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棺未定论的理查三世(上)│左图右史

刘钝 知识分子 2022-06-03
佚名《理查三世像》(c.1520) 伦敦古物学会收藏

 

编者按:2012年6月,在莱斯特城市中心一个旧停车场的建筑工地,发现了中世纪方济各修道院的遗址,还挖出了一副带有11处伤口的男子骸骨。考古学家介入研究后发现,这极有可能是理查三世的遗骨。理查三世,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也是英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位君王。在莎士比亚笔下,他不仅有跛足、驼背的丑陋外形,性格还自私、狡猾…….据称他为了篡夺王位杀害了自己的两个侄子,但这已广为流传的说法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如何证明这副骸骨就是理查三世?为此,莱斯特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骨骼学、齿科学、泥土分析、历史学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遗传学手段的应用。通过现代技术,穿过历史的迷雾,试图还原出更加接近理查三世的真实形象。研究人员成功了吗?本文将通过科学史的视角,为读者打开理查三世的故事。

撰文 | 刘    钝(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         ●         ●



1


玫瑰战争与博斯沃思原野之战


玫瑰战争是15世纪下半叶发生在英格兰的一场内战,交战双方都是金雀花王朝的成员、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1312-1377)的两支后裔——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他们纠集各自的盟友展开血腥厮杀,断断续续打了30年(1455-1485)。两大家族分别以白色与红色玫瑰为族徽,后来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剧作《亨利六世》中杜撰了双方代表在议会花园里因摘取玫瑰引起纷争的情节,“玫瑰战争” 这个词就被叫响了。

 

Henry Payne根据莎士比亚剧本创作的彩画(c.1908),现藏伯明翰市博物馆与美术画廊。此画采用铅笔、水彩、水粉和油画多种画具和技法,画中持白玫瑰的红衣人为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右边两个选红玫瑰的人是兰开斯特家族的埃德蒙·博福特和威廉·德拉波罗。


左:约克家族的白玫瑰族徽 右:兰开斯特家族的红玫瑰族徽


1485年8月22日,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率领的约克大军与亨利·都铎(Harri Tudur,即后来的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麾下的兰开斯特势力在英格兰中部博斯沃思原野展开决战,结果理查三世阵亡,时年33岁。他的死标志着331年天祚的金雀花王朝和30年 “玫瑰战争” 的结束,从此英国进入都铎王朝时代。

 

博斯沃思决战前,理查三世的兵力占据优势,但是几位盟友的阵前倒戈和亲密战将的阵亡使约克家族大伤元气。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在战斗中勇猛异常,很有点西楚霸王项羽的味道。据描写他曾亲自冲锋陷阵,将对方的旗手和五员大将斩杀于马下,一度还差一点冲到亨利·都铎帐前,最后连坐骑都战死了。“马!马!我的王位换一匹马!” 这是莎士比亚剧中理查三世被杀死前的最后一句话。

 

Philip James《博斯沃思原野之战》(c.1857) 插图版画

 

战役结束后,胜利的一方将理查三世的赤裸尸体拖在马后游街示众,之后草草埋葬于附近方济会修道院的墓地里。半个世纪后,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与罗马天主教决裂并颁布《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这个修道院也被夷为平地,传说理查三世的遗骸当时被扔到附近的索尔河里了。至于那个方济各修道院,长期以来也无人准确地知道其位置所在。

 
Moses Griffiths《理查三世之死》(1781)插图版画

 

战争结束后,亨利·都铎登基,称为亨利七世。为了结束纷争巩固统治,在母亲玛格丽特的坚决要求下,亨利迎娶约克家族的继承人、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也是理查三世的侄女)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York,1466- 1503)为妻。同为金雀花王族的一对生死冤家通过这场婚姻重归于好,新王朝又将红、白玫瑰合并到都铎徽章之中。下面是一幅亨利七世夫妇的双联肖像,他们手中分别拿着一朵红玫瑰和白玫瑰,作者是一位业余画家埃塞克斯伯爵夫人萨拉(Sarah, Countess of Essex,1759-1838)

 

萨拉《亨利七世夫妇双联像》(c.1825) 图源:维基百科

 

