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青年网红作家的48小时炼狱

耐观影 耐观影 2024-01-12

《亚瑟·兰博》

导演: 劳伦·冈泰
编剧: 劳伦·冈泰 / 法妮·布尔迪诺 / 塞缪尔·杜
主演: 拉巴·纳伊·乌费拉 / 索菲安·哈米斯 / 安托万·赖纳茨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1-09-29(法国) / 2021-09(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
片长: 87分钟



“你真的意识到自己写了什么吗?” “我有超过20万的粉丝,但没人说过什么”,“挑衅是时尚的”,“你不能为言论站不脚的人辩护”……这些当今的社交媒体常见的言论,已经使社交网络平台成为新闻报道无法控制的燃料和一个有害观点碰撞的空间。每个匿名言论、自由文化的冲突和仇恨交织在一起,在这个纯粹无政府状态下肆意传播。


《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剧照


2008年凭借《墙壁之间》摘夺金棕榈奖的法国导演劳伦·冈泰(Laurent Cantet)通过新作《亚瑟·兰博》Arthur Rambo)潜入了这个超现代漩涡深处。本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小说家的堕落故事,以细致的手法从不同方面涉及了社交媒体上爆发的攻击性情绪的话题。影片在第46届多伦多电影节的平台竞赛中亮相,随后入选了第69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


导演冈泰携主演乌费拉亮相2021年圣塞电影节


本片主角是由拉巴·纳伊·乌费拉(Rabah Naït Oufella)饰演的小说家卡里姆·德(Karim D)。他的作品《登陆》(Débarquement)在书店上架多周,售出了三万册,还有一万五千多本即将重印。作为媒体宠儿,这位年轻人通过其网络电视节目在巴黎文坛上深受欢迎。


但一场飓风袭来,他前几年化名为亚瑟·兰博发布的数百条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同性恋、厌恶女性等以卑鄙的黑色幽默为特征的推文浮出水面,引起了无数的连锁反应,包括来自他的粉丝群和国家媒体的谴责,以及政治剥削的指控。身陷风暴的卡里姆·德必须向他的编辑、巴黎社交圈的朋友们、订阅他频道的郊区青年、自己的亲人和众多感觉被背叛的粉丝们解释为什么。而最重要的是,他也得向自己解释为什么,并针对这个核心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故事原型Mehdi Meklat


电影改编自法国电台记者Mehdi Meklat的真人真事,剧本由导演劳伦·冈泰起草,编剧范妮·布尔迪诺(Fanny Burdino)和萨缪尔·杜 (Samuel Doux)在考究的剧本里有条不紊地探讨了主角行为带来的各种后果。本片主角是伊卡洛斯(Icarus,古希腊神话中想要飞向太阳的人,最后在接近太阳时,翅膀融化,坠落而死*)式的角色:他享受着极高的荣誉与关注,他的野心也因而膨胀到想要打破社会的界限,最终折断了自己的羽翼。


导演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对主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同时保持谨慎,不偏袒任何一方,在影片中引入了微妙的变化,以紧凑的节奏(剧情设定在48小时内)来讲述一个年轻人在社会上向上发展的道路。


影片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贯穿法国社会的无数真实裂痕。影片冷静、克制,在明确谴责片中主角发布的言论和同情主角遭遇之间保持了精妙的平衡,同时巧妙地运用了画面内嵌消息和声音效果,生动地展现了当今网络上充斥的各种宣泄类言论,完美地体现了现代生活的混乱本质:犹如推土机般让人“自证清白”的声讨,以及令人迷惑的信息扩散。


影片由Les Films de Pierre、Memento Films Production和 France 2 Cinéma联合出品,由Playtime负责国际发行。


以下是Cineuropa对导演劳伦·冈泰的访谈。



本片改编自法国电台评论员Mehdi Meklat 的真人真事。2017年,该记者在以往匿名发布的仇恨推特言论被人挖出、曝光。这个故事在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因为我在Bondy Blog(创立于2015年的法国在线媒体网站,经常就法国境内的种族等敏感问题发声*)上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也经常在France Inter电台中听到他的声音。我觉得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趣的人。当他的过往推文被曝光时,我不敢相信说出这些话的是同一个人。这怎么可能呢?这件事情就像一个谜题,我觉得它有被拍成电影的潜力。



你为什么选择在48小时的篇幅内讲述这个故事?

我想让这部电影回溯这个新闻事件,因为此类的新闻故事总是折射出有关时代的很多问题,而且往往会把问题推向极端。但我不想把它拍成一部传记片,我不想受限于故事原型,所以我于它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保留了我的创作自由。


我把主角卡里姆·德从人气巅峰坠到谷底的过程缩短到了两天,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把我从某种累赘的传记片手法中解脱了出来。缩短故事时间,也可以体现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达之迅速:你既可以一夜成名,也可以在短短几小时之内被众人遗弃。48小时这个数字,体现的是这种现象的残酷。


你是如何把卡里姆·德塑造得既不令人过分同情,也不令人过分谴责的?

在与编剧范妮和萨缪尔讨论剧本时,我们确实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保持和角色保持多远的距离,才能以免对他有过多善意?因为我真的不想把他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坏人。首先,影片没有对他进行评判,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这个角色仍然是一个谜,一个让主人公自己也困惑的迷,因为他在面对他做过的事、写过的东西时,和我们一样迷惑。想要跟他保持距离并不容易。这部电影经常表现出对角色的某种共情,但这并不能抹除其发布的负面言论的恶劣性质。



这部电影还触及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是一个“固化”(immobile)的国家,而这种固化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同一个社会中的不同社会地位上的。

这个角色是个跨阶级者,他出生在郊区一个马格里布血统的家庭,并以闪电般的速度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接下来的话可能有点悲观,但我的电影向来就是悲观的:年轻人经常受到某种形式的“软禁”。片中角色还不熟悉另一个世界的运作方式,但他已经发现,自己被送回了原来的世界。但不管怎样,不管他是否来自郊区,他的推文都是不可接受的。


卡里姆·德遭受了这个事件一系列的连锁后果。

电影的结构有点像法庭剧。卡里姆·德被要求向他的编辑和整个出版团队解释,紧接着向他在巴黎的朋友接受,然后向他在郊区的朋友解释,最后是向他的母亲和家人解释。他必须回答他们的问题,但他做不到,因为他自己也想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给出了各种可能的解释,影片也逐一分析了这些解释,但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结论,因为我自己也想不明白。


我不想让这部电影成为一场审判,但随着故事展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是由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形成的。主角的巴黎朋友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感到被威胁,因为主角一下子就毁掉了他们的声誉;主角的郊区朋友则担心自己被认为和主角是一路人,所以拒绝了主角; 主角的母亲也不接受他,因为她觉得主角的说法方式不是她教的,等等。


- FIN -


原文:Fabien Lemercier

翻译:曲祥彤

校对&排版:小航

审稿:Xavier


文中*均表示编者注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个青年网红作家的48小时炼狱

耐观影 耐观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