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承勇:现代化与外国文学中国化

蒋承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02-05

本文原文刊载于《当代外语研究》2023年第1期。


编者按:就“外国文学”这一概念的范畴而言,可分为“原初的外国文学”和“中国的外国文学”两种形态。所谓“原初的外国文学”,指的是国外不同时期的作者,运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在自己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针对其所生存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个人体悟进行的文学实践的产物。而当外国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入中国的现实文化语境中时,经过翻译、阅读理解以及讲授传播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蕴含着中国思维方式,具备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特色的新形态,也可以说已经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文化因子和文学现象。百多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外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外国文学”总体上呈现出了三大本质性的特征:一是外国文学在救亡图存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引入中国,决定着其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它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历史发展要求的;二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和研究都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三是在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外国文学中国化”是个特定的概念和学术范畴。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近期出版的《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六卷本),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通过50多个专题,系统地、全方位地总结和揭示了外来文学进入现当代中国文坛并成为中国的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规律。该系列著作出版后,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现集中刊发几篇知名学者的评论文章,以期将该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现代化与外国文学中国化

蒋承勇 

在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外国文学中国化进程与中国话语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特别有意义。会议主题的两个重要关键词是“外国文学中国化”和“中国话语建设”,笔者围绕这两个关键词,结合刘建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最终成果《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谈三点体会:

第一,外国文学“中国化”的研究与文学研究话语建设。新时代我们要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就有必要梳理与研究现当代既有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形成的来龙去脉与基本现状,为此也就必须研究外国文学中国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正是中国的文学研究话语变革、更新的过程,也是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没有外国文学的中国化,就没有中国文学研究话语的现代化、国际化。因此,研究外国文学中国化的历史是新时代加强中国话语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就此而论,刘建军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以下简称《进程研究》)是梳理与研究外国文学中国化过程的代表性作品。这部六卷本的学术力作系统地回顾与梳理了欧美文学中国化,展示了欧美文学作为一种外在因素和资源促成中国文学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展示了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变革与革新的历史,为我们接下来进一步完善与创新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是,《进程研究》从选题到研究内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文学现代化。外国文学中国化的过程恰恰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当然包含了文化的现代化,而且文化的现代化也助推社会的现代化,因此,研究过去的外国文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这自然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咨询和经验,有助于新时代中国式文化与文学现代化的推进。从这个角度看,《进程研究》在选题上具有前瞻性,其研究成果有现实价值。

“现代化”(modernization)本来就是一个外来词,现代化浪潮首先也是在欧美国家开始的。但是,现代化没有固定的通用的模式,现代化也不是“进步”的同义词,所以,尤其是从人文的角度反思现代化,是对现代化本身的一种呵护。中国过去的现代化无疑受欧美现代化的影响,又有自己的艰难与曲折、成果与教训。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完全等同于欧美,也不等同于以往我们自己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对此,《进程研究》(刘建军 2020:6)第一卷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中,对西方的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作了比较,指出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弊端,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自身特点,指出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以先进文化为支撑的道路。”随后进一步阐明:“伴随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外来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欧美的文化和文学,曾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也需要认真总结欧美文学进入中国后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经验教训,从而为对这一道路自信做出我们的贡献”(刘建军 2020:7)。谈到“经验教训”,《进程研究》第一卷的第九个问题“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的经验与遗憾表现在哪里”中,总结了四条经验,又分析了四大遗憾也即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言之有理、颇为得当的,对今后我们推进中国式文化文学的现代化有很高学术参考价值和现实借鉴价值的。

正是从今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进程研究》第一卷的第十个问题“今后欧美文学‘中国化’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重要的关系”中,阐释了三个需要把握好的关系,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与‘文学反映论’的关系”、“欧美文学经典的跨文化性及其与我国当代文化精神需要的关系”和“‘阐释的自由’与‘历史主体性‘文本主体性’的关系”,这些阐释同样很有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借鉴价值。

第三,如何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新中国文化与文学?“特色”与“自信”是我们以往讲得比较多的,但是,特色和自信主要并不直接告诉我们如何保持文化建设的创新性,而创新则是文化与文学之生命力所在。事实上,中国百余年尤其是四十余年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才能保持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从而富有生命活力;事实上,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产物,是外来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因此,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与文学的建设,必须放眼世界、拥抱人类。正如二十大所强调的,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对此,作为文化人的我们要有高度的敏感与领悟并予以阐发。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本质,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更是一场守正与创新、固本与培元的对话。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独特的文化意蕴,要保持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的和谐,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真正的自由与解放。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的文化才有可能对人类起到引领作用。这也正是中国式文学话语建设需要领悟之精髓。在这方面,刘建军教授的《进程研究》有借鉴价值,其间也提供了有待拓展的学术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刘建军. 2020. 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第一卷)[J].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蒋承勇


蒋承勇,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家组成员。著有《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性探微》等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论文180余篇。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外国文学史》主讲教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蒋承勇:现代化与外国文学中国化

蒋承勇 当代外语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