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鹿特丹电影节夏季单元复盘: 我们看了什么,喜欢什么,以及接下来有什么

耐观影 耐观影 2024-01-12

🎬

大家好,我们是耐观影的🐯鹿特丹三人观影团!


我们一共由三个人组成:


👦🏻Xavier,耐观影主编,坐标巴黎;


👩🏻Nina,耐观影记者,坐标巴黎;


👨🏻‍💻小航,耐观影记者,坐标阿姆斯特丹。

图片来自IFFR官方ins @iffr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的第五十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IFFR)夏季单元(June program)分为了线上线下两部分进行。除却部分影片有线下放映,所有的影片、访谈,甚至导演采访都改为了线上举行。欧洲国家之间的旅行限制,也让观影团中身处法国的两位小伙伴无法亲自来到鹿特丹。因此这次的夏季单元,只能说是以“云游”方式进行的。


转眼电影节已经结束两周有余,我们三人(云)聚头🥂,一起聊了聊本次电影节中自己的观影经历。一起来看看吧。


在开聊之前,按照老规矩回顾下。如果你是第一次点开我们的推文,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我们迄今为止有关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夏季单元的所有报道:


线上线下同步,六月的鹿特丹有什么可看?


六月的线下鹿特丹电影节,有这些


16年后,终于成为那个年纪有点大的年轻导演——漆锐导演专访

首先来总结下这次的看片情况。


👦🏻Xavier

一共观影12部,其中长片12部,中短片0部;“港口”(Harbour)单元9部,“光明未来”(Bright Future)单元3部。


👨🏻‍💻小航

一共观影27部,其中长片21部,中短片6部;“港口”单元7部,“光明未来”单元4部,中短片(Short & Mid-length)4部,单元经典修复(Cinema Regained)单元12部。同时观看了“大话”(暂译,Big Talk)环节中针对多米尼克·格拉夫(Dominik Graf,《法比安》导演)和莫娜·法斯特欧德(Mona Fastvold,《打开心世界》导演)的访谈。


👩🏻 Nina

惭愧惭愧,一共观影1部,即《水俣曼荼罗》,属于“港口”单元。但片子6小时,一片顶三片(笑)。


其次是三位观影团成员平时的观影口味/偏好:


👦🏻Xavier 观影关键词

法语,南美,惊悚,悲剧,死亡,SM,LGBT,原生家庭,非纪录片,非短片。


👩🏻 Nina 观影关键词

电影节、法语、华语、英语、日语、经典、LGBTQ+题材、剧情、文艺、喜剧、人性、青春。


👨🏻‍💻小航 观影关键词

华语、法语、经典、纪录片、LGBTQ+题材。


下面开始我们的正经(或不正经)的推荐和吐槽!

1- 心中最佳❤️

🙆🏻‍♂‍Xavier

《南巫》

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 

马来西亚

导演:张吉安

→ 

陈哲艺+阿彼察邦。

《不受欢迎的人》

(暂译)

Hvor kragerne vender 

丹麦

导演:丽莎·叶斯佩森

(暂译, Lisa Jespersen)

→ 

一家人从冷漠,仇视,爆发,和解,家庭剧总会让人生出莫名感动。

🙆🏻‍♀‍Nina

《水俣曼荼罗》

Minamata Mandala 

日本

导演:原一男


→ 

一些轻症水俣病患者常年饱受感觉障碍症的痛苦却得不到政府的认证与补偿,重症患者得到了补偿却终身无法生活自理,导演用6个小时记录了15年来仍在追求自己权利的患者以及医生们的努力。比起他们60年来的痛苦,这6个小时真的不算什么。


当然整部电影也不全是难过的部分,Shinobu桑的爱情故事也是本片一大亮点,虽然深受病痛伤害,却仍能一直陷入每次都以失恋告终的恋爱,导演也特意采访了一些她喜欢过的人,为影片增添了一些活力。

🙆🏻‍♂‍小航

《法比安》

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德国

导演:多米尼克·格拉夫

《打开心世界》

The World to Come 

美国

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


其实在这两部片子中很难取舍,索性当个成年人,两个都要了(笑)。两者都是很成熟的作品,影像风格和叙事上的优点都毋庸置疑,但于我而言,这两部片子中的画外音很有意思。


有关《法比安》中的(男声)画外音,导演在访谈中说到,在阅读Erich Kästner的原著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者的故事》,暂译,Fabian. Die Geschichte eines Moralisten)时他就觉得,这位叙述主人公故事的第三者才是主角。尽管如此,这位第三者在影片叙事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他不是类似于串联起整场戏的说书人的角色,而是只是克制地在剧情拐点出现,画龙点睛。这样的旁白,给整部影片中展现出来欧洲战间期躁动与狂热的底色上,加上了一抹隽永静谧的笔触,耐人寻味。


