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扩区,张园7万平方米老弄堂如何“以旧换新”?

2017-02-23 新闻晨报 南京西路周到

石库门这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核心应是解决原住民居住问题


▲ 张园,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群,不少居民都是住了几十年的“老上海”。 /晨报记者 殷立勤

前阵子,上海先后公布了44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及119处街坊和23条道路,包括南京西路的张园在内的这些老建筑、老风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晨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张园里群居着的大多是老年市民。在这里,有着那些洋气大楼里少有的热络的邻里关系,但也有着对当前环境的不满和议论。不过,面对居住多年的地方,大家都心存“不舍”。


住惯了,一草一木都记忆深刻


在喧嚣的南京西路,拥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百年张园是难得幽静的居民区。张园所在的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是一个长寿社区,这里的居民不少是住了几十年的“老上海”,经历了这片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变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嬉戏弄堂有着深刻记忆。


“附近医疗、交通都很好,老邻居之间也很熟络了,住习惯了,真的也不想走了。”蔡先生上世纪70年代起就携家人一起住进了张园。据他回忆,当时这里居民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路两边还都是绿化,弄堂里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挤,“当时小孩子念的就是这里的泰兴小学,因为没有操场,都在弄堂里面玩耍,现在少了,小孩子长大也都陆陆续续搬出去住了”。


虽然现在因为时代的变迁,来往的车子越来越多。不过相较以前,居住条件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是上世纪90年代住进来的,当时一栋房子里面的所有住户都是共用一个水表,免不了产生纠纷。”从上海电机厂退休的陆先生告诉记者,“后来改成一家人家一个水表,天然气也通了,还改造了独立的卫生间,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住在这里,都不想离开了。外面的房子再好再大,还是想住在这里”。


大客堂,是“老上海”的相聚地

 

据悉,南京西路街道的老龄化程度远超市区平均水平。对于这些日常缺少照应的独居老人,泰兴居委也从“软件”着手,提供了小区内独居、空巢、纯老家庭老人的关心照料工作。像蔡先生、陆先生这样的独居老人都喜欢中午聚在位于威海路590弄的张园大客堂内的泰兴乐龄家园,“这里全年无休向住在周边的老人供应中晚餐。”


据该服务站负责人王芳介绍,针对这里的社区居住老人,提供了包括助餐(站点就餐、上门送餐)、助洁(洗衣、理发、扦脚)、助浴(沐浴、助浴)等服务。“关于助餐服务,我们站点提供2种套餐选择,收取少量的费用,政府也会有一些补助。”王芳表示,街道和居委对于老人家生活上的需求也尤为关注。乐龄家园还会定期组织一些健康讲座和就诊,以及组织观赏戏曲、评弹、电影等文化活动。


尽管张园老住户们的日子过得还算“惬意”,但老建筑的居住环境相比周边还是差了一截。张园即将面临大规模的保护性改造和修缮工作,静安区副区长陆晓栋也曾表示,张园将有7万平方米左右的老弄堂房子要保留下来。不过,旧区改造如何解决老年居民的居住问题、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要如何有效融合还亟待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研究。



改造
专家谈 
保留特点而非单纯复制


● ● ●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主任


曹永康


解决居住问题




石库门这样的历史建筑,其保护工作的核心应该是解决原住民居住问题。龙门邨、张园等老建筑的居住密度很大,还存在电视线路乱等问题。造成了一种超负荷使用的状态,建筑处于不是很合理的状态。

张园作为石库门建筑群代表,保护价值很高,所以原住民应当尽可能保留。改造可以保留它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完全复制新天地或者泰康路田子坊的改造模式。太多的干预反而会带来损害。张园周边已有非常成熟的大规模商业业态,改造工作应以微更新为主导,民生扰动和资金投入都比较小。同时可以将小型商业业态植入到老社区里。


● ●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 副教授


王志军


应注重街区保护



就世界潮流来讲,对于历史建筑风貌区,对其进行原真性的保护是一个正确的路子,但是原真性保护跟社会的发展,包括商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矛盾,需要一定的智慧,在政策、法规、技术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从原真性保护来讲,可以用街区保护的形式来代替单纯的建筑保护。街区内,历史建筑、居住功能、商业功能都能得到很好的融合,把新的产业带入,对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



 |  胡迎 张立 吴彬        

影记者 | 立勤         辑 | 小  

(本文转引自《新闻晨报》,文章略有删减。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