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叛逆,迟来的青春期
如曾老师说过的,中年就是老青年。
叛逆的本质其实是一场自我确认及找寻之旅。
如果在青春期没能充分释放叛逆需要,或者没能被允许叛逆的话,很可能人到中年时会试图弥补这样的叛逆。
我们能看到这是一个需要,对自我确认的需要。
青春期错过了,会在中年的时候重新萌动,重新补课。
接下来我会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年叛逆的议题。
哪些迹象表明我们需要来一场中年叛逆?
叛逆本质是自我确认,因此需要中年叛逆最根本的原因是自我未确立。
怎么样算自我未确立呢?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自我需求的压抑及未被满足。
例如,当我们处于一个早年的、未被满足照顾需求的孩子的状态时,在家庭生活中会很容易感受到“委屈”。
上了一天班回来发现伴侣躺在沙发上打游戏,那一瞬间涌上来的愤怒里包含着“我这么累了,没人能理解和支持我”的委屈,这是早年未被满足的想要被照顾的需求。
除了寻求“被照顾”的感受外,还会从外界不断寻找验证来判断“我是好的”。在孩子的阶段,孩子会不断通过从父母那里寻求验证,来建立自我感,知道自己是谁,是一个怎样的人。
到了成年阶段,还固着在这个阶段,就说明这个需求未被满足,自我感未建立,依旧需要依靠外界给予反馈来判断自己是谁,时而好,时而不好,这个自我感是晃荡不稳的。
在工作中会表现为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并且时常怀疑自己被欺负、被排挤,有很多不公的感受。
这其实很可能还是在孩子的位置上,希望自己的领导和重要同事能为自己提供父母的功能,渴望受到优待、被照顾。
为什么我们需要中年叛逆?
如果人到中年,内心还是一个孩子,就会需要通过叛逆,让自己回到这个中年人的世界里。
当我们长时间处在一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干什么,现在的工作生活不是我喜欢的,不是我想要的,然后我也不知道我要什么”的状态里时,可能就需要来一场中年叛逆了。
需要中年叛逆,但又压抑了这个需求,会怎么样?
有一个可能的后果是,你的孩子会替你去叛逆。
例如,父母双方都是学霸、高知,孩子的成绩却一塌糊涂,或者有各种问题,比如突然就不想去上学了。
通常学霸的成长经历有很多的需求压抑,别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学霸只能埋头苦学。有时这个需求的压抑里有一种未被察觉的自虐。
如果说我们觉察不到自己的潜意识正在压抑对快乐、舒适的需求的话,这个潜意识需求会被孩子接收到,会在无意识层面认同并代替父母去表达叛逆。
另外一点,当自身是压抑、未被满足的,看见别人的丰盛、别人的好,会激起匮乏感。
这在父母和孩子间也时常上演。父母会在潜意识层面嫉妒自己的孩子,觉得他们有人疼有人照顾,资源丰富。于是看见孩子鲜活的部分时,会忍不住想要压下去。
结合这两点,我们能看到压抑会形成一种十分拧巴的劲儿存在于人际关系中,这势必会对关系带来很多糟糕的影响。
中年叛逆应该怎么叛?
首先来谈谈中年叛逆的困难,或者说自我限定。
中年叛逆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人卡在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开启。那么,为什么会一天天的喊自己老了?
首先是抵消自己想要叛逆却不敢的无力和羞耻感;其次是想获得“老”的特权:使匮乏合理化,以及获得某种自我满足了;最后,是变相在寻求照顾,如象征层面的在问别人要奶喝。
那么,如何叛逆?我们说叛逆的本质是自我确认,那么自我确认或者说“支棱起来”的本质是完成和父母的分化。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议题,我们分几个点来谈。
首先是独立做选择。我们需要去觉察自己做出的很多选择里,哪些是来自他人的声音,例如社会期待、父母的期待,哪些是真正来自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我们需要去强化“为自己选择”的部分。这个强化的过程,就是在强化自我意识。
其次是独处的能力。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他能否去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能否觉察到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独处时,自己跟自己待在一起,是最能够听清楚自己内心声音的时刻。
所以说一个人他有没有这样一个独处的能力,也关系到能不能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能不能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在那个地方。
一个稳定的自我,可以帮助我们叛逆,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享受叛逆。
中年叛逆避坑
最后一点,我想说,中年叛逆不等于中年逆反。
逆反的表现就是不管不顾,就是要反着来。
从动力学层面来讲,叛逆是一个分离的过程,是我们发现自己是谁,觉察自己真正需要,是通过当下确立自我来补足早年缺憾带来的影响的过程。
而逆反其实是一个纠缠不清的状态,有和他人的纠缠,你说的我都反对,你期待的我都反着来,这是在和外界做抗争,本质是深度纠缠。
另外一种逆反是隐形逆反,这种纠缠、攻击不在明面上,以一种消极被动的姿态表达出来。
例如把生活搞得很糟,明明能力不差却只停留在维持温饱的层面上,并且也不娱乐、不享受生活等。
隐形逆反里包含了很多自我限定和攻击,至于是在和谁较劲,是值得思考的,也就是你在用你的糟糕惩罚谁。
最后想说,祝大家能叛逆起来,享受叛逆。
中年叛逆愉快。
本文整理自UM心理师包俊君的直播内容
文字整理:李雅蕾 责任编辑: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