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企业家》专访宋志平 | 中国建材:实体经济破局的央企样本

2017-02-24 王芳洁 中国建材集团

  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至今还记得,2003年,中国建材刚刚归口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他去参加一个央企会议,国资委领导问台下:“你们有多少个世界第一?”宋志平觉得,世界第一离中国建材太远,当时集团的年销售收入才20亿元人民币。但2016年,中国建材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2700亿元,创造社会贡献规模近600亿元,并且实现了六个世界第一,包括水泥、混凝土、石膏板和玻璃纤维的产能,水泥工程和余热发电国际市场规模以及风力发电叶片的装机量。这也验证了中国实体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主导下,中国建材集团和中材集团已合并重组,有人称合并后的新公司为“中国神材”。面对会否垄断的质疑,宋志平表示,垄断有三种形式: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经济垄断,中国建材一样不占。相反,身处于无准入门槛、行业集中度不高的建材行业中,中国建材和同业一样要经受产能过剩带来的苦果,包括无法掌握适当的议价能力,恶性竞争反噬利润等问题。


对于建材产业来说,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仅就水泥产业来说,早在2006年,宋志平已经着力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他的方法是联合重组同业企业。


和中国建材一样,很多传统产业中的央企,都因为占有大量产能,成为此番去产能攻坚战的主力军。在近期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化解产能过剩是央企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国资委特别圈画了六大领域,分别是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炼化和电力。


从最近几年国资委主抓的工作来看,央企去产能的关键词之一正是重组,尤其产能过剩行业的同业央企,成为合并重组的重点;此外,国资委还要求央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这样可以将产能输出海外,在保证国内去产能的同时实现发展。今天,中国实体经济不仅支持本国经济,还到国际舞台上参与全球竞技。


基于这些年积累的雄厚实力,宋志平勾勒了中国建材未来的发展战略,包括三大战略、四个转型以及三条曲线,不难看出,他的主线正契合于国务院国资委设计的路线,他希望实现“1+1=11”的效果,在等待“临界体积”的到来,“然后就是‘裂变反应‘了’’”宋志平对记者说。


联合重组




2016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建材集团与中材集团两家央企实施重组,成立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宋志平经历的第八次央企重组,其中四次在国药集团,四次在中国建材。


中国建材的重组又不仅限于央企,仅水泥行业,宋志平就主导了上千家中小企业的合并重组,“差不多能合并的都合并了”,宋志平说。经过大规模的行业整合,中国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从2006年的16%上升到2015年末的58%,但在宋志平看来,这还不够,因为在国外水泥产业里没有小公司,行业集中度能达到70~80%。


宋志平追求的是“1+1=11”的效果,当产业重组到达一定规模,大企业可以到达“临界体积”,发生类似于核反应中的“裂变效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宋志平认为大企业就是那只手。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发达国家去产能大都是通过大企业兼并重组来实现的,当年欧洲钢铁业去产能过程中,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抓住机遇,把欧洲钢铁厂全部重组了,此后采取关掉部分工厂、降低产能利用率等减量措施,实现了供需平衡,增加了行业集中度。


两家央企的重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宋志平介绍,就国内市场而言,联合重组的协同效应已经显现。


在上述合并的行政命令下达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央企重组的重要目标除了去产能,还包括要强强联合,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宋志平确认,两材共有26个科研院所,3.8万名科学家,8100个基础专利,联合重组后,双方的技术创新协同力、国际竞争力都会得到加强


两材合并源于国家宏观决策和大企业发展规律,而中国建材此前对中小水泥企业的重组,则源于企业的主动选择,但吸纳和融合上千家企业并不容易。在资本层面,中国建材探索了一套混合所有制方案,分为三层:第一层,上市公司层面,中国建材股份等公司吸纳大量社会资本;第二层,平台公司层面,把民营企业的部分股份提上来交叉持股;第三层,业务公司层面,给原所有者留30%左右的股权。


上述方案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中国建材成为混改的试点企业,宋志平近年也成为混合所有制的“布道者”。


当记者问他,最难重组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文化。而保持上千次重组成功的秘诀,就是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宋志平一直反对用兼并收购这个词,他喜欢用联合重组,因为这个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宋志平说,“一碗水要端平,甚至更多考虑被合并企业的感受。”

 

去掉产能和输出产能




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CEO年会


2016年12月在西班牙举行了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CSI)CEO年会,本来宋志平因为有其他事打算不去了,但主办方说:“若宋志平不来,会议只能延期”。这件事侧面反映了中国建材在全球水泥行业里的地位。


当下,中国建材在全球多个领域有很重的分量,这当然有规模方面的原因,但更受综合实力因素影响。“过去,我们这个行业是跟跑型的,跟在跨国公司后边跑。现在我们在多个领域已经处于并跑地位,在部分领域里边已经做到了领跑。”宋志平表示。


中国一直处于高速建设发展期,这给了建材企业很多机会。以中国建材控股子公司北新建材为例,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最初北京的两个厂发展至今,北新建材已在全国拥有60个生产基地,每个厂的建设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迭代创新,这是外国企业很难实现的。“全世界的水泥厂、玻璃厂大都是中国建材集团的工程公司在建,中国建材产业的装备和技术都强于欧美发达国家。”宋志平表示。


然而,中国建材行业的现状是,产能的质量与技术实力水平不能完全匹配。以水泥为例,目前中国水泥使用量中,65%为低标号32.5,另外35%基本是42.5标号。而在美国,52.5和62.5两个标号平分市场,即便是经济落后的非洲地区,建造商也大多使用52.5标号水泥。


