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鸦片,今有“自然指数”? | 调查
►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
摘要:
1840年鸦片在西方是合法商品,中国有些个人喜好吸食,英国东印度公司等通过向中国推销鸦片而渔利,不仅对我国一些个人不好,当然更对群体有害;近年英国麦克米兰公司为中国量体裁衣推销“自然指数”,中国为之站台,是否也与当年鸦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心有疑虑,也有争议。
撰文 | 李晗冰(本刊专栏作者)
责编 | 李晓明
● ● ●
“中国科研机构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在全球100家科研产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机构中,有40家来自中国,其中24家2012年以来的增幅超过50%。美国作为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一大贡献国,在这一榜单上居第二位……”
这是7月28日出版的《自然》增刊发布的“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看完是不是让人豪气顿生?
令人心醉的,还有自然出版集团(2015年该集团与施普林格合并后称“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为方便阅读,本文均称“自然出版集团”)近年来频繁推出的类似报道——
“最新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显示,如按照加权分数式计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在2012年到2014年期间增长了37%,美国在同一时期则下降了4%……显然,中国正在赶上美国,并已成为一个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强国……”(见自然出版集团2015年12月推出的《自然》增刊“2015中国自然指数”)
“首次发布的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显示,中国是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在自然指数排列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在2012至2015年期间呈现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并且有些中国大学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自然出版集团2016年4月发布)
自然出版集团2012年在上海成立编辑部以来,在中国的活动明显增多。除了密集推出“自然指数”,该集团还与同济、南大、南工大、南农大、川大、中科院电子所等多个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合办科技期刊,以《自然》杂志编辑部名义评选十位中国科学之星,等等。
自然出版集团近年来如此青睐中国科学界,得到了国内许多机构的欢迎和响应,也让许多国人感觉良好。如何看待自然出版集团的上述活动?这类排行对中国的科研将产生何种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多位科学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访者真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首页截图
说到自然出版集团,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与Cell(《细胞》,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期刊)、Science(《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举办)并称的Nature(《自然》)杂志(国内科技圈把这三个杂志合称“CNS”),以及以“自然”打头的10多个系列子刊,如《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结构与生物分子学》,等等。
“2015年与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社合并后,自然出版集团可能是全球拥有学术期刊最多的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出版物有两千多种,包括众多在线电子期刊。”据中科院院士、某研究所研究员A介绍,就像“五个指头不一般齐”一样,这些期刊的学术水平良莠不齐,差别很大。“单就影响因子而论,从一点几到四十多的都有,最高的是《自然》,超过四十。其新创办的、发表文章数量巨大的《科学报告》只有五点几,其它还有影响因子只有一点几甚至零点几的学术期刊。”
“所以你得搞清楚,不要把《自然》及其子刊,即所谓《自然》自主品牌期刊,与其余的《自然》伙伴或合作期刊相提并论。”A认为,虽然这些期刊都是学术期刊,但其选稿标准和办刊宗旨有很大差别。“少数期刊会追求学术质量和品牌,不太考虑商业利益。《自然》应该是坚持学术第一,办得最精心、要求最严格的,不以赚钱为目的;其次应该是《自然》自主品牌的多数子刊,要求也是比较严的。至于剩下的,包括他自己办的和与其它机构合办的,就很难一概而论了。”
“同其他出版社一样,国际上科技类出版社的竞争也很激烈,包括学术竞争和商业竞争。”中科院某研究所副所长B介绍说,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相比,自然出版集团在这方面运作得更好,其竞争的手段之一,就是扩增期刊,以扩大覆盖面。“最近该集团推出了植物、微生物等带有‘自然’字样的新子刊,实现了从综合性的Nature本刊,到医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遗传学、结构生物学、地学等众多学科的覆盖。”
“自然出版集团近年又出了《自然—通讯》和《科学报告》。”B告诉记者,“不得不说,与《自然》和自然系列子刊相比,这两本综合性刊物的质量是渐次递减的。业内同行普遍反映,《科学报告》的口碑是不好的——把这本口碑较差的刊物起名叫《科学报告》,而不是《自然报告》,其中奥妙值得玩味。”
据报道,《自然》系列期刊将于2017年1月新增五个子刊: Nature Astronomy (《自然-天文学》)、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Human Behavior (《自然-人类行为》)和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自然综述-化学》)。
B说,该集团还与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开放获取型的科技期刊。“可以说,自然出版集团试图成为全球科技期刊的巨无霸,意欲占领科学界的角角落落。在稿件上,他们通过大量的系列刊物,试图‘肥水不流外人田’。”
他介绍说,每年有大量稿件投给Nature本刊和质量较高的Nature子刊,其中少数得到录用,没有录用的他们会推荐或建议作者转给档次低一点的本集团其他刊物;再不能录用的,又继续推荐给更低一级的刊物。最差的刊物可能就是《科学报告》, 虽然也收版面费,但是‘开放获取’,录用时并不太关注其科学意义。”
B指出,与科研本身一样,科技期刊同样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是对于科研人员还是科研事业,一家独大都不是好事,一家独霸则可怕。”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出版集团也是一个商业公司。”A告诉记者,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版面费、广告费、期刊订购、订阅费等。