另外,在营造战间期的狂热社会氛围时,导演的拍摄手法、剪辑,以及使用的历史影像十分巧妙组合在一起,在大银幕上观看时,带给观众的视觉体验很震撼。


同样是画外音,《大开心世界》中画外音则是女主角之一阿比盖尔的声音,温柔笃定、娓娓道来,跟影片细腻绵长的风格形成了美好的呼应。更有趣的是,导演法斯特欧德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很多人会问她,如何看待如今这种双女主题材的影视作品盛行成风(tendency)的现象,她笑着说道,这根本是个伪命题,这不是某种趋势,而只是因为以往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私以为,这个回答,对国内双女主、乃至双男主影视剧盛行的现象,同样适用。

2- 最失望💔

🤦🏻‍♂‍Xavier

《杀出个黄昏》

Time

香港

导演:高子彬

一众香港老戏骨再次聚集大银幕前,如果后半程的主线可以不聚焦于年轻人就更好看了。

🤦🏻‍♀‍Nina

🈳️(原因你懂的)

🤦🏻‍♂‍小航

《他与罗耶戴尔》

A Song For You

中国

导演:德格才让


→ 

尽管有贾樟柯和万玛才旦作为制片人保驾护航(或许也正是因为两人为影片背书,无形中增加了对影片的期待),德格才让的银幕处女作差强人意。


男主演挑得不错,很有灵气,适合公路片(当然本片完全算不上公路片)里那种不羁又浪漫的角色。但无奈故事是硬伤,松散、空洞,没有说服力,导演立场更是模糊。这是再美的藏地风景、再好的摄影美术都无法弥补的。


期待导演下一部作品能有更饱满的剧情和更立体的人物。

3- 最惊喜❤️

💁🏻‍♂‍Xavier

《瓶装歌曲1-4 》剧照

《瓶装歌曲1-4》

Bottled Songs 1-4

德国/法国

导演:

李起万(Kevin B. Lee)

克洛伊·加利贝特-莱妮(Chloé Galibert-Laîné)

幸好没错过这部作品,感觉很少看到同类作品,拍摄手法令人想起那部商业电影《网络迷踪》,但是这部却是真实的。

💁🏻‍♀‍Nina

🈳️(原因我们懂)

💁🏻‍♂‍小航

《久盼今日》剧照

《久盼今日》

Au jour d’aujourd’hui 

法国

导演:Maxence Stamatiadis

小成本软科幻题材处女座。渣画质(家庭录像观感)、熟人演员(片中的老年夫妻即为导演本人的祖父母)、罐头配乐,这些小成本影片标配的元素都没能掩盖片子本身讨论的极其有趣的议题:人类与人工智能。


这个议题是古老的,前有《大都会》,近年有《她》《机械姬》,本片在主题上跟上述影片一脉相承,但又在当今时代延伸出了新的讨论: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与新科技(社交网络、AI换脸技术等)的互动关系,同时还讨论了法国当代社会的种族问题和郊区(banlieue)的暴力问题,很有新意。粗糙的影像揭示的其实是尖锐的社会话题。


最有趣的是导演本人在接受鹿特丹电影节官方采访时,使用了一个虚拟人物,并解释道,这是为了迎合影片主题。虚虚实实,假假真真,年轻的导演用自己的行动打破戏里戏外的边界,将自己影片的议题透过屏幕带到了现实中,耐人寻味。

导演Maxence采访截图

4- 私人推荐

💁🏻‍♂‍Xavier

《海中腹》

El ventre del mar 

西班牙

导演:阿古斯丁·比利亚龙加(Agustí Villaronga)

→ 

最后一场, 唯美的黑白场景,以广袤的大海作为背景,呈现出舞台剧和电影结合在一起的另类风格。

《半透明水謎之忽然奢華》

Accidental Luxuriance of the Translucent Watery Rebus 

克罗地亚

导演:达利波尔·巴里克(暂译,Dalibor Baric)

→ 

对白和剧情在这部电影中其实非常不重要,画面足够丰富了。

💁🏻‍♂‍小航

《池塘》

The Day is Over

中国

导演:漆锐

→ 

推荐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负责采访了导演(笑),也是因为自己本身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十分关注,并且影片本身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刻画是近年来国内银屏上少见的。


第一是影片把注意力放在了角色本身而不是角色代表的留守儿童群体身上的“苦难”这一刻板印象上,这种克制是难得的。

《野马》海报


二是片中三位女孩群像令人欣喜:新鲜、充满活力,让人想到2015年蒂尼斯·艾葛温的《野马》(Mustang)。即使说着拗口的成人化的台词,她们身上的生命力也丝毫没有被掩盖。用导演的话来说,女孩们那种“野花野草”般自顾自生长的姿态,在镜头前得到了绽放。


