让你惶恐,有两个原因:对方的权威性,以及你对事情的珍视。


逗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大人对于孩子来说是权威的存在。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非常认真地思考、相信。


而我们用来逗孩子的事情,往往是他们最在意,最珍惜的东西。比如妈妈的爱,比如他们的尊严,比如他们的安全感,比如喜欢的玩具。


被权威的人,用珍视的事物开玩笑,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安全感的撼动。


他们本来觉得,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和谐稳定的。可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他们会失落,疑惑,不安。


在某颁奖典礼上,胡可沙溢的儿子安吉一上场,郭德纲就说:“我怎么看着安吉像我和胡可的孩子”。


沙溢勉强笑着说:别这样郭老师,都说小鱼儿像岳云鹏,安吉再像你,我还活不活了?


郭德纲说:这说明你们家好客。


后面有一个应该沙溢给颁发的奖,郭德纲误颁了,这时候他用来救场的话是:我以为是亲爸爸给颁,还指着沙溢对安吉说,“这个也叫爸爸”。


经过这一系列的“玩笑”之后,本来非常开心的安吉变得沉默,一句话都不想说了。




我们成年了,把这件事理解成玩笑话。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会增加他们的不安感,和对人的不信任。


他们甚至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去验证那些话,是不是自己真的不是亲生的,是不是爸爸妈妈真的更喜欢小弟弟。



成年人的恶趣味,从何而来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与他”和“我与它”两种。


当我们觉得和对方并不平等,对方只是满足我们期待,实现我们目的的工具时,就是“我与它”的关系。


当我们觉得和对方平等,我们之间有爱的流动,对方不需要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在关系中都可以得到足够的尊重,都可以舒适地做自己,那就是“我与他”的关系。


当我们在逗孩子的时候,很显然,孩子就像一个供我们取乐的工具一样,和手机里的游戏,和小猫小狗没有区别,那是“我与它”的关系。


我们没有给孩子任何的尊重,甚至会觉得:如果我是你,我就会知道这是一个玩笑。


一个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能分得清自己与他人,知道自己的认知与他人的认知不同。


而一个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他们不能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


为了应对这些不同,他们处理的方式,要么是“消灭自己”,让自己讨好别人,与别人相同。


要么是“消灭别人”,通过否定、逼迫的方式,让对方与自己相同。


而中国式逗孩子,就是成年人不能理解孩子与自己不同,并且努力消除这样的差异的过程。


就像武志红说的: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物件”,喜欢看孩子出丑、大哭,却从来不在意,孩子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当然,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我们也不会认为孩子“有权利”感到不爽。


喜欢逗孩子的人,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威,对孩子施暴。



对一切逗孩子的行为,坚定说不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女孩五岁的时候,弟弟出生了。


由于弟弟是早产儿,在保温箱里住了一个多月。家人对弟弟的照顾,自然更加精心一些。


对弟弟照顾多一点,更多是因为他身体弱,而不是重男轻女。


可是,邻居们总是跟她说:有了弟弟你爸妈就不要你了,将来要把你卖了给弟弟娶媳妇。


说的次数多了,她就真的信了。她在家开始小心翼翼的,不敢不乖,不敢惹大人生气,生怕自己被卖掉。


每天从早饭里攒一块钱,存够30块钱“巨款”,以防自己被卖掉。


邻居们那些自以为的幽默,成了这女孩童年的阴影。


这就是逗孩子的后果,大人说完就忘了,可孩子会非常认真地听进去。


作为父母,我们自己一定不要逗孩子,不要以看到孩子的窘迫为乐趣。


更重要的是,当别人逗我们的孩子时,一定要及时替孩子解围。


在过年过节这些逗孩子“高发时期”,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告诉他们,如果有人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就说,你妈妈才不要你呢,我爸爸妈妈永远爱我。


如果有人用吃的逗你,你就告诉他们,我才不要吃呢,我妈妈都会给我买的。


如果有任何人让你觉得不舒服,你就告诉他,我不喜欢别人逗我,一点也不好玩。


我们的文化里,不允许孩子哭,又喜欢看孩子出丑,才会有了中国式逗孩子的恶趣味。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对这种行为说不。


小孩子都知道这不好玩,成年人难道不知道吗?




“自杀式单身”:你的独立,是真的吗?

2021-11-08

“谁也别想让我多花一分钱!”

2021-11-07

你的孩子有没有安全感,一眼就能看出来

2021-11-06

9岁女孩因老师太美而抑郁:你注意到孩子的容貌焦虑了吗?

2021-11-05

咨询师变成糟糕母亲的那一刻,才是治疗与修复的真正开始

2021-11-04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咨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