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伴》创作后记: 致读这本书的大人和孩子们

粲然 绘本教学 2021-05-26

《旅伴》


这本孩子们



我想写一篇小文,告诉你们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缘起

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我们慢慢长大,就会发现,父爱和母爱非常不同。爸爸的爱究竟什么样?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漫长的一生中,爸爸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次数远比妈妈少多了。从这方面说,是不是孩子们对爸爸说“我爱你”的次数也要少很多呢?


我曾经就是一个很少对爸爸说“我爱你”的孩子。


小时候,我非常爱我的爸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爸爸蹲在我的小马桶边,和我一起大声喊“嗯!嗯!”陪着我努力便便的样子;还记得在风雨天,他拉着我奋力爬坡的神情……我把这些回忆都写进了这个故事里。


后来我长大了,和爸爸的关系竟然就渐渐生疏了。很多时候他说的话,我都认为“不对”,很多时候我做的事,他也认为“不对”。相互“反对”的次数多了,就离“爱”远了很多。实际上,“反对某些观点”和“深沉地爱一个人”以及“和一个人同路”之间没有绝对背反的关系。亲密关系里这重要的一课,我没有学好。


再后来,爸爸突然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脑膜炎。他昏迷了很长时间,醒来时把很多人、很多事都忘记了。那时候我才知道,当对很重要的人说“我爱你”、“我们一起朝前走吧”—这些话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为了当下,为了证明此刻他充满你的心灵。也是为了在他日,无论遭遇什么形式的离别,我们都能确定地相信,彼此已经深深地慰藉过、陪伴过。


关于这个话题,我和这本书的绘画作者马岱姝之间并无深谈。只有一两次,她淡淡说起年少失父对她的影响,从某个角度上说,这也是她被这个故事打动的原因。


挫败和辜负是亲密关系中永恒的命题,所有的爱里都蕴含着无尽的遗憾。每一代人都在学习—怎么爱爸爸,怎么和爸爸相处,怎么了无遗憾地和爸爸告别;怎么爱孩子,怎么和孩子相处,怎么了无遗憾地和孩子告别。


希望这个讲述父爱的故事,能抵达每一个在父子关系中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人的心底。

过程

我和马岱姝第一次见面是在三年前的一个初秋午后。


我在雨中走了很长的路去约好的咖啡馆碰面。在路上,我发现自己的鞋子坏了,左脚鞋底脱胶。真够沮丧的!落座后,我就蹬掉鞋子,把脚翘得高高的。马岱姝是个清秀的、看起来柔弱的女孩儿。她俯下身,在她随身的大包里掏了很久,掏出一双很好看的平底拖鞋,递给我:“我刚买的。真巧,你鞋坏了,给你穿。”


后来那双鞋陪我走了很长的路。


每本书都要有一个负责任的编辑,《旅伴》这本书的编辑是一个叫郑先子的家伙。马岱姝一直旅居国外,我是千年宅,平时能让我们聚到一起十分不容易。转了年,大概初夏那会儿,碰巧岱姝在国内,我们得以约着一起住到江浙的深山客栈里。先子每天召集我们碰头,那段时间,《旅伴》这本书渐具雏形。


客栈后面有条深溪,马岱姝每天去游泳。我带了我的小孩米尼一起,他天天在溪边打水漂、捉小鱼,以及对着对面的山谷编些妖怪故事吓唬自己。他害怕起来就躲进岱姝的怀里,他们在一起玩的样子,天真稚气得很。


客栈里就我们几个人,孤零零的,好像我们各自在天南海北走了很长的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落脚在这里。举目四望是乌黑的群山和满天的繁星,听得见嘶嘶啾啾的虫鸣。


岱姝画这本书画了两年多,数易其稿。我依稀听说她搬过几次家,颠簸劳顿,但一直在画。她和先子就这本书的意见也讨论过许多许多次,甚至做过大幅度的修改。也许没有她们俩,我会是那种“哇,赶紧把书出了,又赚钱又出名”的人吧。作者有时候是很脆弱的,所幸被她们鼓励着,我也坚持下来了。


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说在这本书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旅伴”这个词的意义。在这一生中,我们会和许多人凑巧同路,父母、孩子、朋友……我们会和谁深刻联结、不离不弃?


