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腊肉,不只有三种做法


每到年末这个时候,你走在成都街头,抬头,便会发现成千上万串腊肉正垂垂地吊下来。它们挂在门檐下的阴翳处,绑在院子的晾衣绳上,或者借助一片竹架,晾晒在雨篷中。



它们带着凝血的酱色,从里到外透出肉欲,它们是味蕾的炸弹。仿佛只一口就能让人回味上个千二八年。腊肉是一种增添的艺术,散发着陈年味道的腊肉,承载了一年来的风风雨雨,寄托了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


一方水土一方人,四川各地制作腊肉的手艺也携带着各地的气候和传统而变得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味。你可知道,这些不同的制作腊肉的手法,也是非遗。





古蔺腊肉 



立冬过后,便到了泸州市古蔺县腌制腊肉的时节,这既是古蔺人操劳了一年的自己的犒赏,又是为辞旧迎新做的准备。


古蔺县位于川南边陲,赤水河畔,南与贵州省金沙、毕节县隔河相望,是一座历史极其悠久的城镇。古蔺腊肉沿袭了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民间加工技术,也自然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选用新鲜猪肉,蘸上高度白酒,腌制半小时,白酒不仅能杀菌去腥,还能为古蔺腊肉增添一层最为特别的酒香。



接下来便开始炒制细盐和花椒,在热力的作用下,盐和花椒的香味得到充分释放,将炒制好的椒盐与白糖粉混合,涂抹在沾满白酒的猪肉上,然后将其一层一层紧实地放在缸里,让腌料充分渗透,七到十天过后,猪肉初步脱水。


古蔺腊肉的调料只有最基本的几种,人们不希望过多过重的香料味道,掩盖了腊肉本来的肉香风味。



腌制好的腊肉,晾在阴凉通风的屋檐下自然风干,进一步脱水的过程中,肉蛋白和脂肪紧缩。经过冬风的洗礼,腊肉的肉质变得紧实,入口即可化渣。


四五天过后,经过风干的腊肉就可以挂进烟炉,进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烟熏。



四川人秋腊肉对于燃料有着非凡的讲究。古蔺地区林茂草丰,古蔺人的燃料,便是柏香枝


柏香枝富含丰富的植物油脂,带有土香。植物燃料在不充分燃烧的情况下化作青烟升腾而上,青烟袅绕,古蔺腊肉的浓郁风味逐渐形成。



最终,熏制出来的古蔺腊肉,色泽金黄,皮质油亮,咸香油润,人称“一家煮肉百家香”。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堪称一绝。





北川腊肉 



绵阳市北川县,位于川西,全境皆山,峰峦起伏,密布溪流,沟壑纵横。淳朴的北川羌民,利用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熏制出了独具北川特色的腊肉。


羌民们选用玉米喂养的年猪肉。当地高山生态原始,猪肉品质优良,北川腊肉,在猪肉肉材选择上就与一般猪肉有明显不同。



腌制北川腊肉,讲究颇多,甚至腌制方法也分为多种。有加料干腌,用料除了椒盐,还有茴香和桂皮碾成的粉末,而且放置顺序必须是肉面向下,皮面向上。


湿腌,需要用水、白酒、糖盐调制腌液,再放入腊肉腌制将近一天。还有混合腌,将腊肉用干料擦好放入缸内,倒入腌液,混合腌制而成。



在熏制前,腌制好的腊肉必须漂洗和晾干,再用松柏枝熏制,将肉胚挂在熏房内,引燃木屑,关闭熏房门,熏烟均匀散布,一天之后即成,刚刚熏成的腊肉,还需要经过三四个月的保藏使成熟。


成品的腊肉肉质红亮,香入骨髓,形成了北川腊肉独特的熏香味。



如今,北川腊肉已经被收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淳朴的羌族人来说,腊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成为了被保存的岁月和记忆。




 青城山腊肉 



青城山腊肉遵循古法造就, 工序繁琐,每一步都格外讲究。


制作腊肉的猪,不喂饲料,幼猪喂的是豆浆稀饭、鲜猪草煮熟加米糠。稍大点就在山坡上野放几个月,猪吃的是没有农药残留的野生植物,喝的是没有污染的山涧泉水。养够一年才能杀。



屠宰后,猪肉用泉水洗净。腌料采用10多种天然香辛,经柴火铁锅炒盐制作,用陶缸腌透,自然风干。



熏腊肉木材的选取也更为严格。青城山树木繁盛,熏腊肉取材丰富,青冈柴、杉木柴、香椿柴、桂花枝、柏枝、花生壳、核桃壳……熏黄、熏黑,短则半月,长则要一两个月,这些熏木为腊肉增添上了难以形容的风味和色彩。



青城山老腊肉外观呈黑黄色,层次分明、肉皮金黄,具有光泽,瘦肉外观呈黑红色,切开呈玫瑰色。香味浓郁,入口清香,回味悠长,风味极其丰富。



制成以后的腊肉,呈现出越久贮越醇香的独特效果。蒸、炒、炖汤,多样的食用方法,也会呈现出它不同的风味。因而成为了馈赠珍品,深受中外游客的深深喜爱。





无论如何,腊肉,是四川人必会的技能,在此意义上,每个四川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腊肉包上报纸,打包,寄给远方。远方的游子收到,在年夜饭中隔空品尝同一道美味,也是一种别样的团圆。


从立冬到除夕,经历寒风烈火,饱含温情的腊肉,带着万般滋味,有山的味道,风的味道,烟的味道,火的味道,回味无穷。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