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化论是怎样被判死刑的(六)

善恶抉择 2020-09-14

常染色体上的DNA承传

进化论的误区和盲点之二

误区2:减数分裂的重组导致发生进化

1、减数分裂和胚胎的形成

我们要讲的这个误区与人类的减数分裂的生命过程有重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先请读者回顾一下在中学时代学习过的生物学中减数分裂的内容。

讲到胚胎的形成,就一定要涉及减数分裂。这里仅仅介绍父系精子产生的减数分裂过程,是中国和美国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内容。卵子产生的过程,也大至相当。

当男人性成熟后,睾丸里的一部分精原细胞就开始进行减数分裂,经过减数分裂以后,精原细胞就形成了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

其具体过程如下:

精原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每一对(两条)常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来自父方和来自母方的两条相同编号的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第一时期,两条染色体分别自我复制。复制后,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共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4个DNA分子)。

然后,进入四分体联会的过程。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同源常染色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的对齐和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事实上基因重组并不会引起染色体结构大的改变。

然后发生第一次减数分裂,实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形成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进而发生第二次减数分裂,每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条相联姊妹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4个单体,最终发育成4个精子,它们都有特别的遗传标记。这时每个精细胞或卵细胞中只有一半的染色体,即23条,所以叫减数分裂。它们在授精过程中再和对方的染色体融合,形成正常的细胞——46条染色体。

2、“减数分裂的重组发生进化”是错误的理论

《遗传学原理》中说:“重组是有性生殖的一个基本特征。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配对并交换,等位基因间,有机会产生新的组合。其中一些组合由于增强了生存和生殖能力,可能对生物是有利的。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有利的组合预期会在群体中扩散开来,并成为该物种遗传组成的标准特征。所以减数分裂重组是推动遗传变异到潜在的进化变化的一个途径[1]。”注意这里的叙述,“有机会”和“可能对生物是有利的”,这只是假设而已。进化论者试图说明,在减数分裂中,由于与父母双方的DNA片段在交换过程中发生变异,导致了进化。

事实上,联会是在DNA编码和基因对齐的条件下,进行片段交换的。联会有可能产生差异,但这只是原有的差异,有了一个新的组合,并没有突变的发生。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在二十几万年中进行过一万多次的减数分裂的遗传过程,人们的基因就会产生显着的差别,DNA的平均差异就不会保持在千分之一。

即使是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突变使基因DNA片段内的编码发生改变,这种改变,要么就是中性的,它不会对基因的生理因素发生影响;要么就是能够引起病态的突变,在长期的遗传中,会被淘汰。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基因,使有这样基因的人群比其他人更进化。减数分裂联会发生重组引起了“推动遗传变异到潜在的进化”,只是进化论思想下的一个假想,完全没有DNA编码的证据。

3、从染色体、DNA看物种保持不变性

仅仅是在近50年来,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才对染色体和DNA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方面,不同时期的技术限制了人们的认识。一百多年前,在认定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时,没有高倍显微镜,也没有分析DNA的技术。可以看出,那时的认识,必然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局限。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例子:马和驴交配可以产生出骡子,但公骡和母骡的交配不会产生小骡子,以前是认为“母骡后面盆骨不能开合,所以不能产子”,现在知道这是因为染色体数目形成的物种隔离。马有64条染色体,驴有62条染色体,它们交配生下的骡子是63条染色体。骡子没有生殖能力,是因为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无法进行正常减数分裂的联会。

狮子和老虎都是38条(19对)染色体,它们互相交配只有1~2%概率孕育生出“狮虎”(或“虎狮”)。“狮虎”也有更小的可能与狮子或老虎生出下一代,那将是一个正常的狮子或老虎,并没有发现过“狮虎”的新物种。其原因和骡子一样。

为什么相同染色体数目的狮子和老虎也不能交配产生一个新的物种呢?这根本的原因是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着DNA编码的差异,它们不可能在减数分裂时期发生编码序列的对齐和联会,因此也不会产生出新的物种。


不同物种动物交配不能产生“具有繁育能力的下一代”,仍然是一些新进化论无法逾越的鸿沟。

4、杂交改良实际上是病变

十八世纪著名生物学家弗里斯研究“月见草”杂交实验,发现很多“新种”。他认为是发生突变产生了新种,并由此写出了《突变论》。其实从DNA编码看,它们依然都还是“月见草”,属于染色体畸变或染色体重排,它可以导致严重病变和死亡。事实上,在他培育第五代巨型月见草时,就进行不下去了——死了。人有侏儒症、巨人症,都知道是病。可是在现代科研中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采用各种方法追求高产、抗农药等。其实是基因的化学结构在每一次的突变中都不断遭受微创,当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就必死无疑。如果外界刺激强度够大,突变一次就可致死。

日本、乌克兰遭受核射线辐射后,有些小老鼠身体变得像猫一样大,其实就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严重退化。所谓的“水稻改良”和弗里斯培育的巨型月见草一样,可让一亩稻田产出一千斤以上,不过,再“改良”下去就死了。中国水稻专家培育出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就是典型的实例。这种变异了的高产水稻是否对人体有害,目前尚无数据。不过,食用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实验发现,小白鼠的体重、体长和数量都明显减少。美国喂食转基因饲料的牛45%流产,人们怀疑转基因是否与生育率下降有关。

误区3:X和Y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转化而来

“现认为两条性染色体是在哺乳动物进化谱系与之后成为恐龙、鳄鱼、鸟类的古爬行动物谱系分岐后的某一时间,由一对常染色体起源而来的。大约在2.4亿年至3.2亿年前,在后来成为Y染色体的染色体上发生的一次倒位导致X和Y染色体间区域性重组抑制[2]。”这是一个很荒唐的猜想,是梦游似的推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来自几亿年前恐龙和鳄鱼的DNA编码吗?

事实上,许多活化石,都证明了这种推论的荒谬。鳄鱼是分布最广的活化石动物,自恐龙统治地球以来,它们在随后的2.3亿年里,形体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其它活化石如鸭嘴兽、大熊猫等,也是这样。因为什么样的DNA编码就有什么样的形体,形体没有变化,说明DNA编码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活化石最早是达尔文提出的,却成为进化论的致命伤。后来的进化论者试图弥补这个缺陷,找了很多旁证,还做了基因分析,试图证明鳄类也发生了演化。但是他们是有目的做的,那些旁证专挑细微的部分比较,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无法从整体上认识;基因分析也是专挑容易发生突变的基因片段分析,就是这样以偏概全,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鳄类1千万年共祖,没有显着变化。总之,人和其它生物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基因组”,生物的DNA编码是有序的。人类的DNA编码序列是一致的;各物种都有自己的“非常一致的序列”。一致的序列,是不可能通过随机产生出来的。“随机产生”的机制,决不会产生“有序编码”的结果,更不可能为各物种产生各自的基因组。这就是无论进化论还是演化论在DNA编码面前都站不住脚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遗传学原理》–美国大学课本:D·Peter·Snustad,Michael·J·Simmons,Principles of Genetics(中文版163页,英文版第5版,P163。
2、《遗传学原理》中文版第166页,英文版第3版P172。
3、网站:“依据DNA编码的物种起源学”http://www.bydnacoding.org/index.html第6节

【相关阅读】

进化论是怎样被判死刑的(一)

进化论是怎样被判死刑的(二)

进化论是怎样被判死刑的(三)

进化论是怎样被判死刑的(四)

进化论是怎样被判死刑的(五)

——————「喜欢就点这里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