都铎玫瑰 图源:维基百科

 

在战争爆发之前和30年玫瑰战争期间,好狠斗勇的英格兰贵族损失惨痛,有些家族的男丁甚至完全灭绝,有人将此视为封建贵族势力在英国被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建立的都铎王朝开始走出中世纪,先是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随后开始向早期近代社会过渡:与罗马教廷决裂,引进文艺复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个只有118年寿命的王朝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2


声名狼藉的理查三世


英国历史上有几个声名狼藉的国王,其中居首的大概就是那位战死沙场的理查三世了。他本是英王爱德华四世(Edward IV,1442-1483)的弟弟,因战功卓著和经营北方有功被封为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4月9日爱德华四世驾崩后,12岁的儿子爱德华与9岁的儿子理查(约克公爵)分别是第一与第二顺位的王位继承人。然而爱德华从来没有加冕,尽管时常被后人称为爱德华五世;约克王朝的大权则由他的叔叔、也就是后来的理查三世以护国公的名义掌握。1483年6月22日,某位主教作证称爱德华四世与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Elizabeth Woodville,1437-1492)的婚姻不合法,旋即议会认可了证词并通过王权法案,两位小王子也就自动失去了王位继承权。而在此之前,爱德华与理查已被囚禁在伦敦塔里了。1483年7月6日,格洛斯特公爵在西敏寺加冕为王,是为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的罪名很多,包括指控哥哥与嫂子的婚姻不合法,杀害前朝重臣,迫害哥哥的宠妃,宣称两个哥哥(包括爱德华四世)并非其父约克公爵嫡出,败坏生母的名节,不过最大的恶名是为了篡夺王位对两个侄儿痛下杀手。的确,两位小王子被关进伦敦塔后下落不明,许多人认为是被理查三世下令杀害了。但是从古至今都有人提出疑问;而在有据可依的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理查三世杀侄的说法是在他死后20年,由都铎王朝宫廷学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撰写的《理查三世传》所披露。

 

莫尔是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因著有《乌托邦》(1516)被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视为思想先驱,他力主宗教宽容但反对与教皇决裂,身为大法官却批评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另娶,最后被下狱直至掉了脑袋。他死后4个多世纪,被梵蒂冈封为 “殉道者”(1935)和 “圣人”(2000)。可以说,无论激进的社会改革家还是不同背景的保守派人士对他都心怀敬意。

 

小霍尔拜因《莫尔像》(1527),现藏纽约弗里克博物馆(Frick Collection)

 

莫尔虽然没有见过理查三世,在书中却不吝笔墨地描绘其外貌和性格,说他 “身材矮小,面如菜色,罗锅背,左肩明显高于右肩,脸色阴沉”、“生来就集邪恶、愤怒与嫉妒于一身”;甚至拿他的出生说事,说他的脚先露出母腹,生下来就有牙齿和乱发。莫尔虽然是位优秀的学者,但是这里也不无抹黑前朝统治者的可能性。借用后来英国史学名家巴特菲尔德创造的一个术语,莫尔的《理查三世传》是一部胜利者书写的辉格史(Whig history)。只是他的学问大,又顶着品德高洁的光环,许多后人都相信他的说法。

 

最著名的就是莎士比亚的五幕话剧《理查三世》了。此戏一开幕就通过理查三世的独白交代其外貌与性格,显然因袭莫尔的说法:

 

我,举止粗鲁,不修边幅,

难以俘获佳丽的芳心;

堪叹造化弄人,

在正常临产之前就让我投生世上,

非但没有匀称之体,

反而残缺不全,奇形怪状,

步履蹒跚,举止乖异,

纵然踱到狗的身边,

也会令其狺狺长吠......

 

从17世纪初年开始,这出戏在世界舞台上不知上演了多少回,众多伶人将扮演剧中的理查三世视为对自己演技的一大挑战。18世纪伦敦有个叫卡里克(David Garrick,1717-1779)的男演员,就以饰演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闻名。下图是当时英国著名画家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的作品,描绘卡里克扮演的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大战前夜的状况。理查三世在军帐中突然惊醒,看见一个个被他害死的冤魂,于是有了下面阴森恐怖的独白:

 

啊,怯懦的良心,你把朕折磨得好苦!

