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烤火变成非遗的怀仁,藏着什么秘密


冻得嘎嘣脆的冬天,常见到成都街边等位的人堆儿里,老板用柴或煤引燃一根火柱或一张火盆,大家伙抱火取暖,等待空位出现。


这种最原始的取暖方式——,给冻僵的人带来偌大的安慰。无论暖手宝油汀还是空调,都不如火的直接炙烤来得痛快,来得热情。



人们盯着火焰上蹿下跳,眼睛里反射火光,脸被映得通红,思绪,也在这时候任意翻飞。你会觉得火苗仿佛具有生命,它在生长,它在舞蹈。


而这,正是人类对火的原始崇拜。


人类对火的爱已延续千年,在山西怀仁,一种集体烤火的活动至今仍在上演,北方人图吉利兴旺,命名为“旺火”。2011年5月23日,怀仁旺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自此声名远播。






怀仁县地处雁门关外,山西腹地,煤炭丰富,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怀仁的风俗民情之中。清朝《大同县志》就有记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于发之,名曰旺火。”



关于旺火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很久以前,怀仁爱把田间的荒草,桔杆或鸡毛,蒜皮等就地焚烧,烟气冲天,炝了玉宇天宫,玉皇大帝大怒,下令要在正月十五晚火烧怀仁。一位天将于心不忍,便私自下凡,告知了百姓。


于是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垒旺火,点火堆,扎花灯,放鞭炮,扮成各种角色围着火堆又唱又跳,深夜,玉帝打开南天门一看,只见怀仁地面上火光一片,男女老少被大火烧得“狂奔乱跳”,便不再追究此事,怀仁人侥幸逃过一难。


自此,旺火便成为怀仁习俗,被长久地保存了下来。



烤旺火在当地人称之为“拢”。每到元宵,沿街的大小商家铺子前都要拢旺火,而且一拢就是三座:一个大的、一个中的、一个小的。正月十四晚上点燃中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日子晚上点燃大的,十六点燃小的。


那几天晚上,二郎庙前是全城最热闹的地方,大人小孩来这里都要绕着旺火转行,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为得是一年万事如意,转掉邪灾。



旧时的大旺火底座直径和高约在5至6米之间,粗壮笨拙,状如铁塔。垒旺火用的主要材料是块煤,工匠们每年中秋节过后就会着手选煤。挨家挨户地收集质量上好的块煤,每一块煤重达一吨多,要四五个人才能搬动。


垒建旺火之前,工匠们会对煤进行更加细致的加工,根据设计要求标号,使它们一一对号入座。垒旺火的过程也很讲究,工匠有班头、技师、大工、小工等之分,底座用炉灰渣垫起约70厘米高,直径约4米,旺火的层次越高,难度越大。



在旺火垒到距离底座6米处的时候,工匠会搭一层木棍,木棍上放着五谷秸秆,包括玉米秆、高粱秆、麦子秆、粟子秆、谷子秆,寓意五谷丰登,也是为了点火之用。


基本成形后,工匠们会邀请老工匠进行修筑细节,以确保旺火的稳固、安全和美观。



点旺火也非常讲究,一般是在距离底座7米处开始点火,点火的时候要看风向,以背风点火,以慢燃为宜,当地人认为,燃烧时间越长,旺气便越长久。


旺火习俗流传至今。到现在,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怀仁家家户户院落门前也都还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拢旺火。



在一代代工匠的精心雕琢下,旺火的形状也变得越来越巨大而精致,最高的旺火甚至可以高达10米,用煤块垒到四十多层,外表雄壮华丽,点燃之后火焰冲天,更是能引来几百人一起围火取乐。



点燃后的巨型火堆,红光闪烁,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孩子们三三两两做着游戏,大人们在一边放鞭炮,男女老少烤火看火,非常热闹。


孩子们还会走街串巷评论火堆的大小,哪里的火堆大、着得旺,哪里下一年的旺气也最大。



如今,旺火不只会在春节元宵的节庆时点燃,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也要涉及,它们表达着当地百姓内心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也体现着北方人对火的崇拜






说回我们四川,其实四川有些地方也留存着类似于旺火的习俗,比如在泸州,就有“向火”的传统。


每到冬天,人们会在自家烧起火炉,前些年是烧蜂窝煤,这些年烧的是电火炉。人们阖家团圆,围着一炉子火摆龙门阵、嗑瓜子、吃小吃……向火也成为泸州人一年里最为安逸的回忆。



这一簇火,无论它是大是小,也无论是怎样的形状,它总会给人带来温暖,也会让人产生遐思,让人感动。人们喜欢在火里寄托上自己的情感,因为它足够温暖,人与火的关系,也就是这样,热情洋溢,生生不息。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