我想,只要决定结伴同行,哪怕一起经历道阻与风霜、经历灾难与无常、经历每一个平淡又芜杂的日夜,依然鼓起勇气要一起走下去的人—已是心灵珍贵的旅伴。


 走进《旅伴》,插画欣赏

 


一个动人的关于父亲和孩子关系的故事,是对“成为父亲的过程”的一次新鲜表达。我相信,大人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鼓舞和启发。


—克里斯·霍顿(爱尔兰著名图画书作家、美国《时代周刊》“设计100人”)

专家推荐

 严霄霏   北京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


如何拥有“爸爸”这个名字


《旅伴》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爸爸如何登上孩子生命舞台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看似互不相干的大人和孩子开始结伴而行。大人目标明确—找宝贝,找值钱的金子。小孩懵懵懂懂跟着大人,也琢磨着什么是宝贝。他们一起走了很久,大人渐渐开始对小孩多了一些了解,只是,孩子眼里令人惊奇欣喜的东西在大人看来都很寻常。直到强盗的出现打破了平静—在这些评判什么东西值钱的行家眼里,大人找到的宝贝压根儿不值得抢,然而面对孩子的宝贝,他们却不知道用什么来衡量。终于,大人对孩子也好奇起来,这才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保存着那些他一直忽略的纯真,而他不经意付出的关爱始终都珍存在孩子心里,那是既宝贵又无法被夺走的东西。故事的结尾,孩子给了大人“爸爸”这个名字—在孩子看来比世上所有奇妙的事物加起来都更美好的名字……


在现实中,男人成为父亲的过程似乎总要比妈妈们慢好几拍,他们照看孩子的方式也跟妈妈不一样—你几乎不能称之为照看,那漫不经心、神经大条的样子啊,不知道惹得妈妈们有多生气。这样的爸爸也许不够体贴,不够敏感,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正是爸爸和妈妈的这种互补才营造出更好的环境。


我们总是用“依恋”来形容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关系,父亲和孩子的关联就很难用这种“依恋”来描述,他们激起孩子的好奇,把孩子引向外面的世界,通过一次次的冒险去探寻自我的边界与极限,获得更大的成就感。爸爸带孩子时的嬉耍、玩闹、冒险……很多看似与养育无关的言行举止,却对孩子有莫大的影响,影响着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结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意义并不在于他给家里挣得了多少财富,也不是像妈妈那样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给孩子打开一扇窗,让孩子看到家以外的宏大世界。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过的:“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这个故事里妈妈并没有出现,我想她应该是在故事外面悄悄观察着大人和孩子,再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结尾那歪歪扭扭的两个字“爸爸”,似乎预示着下一个故事即将开启: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对父亲的依恋比婴儿期更强一些。那么让我们期待着,当大人熟悉了他的新名字,当孩子又长大一些,那时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吧。

 作者简介


 粲然 

 童书作家、亲子阅读推广人

小贴士

那些你不知道的关键词回复

关注公众号:


输入薇薇姐姐讲故事:可得薇薇姐姐讲故事系列的全部推送链接


输入投稿:可得向绘本教学投稿通道


输入视频资料:可得绘本大会视频资料链接


说了这么多,你不想试试吗?


更多精彩:

1聆听曹文轩教授原创绘本——《夏天》,教孩子“爱”与“被爱”!

2儿童原创中医绘本《草药奇缘》之《射干》、《紫苏》

3学生原创绘本之《药草奇缘》

 • end • 

主编 | 姚颖老师

本文编辑 | 张睿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部分图片和音频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绘本教学公众号!


以绘本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