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持续地被否定,是如何阻断来访者感受的

UM心理师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深耕计划持续督导中,本期督导是Jeffrey老师,来自美国主体间学派


* 本期督导内容来自深耕计划(第4期)第一学年,经过改编,隐藏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督导文章主要用来交流与学习。


持续的否定会带来什么?

 

当一个孩子,在早年经历中与养育者的关系里,持续体验到的是被指责、被评判,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是错的,这样的体验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又会形成怎样的关系模式?

 

孩子无法体验到自己好的那一部分,会对外界的评价、眼光变得格外敏感。在发展上,孩子做任何事时都会去关注养育者的态度,从养育者的态度来判断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这个部分会形成孩子的模式,在所有关系里活现与上演。

 

而养育者则扮演了一个情感勒索者的角色,并似乎在对孩子运作一套机制,即:你什么都不好,并且任何好的部分都无法盖过坏的部分。在这样的机制里,孩子会感受到压力,呈现出病理性的协调与适应。

 

当一个人需要从他人的态度中来判断自己是否被接纳时,对这个人而言会很难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自体。

 

而养育者也会试图匮乏自己的孩子,在任何让孩子感觉到好、感觉愉悦的事上剥夺孩子,剥夺好的感受、好的关系。例如阻挠恋情、干涉婚姻、破坏自己孩子和其他重要客体间的好关系等。本次督导里的来访者,会把代表自己好客体关系的物品藏起来,似乎也是一种隐喻,在说这样的好关系、好的体验,像是秘密,不能公诸于众,要藏起来。

 

当来访者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他人

 

当养育者持续的否定并操控来访者的重要决定时,来访者会动用病理性适应顺从养育者,以试图获得被爱被关注的感受。在这样的模式里,来访者会将目前的困境归咎于外界,认为是其他人导致了自己目前的处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应该怎么做?

 

来访者倾向于认为是养育者过于强大和强势,而不是认为是自己无力反抗,因此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是来访者的模式。实际上当我们从临床角度思考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可以如何帮助来访者转变,让来访者能意识到问题是在内在而不是外界,能看见自己在这个困境中扮演的角色,看见自己是对此负有责任的,看见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那个强势的养育者。

 

来访者认为在很多重要事件、重要转折点上的体验都是被迫的,被迫做出了某种决定导致当下的情形,对此,咨询师可以尝试从两方面来给来访者做一些诠释:

 

  1. 表达理解,尝试缓解患者的压力;

  2. 寻找一个契机,让来访者能够开始为自己的状况承担一些责任,能够认为目前的状况,所遭遇的问题也许是由自己内部未处理的问题而引发的。

 

如果是我,我会做这样的干预:

 

“听上去似乎是你的养育者让你做了这些选择,而你自己会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错的,唯一正确的就是养育者为你提供的这些选项。你希望可以通过顺从养育者来获得爱。”

 

“我注意到你似乎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做重要抉择时,似乎没有办法使用自己的感受,无法让感受引导你做出决定,而在我们的工作中,我很希望你能使用你的感受、信任你的感受,这种对感受的信任和使用似乎是你儿时经历里被忽视的部分。”

 

在这个案例中,工作目标首先是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而能够信任自己的情绪感受,最后帮助来访者去整合感受。例如在选择伴侣时,来访者能意识到自己喜欢这个人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养育者的期望。来访者从未发展出能信任感受的能力,因此无法使用感受,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跟什么样的人一起。

 

无法表达的愤怒与见诸行动

 

案例中,来访者唯一知道感受就是愤怒,于是会将这种愤怒置换到所有的关系中去。来访者对养育者有很多的愤怒,但无法表达,来访者不觉得,或者说不知道自己是可以表达这些愤怒的,这也使得来访者在其他关系中也觉得自己不能表达愤怒。

 

咨询师可以针对愤怒对来访者做出诠释或干预,让来访者看见自己的愤怒,并且知道自己的愤怒没有被表达过。

 

如何理解这类无法表达愤怒?如果一个人一直以来体验到的都是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感受都不被养育者重视,那么这个人会觉得没人在意自己的感受,于是就会试图回避一切冲突,以及回避所有能引发冲突的可能性。

 

同时会失去一种叫做“心理韧性”的功能。心理韧性是一种能力,让人能够忍受批评、指责,并且不会把这样的评价和自己深刻地联系在一起,不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来访者没有这种心理韧性,对于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无法忽视外界的评价和目光,因此会产生付诸行动的念头,用暴力的方式宣泄愤怒。这仍然是来访者在把对养育者的愤怒,置换到了人际关系中,想通过见诸行动来让其他人体验到受伤的感觉,同时展现自己是有力量的。

 

在来访者谈及自己的见诸行动时,咨询师应该如何回应?

 

我认为咨询师可以将自己当下的矛盾感受带到工作中来,和来访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对此展开讨论。询问来访者的想法,以及见诸行动后的感受,是否这样做有让自己感受更好。

 

在咨询中,我们的目标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对其他人的愤怒,或许和这些人没有关系,是来访者早年经历里的残留,是那些没有被解决的感受和愤怒。我们需要帮助来访者发展心理韧性,能够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并且能够不被外界看法强烈地扰动。

 

临床中自杀议题是比较常见的。当一个有强烈付诸行动倾向的来访者谈及自杀的意图时,咨询师应该如何理解来访者的动机?

 

来访者与咨询师讨论自己幻想用自杀来折磨身边亲近的人,事实上是在谈论和养育者之间的关系。来访者似乎存在一种幻想,期望用自杀来令养育者后悔,而实际上面对自恋型的养育者,自杀可能并不会令他们感到后悔,反而会觉得这是自杀者的过错。因此本质上用自杀令养育者后悔,仅仅是幻想。

 

如何针对梦来工作

 

来访者在咨询中讲述了自己的梦,并且是不断重复的梦。通常这样的梦是很重要的,捕捉的是一些慢性、长期的、不断重复的主题,会告诉我们孩子在童年阶段的一些典型感受和体验。

 

如果是我,我会尝试去问这个梦的很多细节,询问每一处细节会让来访者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以及询问来访者觉得这意味着什么等等;并且我会问很多问题,想要非常具体地知道来访者带来的梦里的细节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代表了怎样的意义。尤其这是一个童年期的重复梦,要反复讨论细节,讨论细节背后的意义和感受。

 

在诠释的方式上,我会给一个比较泛泛的诠释,例如:“我觉得似乎你在告诉我,没有人能让你知道你是谁,也没人能让你感到自己是独特的。”

 

这样反复讨论和诠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带来的梦究竟是在表达着怎样的需求。

 

本次的督导里,督导老师为受督的咨询师整理出了当前的两个工作目标:

  1. 帮助来访者转变,从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外界,转变为能看见自己需要为此承担一些责任;

  2. 由此引发出,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发展其心理韧性的能力,这能够帮助来访者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中脱敏,能够放松下来,不需要时刻对他人的反应和态度保持警觉。

 

*本期督导老师:Jeffrey Trop(美国) 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荣誉教授;洛杉矶当代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督导分析师和教员;主体间学派资深精神分析培训与督导师

 

*文字编辑:李雅蕾       责任编辑:Anny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