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聪:孩子的症状,是为了守护家庭的完整

UM心理师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零·距·离
2021/12/29 总第-36-期


在UM启动儿童青少年个案的招募后,短短几个月间,UM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学习小组的成员们接触到了许多前来求助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成员们也观察到了遭受心理痛苦的儿童青少年、父母呈现出的一些共性,以及他们在寻求帮助、使用专业资源时存在的阻力、困难。对此,我们采访了UM儿童分析师、培训师李亚和张聪。上期,我们给大家分享了李亚老师观点这期,是张聪老师的分享:



孩子远比父母想象的更了解父母的关系


在我接触的儿童青少年个案中,也包括我听到的很多案例中,这些孩子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远比他们父母想象的要了解父母的关系。


最近这段时间有一个热播剧《女心理师》,里面有个孩子叫尤娜。尤娜会和同学有一些冲突,也会有一些问题行为、极端行为,比如偷东西、到天台跳楼等等。


心理师后来了解到,尤娜的父母婚姻正走向崩解。尤娜的爸爸妈妈其实是好心,他们希望在高考之前不告诉孩子离婚的消息,但其实这对夫妻已经是名存实亡的夫妻了。


他们以为孩子不知道。但实际上孩子第一次发生偷盗的行为,正好是爸爸要收拾行李去飞机场离开这个家的这个时间点。其实这个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尤娜完全没有必要去偷东西。而且,她偷的东西是薯片。如果说一个孩子到店里去偷东西,她偷些小东西会更方便藏,也不容易被发现,而显然薯片是最容易被发现的东西。她的目的就在于被抓到。然后爸爸妈妈一起被叫到了警察局。


可以看到,这个孩子她成为了爸爸妈妈关系当中的一个纽带。




当儿童青少年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比如说ta在学校人际关系受挫,学习成绩下滑,跟老师的关系有问题,这些都是现象。


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时候,会发现实际上孩子内心里面很多的这些侧面,其实都是父母的关系有联系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跟儿童青少年工作的过程当中,要进行父母访谈。我们有时候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当我们跟青少年工作,可能青少年和父母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青少年和父母看到的视角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视角。


孩子实际上是在家庭当中对家庭动力最为敏感的一个家庭成员。


比如当家庭中有了二胎、三胎,孩子有可能会出现退行。当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出了一些问题,孩子可能也需要去缓和父母的关系的问题,所以孩子会衍生出一些症状,成为家庭当中家庭动力的守护者


这是很让人悲伤的。



自伤是孩子的呼救,我们得能听见


在面对孩子的所谓“问题”时,我们需要张开耳朵。


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自残、自伤,我们也必须重视起来。


我们首先要去理解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自杀、自伤?


对于自杀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很多人实际上内在有这样的一个经验——我要带着我内在的一个好的客体,然后去向我想去的地方。他们实际上是在保存自己的内在,因为他们所体验的这个世界都是坏的。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眷恋的,留在这个世界是没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可能也觉得自己的父母的关系也是让自己感觉到沮丧的。而在他们的无意识里,他们内在其实也有好的客体的部分。


所以,他们选择自杀这样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在向世界传递着“我不要坏的世界”,“我要带着我内心里面好的客体、好的世界以及好的我,飞向更好的世界,把我这个坏掉的身体留在这个世界,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一些信息。


这是自杀青少年内在的很深刻、很核心的一个动力。


而自杀和自伤的青少年其实还是有一些心理动力上的区别的。有一个概念是非自杀性自伤,就是有很多的青少年,他们会拿着刀子划自己的手腕,或者以其他的一种方式自我伤害。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伤?