作为立窑时代的产物,类似于32.5标号水泥这样落后产能,仍然充斥于建材产业,针对这部分的淘汰工作也遇到了一定阻力,产能过剩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水泥产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现在只有65%。


宋志平认为,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淘汰32.5标号水泥,这将减少7亿吨水泥产量,使行业总体产能利用率提高到85%,极大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外,他建议关闭日产2000吨以下的小窑和没有矿山的工厂。


对于那些小规模水泥厂、作坊式的石膏板厂,即使像中国建材这样的央企,也无法通过竞争将落后产能完全挤出市场,“劣币有时候还会驱逐良币”,对于建材产业的恶性竞争,宋志平感到很头痛。


为了引领整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国建材提出带头不新建生产线、带头错峰生产等。“冬天是水泥需求淡季,我们会给工人们放假,都过剩了,不如少生产一些,这样价格和利润反而上来了。”宋志平说。


对于央企来说,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止于一纸命令,后续资产处置和人员安置都是问题。不过在宋志平看来,这些问题都有解决方案,例如关闭工厂可以腾退大量土地,转作其他商业用途,腾出来的碳指标也通过交易实现收益。在宋志平的计划里,绿色小镇和养老事业都已经提上了日程。


在宋志平撰写的《经营方略》一书中,他还提供了员工安置方案,企业可以发展水泥制品、骨料等相关产业,自我消化员工。


一个共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半程,城市建设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状态,必然会越来越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水泥、石膏板等产业必然会遇到本地需求的瓶颈,这是去产能的重要原因,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命题。


中国建材正在谋求国际化转型,在海外建厂,实现国际产能合作。“我们不能将产品出口,将污染留在中国”宋志平表示,以前中国建材在海外都是提供EPC服务,但现在中国建材也开始挑选一些好项目做一部分投资。


投资美国南卡罗纳州


2016年,中国建材控股子公司中国巨石在美国南卡罗纳州投建8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宋志平指出,在美投资的目的是“要把产品打回美国老家去”,打破贸易壁垒,因为美国曾针对中国玻璃纤维提出过双反。当然,在这单投资中,他也感受到了美国回归实业的决心,中国巨石获得的2000亩土地只要1美元,能源费用也只有中国的一半,并且南卡罗纳州还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税收返还,未来十年,中国巨石将在当地投资5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将获得返还。

 

实体经济转型和寻找发展曲线


花园中的工厂

   

无论是同业之间的合并重组,还是寻求国际产能合作,这些动作的出发点,是行业结构调整和国家战略。而无论是央企还是民营企业,还必须从内部找到发展曲线的原点。


在北新建材的陈列室里,放了很多奖状奖杯,特别是刚刚获得的中国工业大奖。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北新建材这家制造业企业竟拥有3000项专利,每年的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达到营业收入的3~4%。


整个中国建材集团,都在努力和时代接轨。利用环保技术,实现近零排放生产,“我常常跟人说,我们的工厂是花园中的工厂。”宋志平笑言。此外,中国建材还在进行智能化转型,20年前一个年产5000吨的水泥厂,用工量是2500人,10年前是500人,而但现在已经降到了100人,下一个目标是降到50人。“工人三班倒,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巡班人员,是真正的无人操作的工厂”。宋志平强调,“实体经济的转型就是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四化”方向转型”



中国建材作为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着眼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通过“三条曲线”的发展路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宋志平规划的三条发展曲线中,第一条曲线是水泥、玻璃等传统产业,他规定的任务是联合重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第二条是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他则要求大力发展。2016年,三新产业为集团带来了近60亿元的利润,并且,中国建材在很多新产业里已实现了龙头地位。例如,新型建材石膏板、新材料玻璃纤维都已经是全球规模第一,而集团碳纤维业务已占中国市场70%份额,集团的电子玻璃扭转了中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此外,中国建材还在大力发展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业务,根据宋志平介绍,相关产品转化率刷新世界纪录达到17.9%,这在薄膜电池中属于革命性成果。


中国建材的第三条曲线是新业态,即从传统制造业转型到现代服务业,他认为这是中国建材充满希望的一条曲线。比如中国建材检验认证板块上市伊始,居然连续十七个涨停板。像中国建材的智慧工业板块,是由中国建材为海外水泥投资商外包管理水泥工厂,目前已有30多家水泥交给中国建材的智慧工业公司管理,宋志平下一个目标是管理100家,宋志平认为中国建材的这种外包管理型模式可能颠覆传统的水泥跨国企业的运营模式。


开篇晒过的成绩单,2016年中国建材集团社会贡献值近600亿元中,上交税收154亿元,支付银行利息160亿元,提供25万个就业岗位,支付人工费用201亿元,此外还为国家创造了81亿元的利润。建材行业确实是那种典型的自身利润不算高但却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体经济。宋志平说中国建材长期坚守实业,没去挣过快钱和热钱,但这些年稳步发展,给国家做了巨大的贡献,做实体经济干的是那种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活,但也虽苦犹荣。宋志平呼吁,振兴实体经济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加快转型升级、鼓励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推动社会资本脱虚入实、优化营商环境等等,这些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猜你喜欢

中国建材集团再获300亿元授信

新华社瞭望智库 | 宋志平专访:中国企业为什么去美国建工厂?

交通银行助力中国建材集团发展实体经济

宋志平在北大国发院首届国家发展论坛上谈企业的改革、创新与转型

新刊发行 | 专注建材实业 再创新的辉煌

影响力 | 高端访谈宋志平董事长,集团整合式生长被誉为供给侧改革范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