《夏日美滋滋》

200 Cigarettes from Now

中国

导演:马天雨


差一点因为不明所以(误)的片名错过了这部古灵精怪的短片。小成本制作,演员都从熟人里找,剧情取材于导演自己生活。


片子最可爱的一点就是“真”:片中的素材,无论是女主角皮皮虾用胶带调侃正在排练自己台词“给我一个交代”的舍友,还是面对甲方爸爸“在酒吧砸瓶子没创意”的指责,是“真”的;片中的情绪的泛滥也是真的,真到连导演本人在访谈中都惊呼自己当时怎么会把自己这么最深处的情绪也放到了剧作中;影片处处存在的导演个人印记也真:墙上的《颐和园》和《苏州河》的海报,像极了《重庆森林》里的大鱼缸,张蔷的《罗马尼亚的女孩》,等等。


导演是个性格爽朗的北京大妞,说这部片子是给自己拍的,没想过观众。让我们不要说这部影片不过是自恋和自嗨的产物,而是,且只是去感受这部片子里丰沛的情感,因为那是我们每个人年轻时都经历过的。


这种探索与随之而来的迷惑与不确定,就是最鲜活的创作源泉。

《雪山》剧照

《雪山》

Berg

荷兰

导演:Joke Olthaar


这部片子是在电影节的最后一天晚上看的,安静的影像,给连续几日不停歇的看片的大脑降了温,同时也给这次自己的线上电影节画上了句点。


片子是在捷克境内的一座国家公园里拍摄的,内容很简单,纪录片,没有剧情,唯有壮丽的自然景色。水流云动,山岚山雪,片子拍出了一股禅意。很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部片子,竟然是举国境内没有一座高峰的荷兰女导演拍出来的。或许正是因为见得少,才更能捕捉到这样一种他者的、陌生的美。


为什么要看这样的一部片子?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坐在黑暗的大厅里,眼前是巍峨的高山,耳旁是风声雨声,你坐在座位上,什么都不用想,只用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幕上缓缓流动着的一朵白云。而周围一片寂静,因为身旁的观影者都同你一样,因为这磅礴的美而屏住了呼吸。


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形式的观影与“朝圣”。

《5月10日》

Der 10. Mai

瑞士,1957年

导演:弗朗茨·施耐德(暂译,Franz Schnyder)


最后推荐的这部其实是我们很少会接触到的瑞士电影,题材也是一个很容易在历史中被匆匆带过去的话题:瑞士在二战爆发时的社会群像。


影片举重若轻,将如此宏大的议题用一个人物的命运作为载体来处理,带出整个瑞士社会面对纳粹入侵邻国时的社会舆论图景。精准、克制而充满张力,同时人物饱满,具有说服力。


导演弗朗茨·施耐德是土生土长的(德语区)瑞士人,名不见经传,网上能找到的信息不多,他一生的高光时刻应该就是他凭借本片曾被提名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1958年。

5- 关于线上观影

🙋🏻‍♂‍Xavier

如果非必要永远不会选择这种方式观影。

🙋🏻‍♀‍Nina

在因疫情电影院关门期间,线上观影是大家唯一的观影途径,家里有投影的话基本就可以最大程度模拟电影院观感,我们也因这次疫情看到了许多本来没机会看到的电影。但如果只是在电脑上看的话,对一些电影其实是一种亵渎。而在电影院开业后,我个人对线上观影的需求明显下降,更倾向于在电影院观影。  

🙋🏻‍♂‍小航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观点,但是挺同意的:线上看片的好处是给了我们不再需要忍受烂片的自由。如果片子不好看,倍速看或者直接关掉都是可以的。

📽 COMING 🔜

相信大家也从最近我们炮火密集的戛纳报道看出来了,没错,耐观影团的下一站是两周后即将开始的第74届戛纳电影节!

对此,观影团的三位小伙伴都有话要说。

🙋🏻‍♂‍Xavier

入围戛纳的每一部电影都想约导演采访,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Nina

戛纳终于时隔一年回来了,也是一次久违了的实体电影节,非常期待可以到时在戛纳看到各位导演的回归,期待蕾雅·赛杜(Léa Seydoux)的四部片子。

🙋🏻‍♂‍小航

这将是我第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期待肯定的。但没有同时也没有任何过多的设想,第一是由于疫情,电影节的很多组织细节都不确定;二是,我觉得体验到了什么就是什么,好的坏的,该来的都会来。而且说到底,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事后无论怎么想,都会觉得是美好的(笑)。


悄悄透露下,这次耐观影团队前往戛纳的观影团不再是3人团,而是13人团(没错)。


敬请关注我们戛纳期间的动态!

生命不息,看片不止。我们下个月戛纳见!

🏖️🦦


FIN


撰稿:Xavier, Nina, 小航

排版:CamilleLee

审稿: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鹿特丹电影节夏季单元复盘: 我们看了什么,喜欢什么,以及接下来有什么

耐观影 耐观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