我在进修学习以及和同道交流时,发现大家对此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就是这些青少年也许是在表达,“当我手痛的时候,我的心就不痛,当我的手不痛的时候,我的心其实是很痛的。”


他们是在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的内在状态。


另外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也在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当你看见自己还有血可以流出来的时候,证明着你的生命也还是在流淌的,不是停止下来的。


当这些孩子出现这样的一些举动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他们其实是在向这个世界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我们需要去理解到这个部分。



儿童青少年咨询师需要获得父母支持


当孩子遭受心理上的痛苦时,要真正能够从专业帮助中获益,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可能父母把孩子带过来了,孩子没有坚持下去。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也许是在于,孩子并没有感受到咨询师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他们感觉咨询师还是跟父母站在一起的。


还有可能父母那里存在阻力。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问题,学校会告诉家长说,你的孩子可能有点问题,可能需要去看一下咨询师。


父母却会说,我们孩子不会有什么,好得很,ta平时在家里也都还好,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可能是同学的问题,可能是社会的问题,可能是老师不好的问题。


当父母本身处在一个否认的防御机制之下,是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需要调整的。因为这会激起父母内在的羞耻感,而这个羞耻会让父母没有办法真正将孩子带到咨询室里面来。


这其实也是我们工作很困难的一个点,有时候咨询师就会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


但是当我们要去跟儿童青少年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需要获得父母的支持的。


当然,我的确也见到过很多有勇气的父母。这里的勇气,不仅仅是指父母愿意把孩子带过带到咨询室里面来。这个勇气还包括,父母有面对自己的育儿方式有需要调整的部分的勇气,从自恋的状态走下来的勇气。


那么,在父母有勇气的条件之下,可能孩子也跟咨询师建立了一个好的工作联盟,孩子的自我可以开始慢慢生长开来。就像一个小树苗慢慢长大,枝丫也可以伸展开来,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会变得更加张扬。


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就会觉得,为什么孩子在你这儿做了咨询之后,回家更不听我们的话了。父母可能会感觉到非常难受,会怀疑咨询是否是无效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当孩子的自我伸展开来,ta会变得更加有自己的观点、自我意识,父母直接感受到的是,他们可能马上要迎来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抛弃。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可能最后也会把这个孩子带离咨询。这其实也是很令人遗憾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强调父母工作的重要性。在和儿童青少年工作的过程中,在跟孩子工作了几次之后,我们需要进行和父母的访谈。


父母也需要有一个表达的空间,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其实也会有很多的焦虑。



父母多大程度允许自己变好,很关键


我记得曾奇峰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孩子人格的天花板是父母。我觉得这是让人很有感觉的一句话。


父母有多大程度的能够允许自己变得好,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影响着ta以后能不能享受未来的生活——我们暂且不提精神,就只是看一个孩子能否靠自己的双手收获到一些物质条件,并且去享受这些物质条件——前提是ta能够在父母那里看到一个能够享受生活的模板


如果说孩子的父母是一对很“苦”的父母,他们每天就是以一种“社畜”的心态应付着生活,应付着各种俗世的事务,而不是真正地能够感受到俗世也是蛮有意思的。那么孩子或许每天看到的父母内在是耗竭的,ta其实就不太敢再去“使用”父母。


而精神分析里面其实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一个孩子能够多大程度地去使用自己的父母,其实也决定着这个孩子有多大程度地可以在以后的关系中去达成一种互动、达成一种亲密。而且,让孩子能够使用父母,也是在教会孩子将来如何去使用自己身边的资源。


所以,当父母能够开始允许自己的状态变得更好,能够去接触和使用一些专业资源,这对孩子来说已经是一种“照顾自己”的示范了


但自我照顾也是需要勇气和能量的,包括我们自己作为咨询师去做个人体验,也需要首先知道自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一个痛感。


走进咨询室,会触及到你内在的一些和创伤有关的部分,要面对的是整个生命历程当中的一些痛点。所以我们可以给自己空间和时间,慢慢来。


比如,可以从比较“轻量”的专业服务开始尝试,如单次的心理服务,像打抗生素前做皮试那样,先看看自己的反应怎么样。


而咨询师要做的,首先是看见父母的无助,给到他们需要的支持。


文字编辑:胡明 宋春英


UM心理公益咨询

为父母提供公益咨询


UM家庭协助计划招募公益咨询父母来访者

如果您是一位父亲或母亲,有经济上的困难,想获得家庭协助师一对一的公益帮助,长按下方二维码填表预约

 

UM儿童分析中心

儿童青少年个案持续招募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