烛光幽蓝,现在还不是死寂的深夜,

恐惧的冷汗从朕颤抖的肌肤滴下。

......

朕已众叛亲离,深陷绝望;

如果朕一命呜呼,也无人怜悯。

不,既然朕自己都不怜悯自己,

怎能让别人怜悯朕呢? 

 

霍加斯《卡里克扮演的理查三世》(c.1745) 现藏利物浦 Walker美术馆

 

除了莫尔和莎士比亚这两位大写手,一些知名画家也为理查杀侄的定谳涂上浓厚色彩。18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画家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也有一幅传世杰作,就是下面这幅《伦敦塔中的爱德华五世与约克公爵》。画中的爱德华王子翻着一本书,似乎正在给弟弟讲故事,年幼的理查王子则偎依在兄长肩头,全然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突然,沉重的脚步声在门外响起,越走越近,爱德华惊恐地抬起头注视着门口......

 

德拉克罗瓦《伦敦塔中的爱德华五世与约克公爵》(1831)现藏卢浮宫

 

下图是19世纪英国画家约翰·米莱斯(John Millais,1829-1896)的《塔中王子》:一对无辜的小王子在暗牢中紧拉着手,警觉地关注周围的动静。看到他们稚嫩的脸庞和惊恐的眼神,谁能不痛恨下令杀害他们的元凶呢?

 

米莱斯《塔中王子》(1878) 现藏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3


废弃停车场下的骨骸


位于英格兰中部索尔河东岸的莱斯特城(Leicester)是英国最古老的市镇之一,据说这个名字来自传说中的李尔王(Leir of Britain)。到了中世纪晚期,莱斯特一带成了兰开斯特公爵的重要领地,这个家族的许多重要成员都葬在这里的圣母玛利亚领报堂。决定玫瑰战争胜负的博斯沃思原野大战就发生在城堡附近的索尔河西岸。


今天的莱斯特城是一座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工业城市,约有33万居民。2012年6月,人们在市中心一个旧停车场的建筑工地,意外地发现了中世纪方济各修道院的遗址。莱斯特大学的考古学家立即介入调查,不久在原属古教堂唱诗班的地下挖出一副男子骸骨,骨身上有11处伤口,其中头骨被削去一块,另一处致命刀伤砍穿了头颅,脊椎骨间还插有一个带倒刺的金属箭头,所有这些创伤都是断气前不久所致。

 

莱斯特市中心发现的中世纪修道院遗址位置图示。土黄色表示现代建筑,暗红色表示中世纪修道院,蓝色圆点表示埋骨地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方济各修道院遗址与莱斯特大教堂的南界直线距离不过百米。图源:维基百科 

 

考古发掘现场  图源:维基百科


带有伤痕的骸骨出土  图源:维基百科


同年9月12日,莱斯特大学研究团队对外宣布,发现的极有可能是理查三世的遗骨。进一步的分析认为死者是一名大约30岁的男子,体格高大,生前患有严重的脊椎侧弯,碳14分析初步确认死亡时间大约在1475年至1530年之间,而落在1450-1540年间的概率为95.4% 。考虑到现在的莱斯特城就在博斯沃思古战场附近,专家们基本将死者锁定为理查三世。



4


遗传学与统计学介入


进一步的研究为死者身份的确定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除了田野考古与碳同位素测年外,研究团队使用的方法还包括骨骼学、齿科学、泥土分析、历史学以及统计分析等,但是最重要就是遗传学手段的应用了。

 

为了与出土骸骨上取得的DNA信息进行比对,研究者首先需要找到与理查三世血缘相关并自愿提供信息的后代亲属。幸运的是这一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要归功于英国一位从事独立研究的历史学家艾什当-希尔(John Ashdown-Hill)由于欧洲王室间的频繁通婚,英国王室母系后裔的地理分布比普通百姓家要广泛得多,而且许多贵族人家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族谱。早在2003年,艾什当-希尔就与比利时同行合作开始了约克家族后人的遗传学调查。这是因为理查三世的二姐玛格丽特(Margaret of York,1446-1503)嫁给了勃艮第公爵,死后葬在安特卫普附近。随后的一年里,他把线索扩展到理查三世的大姐、埃克塞特公爵夫人安妮(Anne of York, 1439-1476),以及这一脉的所有母系遗传后裔,包括当时还在世的一位加拿大籍女士乔伊·易卜生(Joy Ibsen)。2004年9月,艾什当-希尔在BBC的节目中否定了理查三世遗骸被丢到索尔河里了的传言。

