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学术研究的边界
在此,需要对边界进行两个层次的定义。第一层意思指的是学术研究已知和未知领域之间的界线,科学研究鼓励人们跨越此界线,常见的话语叫做大胆创新。第二层意思则指的是学术研究的底线,意思是在相关研究活动中不能僭越的根本原则,通常用来指称研究伦理,例如在医学生物学领域,有“伤害风险最小化”原则,在“基因婴儿编辑”事件中,很多生物学家就表示,因为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阻断方案,根本没有对基因进行编辑的需要,此种论点即秉承上述的立场。
但学术研究的伦理底线并非不言自明,同样,跨越研究的界线也远不是探索未知这样理所当然。有时学术伦理会如古希腊的忒修斯之船,雅典英雄乘坐此船远征归来后,雅典人为缅怀先烈功绩,要永久保留忒修斯之船,他们顽固对抗时间,一块块换去船上腐朽的木板,维持着船的旧貌,直到有一天,船已经通体换了遍。古希腊哲人因此设问,此船是否还是彼船?学术伦理亦是如此,遵守学术底线是研究者的共识,但底线本身可能早已面目全非,如医学研究中,解剖尸体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惯例,但在近代之前的中国,还是抄家灭族的大罪,而动物保护主义在很多年前还是闻所未闻的观念,但如今已经成为很多科学实践必须遵守的原则。除上述时代变化导致伦理变迁的例子以外,还有因地域不同导致伦理实践变化的例子,例如"基因婴儿编辑"一案,之所以发生在中国,就因为当事人认为中国在生物医学的伦理审查上,要比美国宽松得多,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
既然学术伦理不可避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那么所谓底线,就不是绝对律条,而是随时可以修补的忒修斯之船,那么为什么要谨守这些规范呢?由此衍生出几类对学术伦理的轻视观念:一是伦理虚无主义,此主张认为伦理既然是无常的,则有无之间并没有分别,在这些人看来,所有学术伦理都是可以探讨和变更的。二则是伦理蠕变,同虚无主义前提一样,既然伦理是无常的,则可以听任市场化和行政化力量侵蚀伦理审查的领域,在"基因婴儿编辑"案的相关评论里,就有观点认为早晚人类会对自己的胚胎细胞进行编辑,所以不如趁早开发出相关技术,更早占领市场。
对上述观点的反驳有如下几点:第一,学术伦理尽管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最大公约数还存在,世界各国生物医学界对“基因婴儿编辑”技术的禁止即说明此论点。第二,学术伦理本身是此在而非彼在,它针对的是现有的人们所持有的观念,即无论此前和此后人们思想观念变迁,当下即应遵守此在的理念,而这是固定的。
学术的边界除了学术伦理的底线外,还有更深一层对自身无知的警惕,即当人们探索未知的时候,并不知获得答案的后果是好是坏。正如家喻户晓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一样,当他解答出斯芬克斯之谜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种智慧会把他带往走向毁灭的可怕罪恶。人有着足够的聪明,但缺乏审慎的智慧,征服自然的火种也常常是毁灭文明的力量。所以古希腊阿波罗神庙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 (参见吴诗玉、涂鸣华 2014)。
因此,学术边界既是外在的知识共同体遵守的规范准则,也是知识人内心的戒惧之心,学术研究者既要有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也要有凝视深渊的谦卑,这样大体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吧。
参考文献
吴诗玉、涂鸣华.2014.古希腊神话的现代解读[M].上海/北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当代外语研究》
主编丨杨 枫
副主编丨吴诗玉、甄凤超
编辑部主任丨杨 丽
编辑 | 管新潮、邓梦寒
本刊网址:
http://ddwyyj.cbpt.cnki.net本刊邮箱:ddwyyj@sjtu.edu.cn
更多好文
请点击如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