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亚:父母否认孩子的痛苦,本身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UM心理师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零·距·离
2021/12/22 总第-35-期


自今年9月正式组建塔维模式-UM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学习小组后,小组7位成员付丽娟、李亚、张聪、张斌、刘鹏、包俊君、邓莹分别以“亲子关系、家庭养育、青少年自伤行为、青少年手机使用管理、儿童的性心理发展”为主题,通过直播和家庭协助公益咨询等方式为10多万用户提供家庭养育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普知识和咨询服务。


同时,塔维模式-UM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学习小组仍继续以每周一次的学习,深入的了解和探索与青少年及父母咨询工作的议题。在UM启动儿童青少年个案的招募后,短短几个月间,小组成员接触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前来求助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


从UM家庭协助计划和UM儿童分析中心招募接触到的前来求助的父母、孩子,以及过往在学校、其他工作场合接触到的父母、青少年案例中,UM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学习小组的成员们观察到了遭受心理痛苦的儿童青少年、父母呈现出的一些共性,以及他们在寻求帮助、使用专业资源时存在的阻力、困难。


对此,我们采访了UM儿童分析师、培训师李亚。


李亚老师有着丰富的和儿童青少年以及和父母工作的经验,以下是她的分享:



等孩子长大了,就没事了?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很多父母会否认自己的孩子是有问题、是需要接受帮助的。


我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父母持有这样的一种观点,他们会觉得孩子只是现在不听话不懂事,或者觉得孩子只是青春期的叛逆,长大一点就好了。


能理解,这是父母的一个很美好的期待,但是同时这也可能是对孩子目前正在遭受的困难的否认。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长大会好的前提是TA的养育环境会改变。这需要父母能够认识到养育环境中有一些问题,父母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有意愿、有能力去改变。


当然,如果说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他人,那就另当别论。比方说有的孩子很幸运,TA遇到了很好的老师或者是某个亲人,或者是很好的朋友,这些人可以持续地去理解和关注这个孩子,这样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是会很有帮助的。


但是如果说养育者自己不变、养育环境不改变,然后只是期待孩子长大了会好,这真的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期待。


比如有的孩子厌学,但是TA还是能够强撑着熬下去,家长们可能就有一个期待——等进入大学孩子好了。


但是当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可能TA就不能上学了,完成不了学业了,或者开始沉迷游戏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了,TA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了,更严重的情况甚至是自杀。


还有一些孩子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跌跌撞撞的过了青春期,但是成年以后,之前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会在他进入职场或者进入亲密关系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出来。


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并没有随着孩子长大就自动消失了,它们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另外一个场景里面再次呈现。





父母的否认,本身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父母的否认,有的时候本身就是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工作当中我会经常遇到孩子因为自伤、自杀这样的问题前来寻求帮助。其实孩子自伤或者自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期被忽视和否认,所以他就不得不用一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恨和失望。


这个孩子会觉得TA用杀害TA父母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方式,来报复TA的父母。


在咨询中,我会经常接触到用刀或者圆规这种很锐利的东西,来把自己的身体划得伤痕累累的青少年。那些伤痕看起来真的是让人触目惊心,旧伤新伤层层叠叠的。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在用身体的痛来对抗心灵的痛。


划破皮肤,除了用伤害自己来表达恨和失望之外,其实它在象征层面也意味他们要用一个锐利的东西去刺穿什么,就好像长期被忽视的孩子不得不用某种激烈的方式来刺穿父母的防御,用这种方式来唤醒父母的关注一样。


到更严重的时候,这个孩子都不再对父母有期待了,也不想父母看见自己的伤痕了,这是进一步的更深的绝望了。


说到父母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否认,我甚至见过一些已经尝试自杀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痛苦和问题仍然是否认的。有次我去学校给一位尝试自杀的孩子做危机干预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来,一起思考和探讨我们接下来可以怎么帮助到这个孩子。结果父母坚持说孩子是闹着玩的,拒绝来参与讨论。


后来我把自己的联系方式、24小时的自杀干预电话告诉了孩子,让TA知道在需要帮助的时候,TA可以找到人。但是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还是强烈呼吁父母能够正视和关注孩子的心理诉求和心理问题。



因为病耻感而抗拒求助,代价也许会很大


对于我刚才提到的两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本身也有一些困难。如果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TA的情绪、诉求是被忽视的,也可能会不自觉地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小孩。