“像《科学》《细胞》《自然》等全球的顶级期刊,靠收取版面费是难赚钱的。”A说,这些期刊的拒稿量很大,收到的每篇文章不管最后是否录用,编辑部都要花很多人力去评审,人员费用很高。“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核心期刊不赚钱,那就要‘以副养主’、靠非核心的期刊。特别是近年推出的许多在线期刊,其学术把关不是很严,容量又没有限制,加上没有印刷费、成本不高,所以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线期刊收取的版面费有多高?B举了一个例子:换算成人民币,《科学报告》2015年收取的版面费估算是1亿多元,其中中国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4277篇,支付的版面费超过4000万元。
“中国有这么多的高校、研究院所、图书馆,每年向国际科技期刊支付的订购、订阅费也不是小数字。”A说,在中国的高校、科研机构中,体量最大的当属中科院,它几乎订阅所有的科技期刊,价格虽然会比发达国家便宜,但费用也应该相当可观。“据我所知,美国的大学、图书馆每年付的期刊订购、订阅费是海量的,他们每年都会跟自然出版集团讨价还价。”
两位受访者指出,对于自然出版集团来说,与其它机构合办期刊,也是收入来源之一。“他们名头大,与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合办期刊,肯定不会是免费的午餐。”
“自然指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应防止滥用误用
2014年11月,自然出版集团推出了一个新的考核指数“自然指数”。据称,其数据库追踪了68种自然科学期刊的论文作者的单位信息,这68种期刊约占自然科学期刊总引用量的30%。
自2014年首次发布以来,自然出版集团密集推出与“自然指数”相关的报告,如“《自然》增刊2015中国自然指数”、 “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等等。在这些“排行榜”中、“新星榜”中,无论国内、国际中科院都是位居第一,中国都是形势大好。自然出版集团称:由于已积累了四年的数据,自然指数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评估科研表现,并为人们深入揭示高质量科研产出变化趋势的有力工具。
“自然指数”的权威性有多高?“自然指数排行榜”“自然指数新星榜”的意义有多大?
“‘自然指数’给出的数字是真实的,但自然出版集团在选择期刊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至于为什么要选择那些期刊,我们不得而知。”A说,他曾逐一浏览、统计过2015年《自然》发表的有中国科研单位署名的所有生物和医学相关论文,共有50多篇,“其中主要或核心工作真正在中国完成的应该不到15篇,其余的文章要么根本就不是在中国做的,要么就是中国学者或团队只是做了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此外,有些文章甚至完全是中国学者在国外留学时做的,文章发表时本人已回国;有些成果是中国学生到国外培养或交流时做的。但由于中国的评价体系过分看重论文单位署名,所以只要能署上自己单位的名字,大家大都会去这么做——即便那个研究工作和该单位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单就这一点看,这种统计和算法过于简单,在学术评价和科技实力评估上的价值非常有限。”
“这种基于论文统计得到的宏观数据,从来只反映科研产出的‘量’,很难反映‘质’。” A说,“虽然‘自然指数’涉及美国的数字非常难看,但我想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所根本不会把这个指数和排名当回事,中国则相对会更看重这些指数和排名——我想自然出版集团心里很清楚。”
B认为,“自然指数”有一定参考价值,因为用于统计的大多数刊物都是比较权威的。“对科研工作的考核、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自然指数’不是金标准,更不是唯一的。”他指出,自然出版集团所选择的68个期刊并不是均衡覆盖各类学科的,而是偏向本集团刊物的。“68份期刊中,仅仅带有Nature名称的就有17份。另外,该集团相对薄弱的植物学、微生物学、环境、能源、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期刊,似乎被排斥在外。”
“即便是发表在CNS三大顶级杂志上的论文,其创新性和原创性也是参差不齐的;并不是说论文发表的刊物越顶级,其对科学的贡献就越大。”A和B都提到一个例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有关乙肝病毒感染受体的研究,是名副其实的重大发现,但其论文并没有发表在“自然指数”相关的68份期刊上,而是发在了名气相对较小的e-Life上。
“即便‘自然指数’用于指示一个机构高水平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水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能被误用滥用,不应用于单位之间的排序,更不应成为追求提高指数值的非常规手段。比如,有的高校院所为了提高排名,可能要求科研人员把文章主要投向计算系数用的68种杂志。”中科院某研究所所长C认为。
受访者指出,尽管这些年中国的各种排行榜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中国人还是太容易被排名忽悠了,特别是某些好大喜功的政府官员、单位领导和不明就里的公众。
受访者指出,近年来几乎所有国际出版机构都非常关注中国,其中关注度最高、搞活动最多的当属自然出版集团。他们认为,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科研实力确实在提高、国际影响力在增大,同时也不排除争夺市场、谋求利益的商业考虑。
受访者认为,对于一家具有商业属性的出版集团来说,这也无可厚非。需要警醒的是,科学的事应该秉持科学的准则,不能为了商业利益偏离科学的轨道。
“如果一个出版集团在合理操作的范围内,以制定规则的姿态掌握话语权,营造与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年轻一代学者的亲和关系,对中国科研进步过分溢美,可能就需要国人保持清醒。”B说。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数字就是弄给中国人看的。”说到“自然指数”及相关排名,A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中国的科研水平这几年确实在提升,但还远未到‘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强国’的地步。再说了,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认知度不比中国差,你在进步,人家也在进步,而且进步的基础比中国强很多。”
他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巧言令色鲜以仁。“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花言巧语、爱看人眼色见风使舵的人,真正仁义的很少。孔老先生两千多年前的这句名言,现在还不过时。”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屠呦呦 | 张亭栋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