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药|三七——止血化淤金不换

中药查询网 百草查询 2023-01-07

点击百草查询后,再点击右上角【···】

立刻设为星标/置顶 



药用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及根茎。

性味】性温,味甘、微苦。

归经】归肝经、胃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三七出现的历史并不久远,属于后起之秀,但当今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


明万历初期,三七这味药首次问世。记载该药的有张四维《医门秘旨》、叶权《贤博编》与李时珍《本草纲目》。这几种书都一致认为此药不见于前人本草记载,属于新出现的药物。


该药最早出在广西东兰、那地、南丹三州的少数民族地区,为草本植物。据说因为其形有三茎、七叶而得名“三七”。药用根,形状像土白术,又像白芷。干燥以后的形状像白及,又像老干地黄,有节。其味甘,有人参的气味。以上记载表明,这就是五加科与人参同属的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 Chen]。所谓“三茎”,指的是一株茎秆上三片复叶的叶柄,“七叶”是指每片复叶所具有的小叶7枚。最具有特异性鉴别意义的是气味如人参。此外药材形状也都与当今所用的三七相符。


三七是广西地区百姓所发现的良药。其最早被认识到的功效是止血。据说即便受刀枪重创后出血,将三七敷在创口,止血迅速,一两天内创痂就会自然脱落,因此又有人说,此物能粘合刀枪伤口,好像用漆粘物一样,故又名“山漆”。


三七良好的止血功效,自然首先被容易遭受创伤的军人看重。所以当时广西靖江王府中掌握了该药的用法。广西少数民族士兵被征调到中原去作战时,军人们每人都带上三七,少则数两,多则数斤,以防刀箭伤。部队回乡时,就把没有用完的三七卖给中原人。人们也愿意花重金购买。在西南边疆为将为官的人也特别珍惜此药。受伤之后,立即口嚼三七,吞咽三七汁液,药渣敷在患处,就不用担心了。


李时珍虽然没有亲自见过三七原植物,但也使用过该药。他认为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的血分之药,所以能治一切血病,功效与血竭、紫矿相同。他还听说有一种测试法:将三七末掺在猪血中,血化为水者就是真三七。张四维则认为此药味甘气辛,性微凉,可以散血凉血。由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流传甚广,三七从此成为众所周知的血证用药。


清初医学名家陈士铎亲自使用过三七,他认为三七味甘、辛,气微寒。本品最突出的功效是“最止诸血,外血可遏,内血可禁,崩漏可除”。如果和补血药一起使用,收效最快。他也亲尝了三七,说是“其味初上口时,绝似人参,少顷味则异于人参”,所以既能止血,又兼补益。黄元御《玉楸药解》总结三七之效,说他止血而兼行瘀。


清代以后,该药虽然谈不上广泛运用,但在《医宗金鉴》、《医学心悟》等书中的成药方中已用上了三七。著名的云南白药,据说其中也含三七。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又总结三七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血不伤新血,且能治痢疾,化腐生新。


三七在广西很早就开始种植。清末植物学家吴其浚在云南的时候,曾写信给广南守官询问三七的情况。这位守官不仅认真回答,还寄了几盆种植的三七给吴其浚。可惜吴氏收到的标本叶片已脱落不全,他就根据这标本画成了图画。


近现代以来,三七主要还是用在伤外科。近几十年来,随着活血化瘀法研究的深入,对三七的研究越来越多。该药活血化瘀的良好功效也日益受到医家的重视,其用途逐渐转向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血分疾病,从而开始了三七运用的新纪元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右下角点个"在看"吧~


文章精选

说药|麻黄——中药西用显峥嵘

说药|附子——集奇效与剧毒于一身

说药|阿胶——古之贡品,今之良药

说药|山药——药食两用补脾胃

说药|地黄——补肾凉血三千年

说药|陈皮——益脾胃的良药


百草查询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百草查询是中药查询官方公众号,方便用户在随时随地查找想要的中药资料,大力弘扬中华5000多年中药国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