TA会觉得孩子的情绪问题真的没什么,因为TA也觉得自己的情绪不重要,TA就是这样被对待的。


另一方面,对于家庭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阻力就是病耻感。大众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其实也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情,大家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还不是太了解,甚至很多父母会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孩子来看心理咨询师就好像“坐实”了孩子得了精神病一样。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认知误区。实际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甚至有时候我去学校做干预时,会发现学校的老师们也会对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咨询非常回避。有时候老师就会跟我说,“要不然我们不要去咨询室,就在老师的办公室谈吧,我怕孩子看到这几个字受刺激。”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说,我们就去心理咨询室,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有心理问题来寻求心理帮助是正常的,并不需要感到羞耻。


有一次我对一个试图自杀的孩子做危机干预,因为孩子的父母不配合,否认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所以当时学校就建议不要透露我咨询师的身份,而是以学校老师的身份,和班主任一起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做家访。


结果我单独跟这个孩子谈了一会儿,孩子就问我:你是不是心理咨询师?我问TA是怎么知道的,TA说,因为你跟其他人不一样。在那个过程当中,TA其实是感觉到被理解了,然后详细地问了我,工作的地方在哪,怎样可以联系上我。


所以其实很多孩子是知道自己是有心理问题的,反而是家长对心理问题感到羞耻,所以他们宁愿相信孩子是闹着玩,是青春期叛逆,而不愿意去承认或面对孩子的困难以及他们对心理帮助的需要。


就我目前的经验而言,在我所接触过的这些来寻求心理帮助的孩子中,无论这些孩子是主动来的,还是一开始是被父母带来的,他们接受过心理咨询之后,如果能够感受到有一个人是理解TA的,是来帮助TA的,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排斥心理帮助。


所以,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还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向大众做科普工作的空间。如果说因为父母的病耻感不来寻求帮助,这样的代价有时候是很大的。




得知父母寻求帮助,有时孩子的问题就改善了


在UM家庭协助计划和UM儿童分析中心,我们会看到,很多家长只是试探性的来了解一下,但是真的去把自己的问题呈现在另外一个人面前,真正带孩子走进咨询室,这对于家长来说可能不太容易。


咨询师的位置不是去责备父母,责备父母做得不够好,没有把孩子养好,而是始终是跟父母在一起,去思考,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去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如何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孩子。


当然如果孩子愿意自己走到咨询室里,来接受帮助,可能会对TA帮助更大,但是如果孩子在不愿意来、没有条件来的前提下,父母先来,其实对孩子也会有间接的帮助。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单次的、短程的咨询,还是父母走进咨询室来进行个人成长,都对孩子有帮助。


我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当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来寻求帮助,并且当这个孩子知道TA遇到的问题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里面可能出了问题,可能是关系出了问题,很多孩子的问题就得到了改善。


而且,当父母也开始看到在家庭、在关系里面,他们的自己的无意识在呈现什么,可以做哪些调整,回去以后做出一些改变,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对于一些特别抗拒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感受到父母从心理咨询当中获得帮助之后的改变,这其实会在孩子心中播下种子。


最后,我也特别想要呼吁,我们不要在孩子要自杀,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才想到寻求心理帮助。


什么时候可以来寻求心理帮助?


一个很小的婴儿,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婴儿很容易哭闹,难以安抚,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来寻求心理帮助了。


或者说是儿童总是很暴躁、发脾气,或者总是闷闷不乐,不爱跟别人交流,或者孩子上学之后在学校总是跟别人打架,人际关系不好,或者你看TA好像每天提不起兴趣……在这些状况之下,父母都可以带孩子来寻求心理帮助。


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帮助有的时候比成人心理工作的意义更大,因为如果我们可以在生命的早年给到孩子一些心理帮助,帮助家庭为孩子的成长做出一些调整,就很可能会让孩子未来的人生顺利一些。


下一期,UM儿童分析师、培训师张聪将分享她所观察到的父母和青少年。


文字编辑:胡明  宋春英




在儿童青少年的咨询预约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需要帮助的父母和孩子,从预约到真正走进咨询室的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阻碍。我们希望有更多机会倾听和了解父母和孩子们的困难和心声,让儿童青少年的咨询之约能够更顺畅。为此,我们向父母们征集“对儿童青少年咨询的问题和建议”,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参与!


⬇⬇点击参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