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败坏了,但败坏的不是市场
有的跑腿小哥,一天只睡两个小时,就因为这段时间在上海,他可以挣到更多,而这样的机会,或许再不会重来。
这是利益的诱惑,而然谁不喜欢利益?
如果这位小哥一天只跑8小时,那么因此每天会增加多少人家没有饭吃?
这就是市场调节能力的微观体现。
上海的确是出问题了,那么多人在声嘶力竭地求助,他们要吃饭他们家里有病人要买药要急救;另一边,无数的援助物资烂在那里,从土里一点点生长的粮食,千里迢迢运到上海,最终无法抵达居民手中。
小区团购动辄几百几千的食品,在一点点榨干人们的血汗钱,还混有腐败变质的食品。
但,这是市场的错吗?是跑腿小哥的错吗?
那个跑腿小哥,那些天价的食物里利润的大头会落在他们头上吗?用脚趾头想都不能,他也只是挣得比平时多了一点而已。
会落在农民头上吗?那些种菜养猪的农民趁机发了大财?中国人都不会相信。
谁拿了大头,我不知道。但大家心里会进行猜测,这个谁也拦不住。小哥所在的团购公司?允许公司运营的机关?背后牵线搭桥的掮客?为啥这家能准许运营,别家不行?京东自杀式支援上海,为何那么难?
计划经济效能,在上海疫情中,可以说得到了一次遮遮掩掩的演习。
市场经济,或者说商业文明,一种以利益为追逐目标的行为,不是应该是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吗?
这些说得或许没错,但一定是片面之词。
以上海物资为例。蔬菜和肉原本在农民手中,它们是有归属的,主人是农民,主人会千方百计保证食物的安全,直到食物换成钱,被消费并没有产生食品安全事故。
蔬菜和肉到了中间商手上,主人变成了中间商,中间商会绞尽脑汁保证食物的安全,用妥善的方式储藏运输,直到卖到顾客手中,被消费并没有产生食品安全事故。
顾客用真金白银买了食物,一定会好好储存,直到变成盘中餐落腹为安。
至此,食物的市场流程才大功告成。
市场是利用了所有人利己的天性,通力协作,完成了一件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到消费的全流程。每一个环节为了自身利益与同行相互竞争,最终导致品质的的提升,价格的降低。
为了防范有违公德的弄虚作假、假冒伪劣,于是产生了法律,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
市场的魅力在于,它通过利益调动了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让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都变成通畅和顺理成章,让每个获利者乐此不疲。
因为某些原因,市场一旦退场,最大的问题在哪?
在于商品没有主人。
用冠冕堂皇的话说,可能人人都是主人,但不是人人都有处置权,也没法让人人都去处置。
同样看上海的食物,一旦没了主人,变成公家的东西。公家是一个庞大,经常可能是臃肿和官僚的体系,就可能被放置在某处,等待领导的圣意。那些商品链条上自主参与进来的力量不复存在,都要等待计划,安排。如果领导顾不上,或者人员跟不上,就只能等待。底下基层人员即使看着食物烂掉,也不能私下做主送给居民。
事情最终败坏了,但败坏的不是市场。
所以,商业不一定是刻意的慈善,但肯定是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计划经济看似美好和无懈可击,但又处处可能存在考虑不周或执行不周的bug。
如果计划经济管撒哈拉,连沙子都可能变得稀缺。就如世界上物资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上海。
最后看一段上海市民自拍的生活记录,与本文无直接关系,但多少有点关联。
您都阅读完毕了,何不顺手关注一下
让思想的碰撞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