 

乔伊于2008年去世, 她有三个孩子,其中老大迈克尔·易卜生(Michael Ibsen)是个细木匠,现已移居伦敦。在家族谱系上迈克尔属于理查三世母亲内维尔(Cecily Neville,1415-1495)的17代母系遗传后裔,他志愿向研究团队提供基因样本,结果线粒体(mtDNA)序列检测的结果与出土骸骨上采集到的样本完美匹配。另一位属于内维尔19代母系遗传后裔的志愿者也出现了,温迪·杜迪阁(Wendy Duldig)甚至不知道自己与理查三世沾亲,她的线粒体测试也与出土骨骼高度吻合。

 

左:理查三世的母系后人迈克尔与温迪。迈克尔摆拍接受口腔拭检。图源:BBC; 右:迈克尔·易卜生为理查三世遗骸的确认提供了坚实的遗传学证据。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也开展了对父系后代Y染色体单倍型的调查。理查三世没有留下正统的后代,为了重建其家族的Y染色体序列,研究者将线索追溯到爱德华三世和冈特·约翰
(John of Gaunt,1340-1399),也就是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家族开始分裂的时候。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男性后裔的档案通常比女性后裔更容易被追踪到,研究者共获得5个可以识别、定位并愿意合作的人,他们都是第五代博福特公爵亨利·萨默赛特(Henry Somerset,5th Duke of Beaufort,1744- 1803)的后裔,足以提供一组上溯至20代的父系遗传信息。不过Y染色体的检测没有获得像线粒体检测那样令人振奋的结果,研究者在遗传链条中发现了一部分断裂,出土骸骨上采集的与志愿者提供的样本并不完全匹配,在下篇的最后一节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来。


志愿提供样本的几位后人与理查三世的遗传关系:左边(a)为y染色体测试,右边(b)为线粒体测试,蓝、红框中的人物为样本提供者,数字显示遗传代际关系。图源:King,et al.2014

 

研究团队又对调查数据进行贝叶斯分析,即在假定出土骸骨确定或怀疑是理查三世的概率前提下,估计mtDNA检测证明出土者就是理查三世的概率。为此他们综合了各种非遗传因素(碳同位素数据,死亡年龄、性别、脊柱弯曲以及生前创伤)和Y染色体检测数据,采取最保守的假设,得到出土者是理查三世为真的概率在0.9999(怀疑先验概率0.025)和0.99994(先验概率0.5)之间。

 

研究团队也对出土骸骨的样本作了D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


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指出理查三世的眼睛极有可能是蓝色的(概率96%),头发很可能是褐色的(概率77%),年幼时偏浅。这一通过DNA分析得来的结论与理查三世的一幅早期肖像一致。就是本文题图的那幅绘制于1520年左右的《理查三世像》,但专家们相信它是更早完成的一幅作品的仿制品。此外研究者还认为,除了脊背弯曲之外,死者没有莎士比亚描写的手臂萎缩与跛脚征兆,这也与目击者的描述一致。人们又参考出土头盖骨和传世肖像制作蜡像,希望复原理查三世的生前面貌。


2013年2月4日,莱斯特大学正式宣布理查三世的遗骨被发现。美国《考古》杂志将此事评为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14年12月2日研究团队在开放获取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详细的研究报告。


2013年2月4日莱斯特大学宣布发现理查三世骸骨的新闻发布会  图源:莱斯特大学官网

 

理查三世头盖骨与复原蜡像 图源:Getty

 

隐身500多年之后,理查三世的遗骨又被找到了,但是关于他的故事与争议还没有结束。欲知后事,请关注下一篇。

 参考文献

More, Thomas. 2003. The History of King Richard III. London: Center for Thomas More Studies. Student Edition.莎士比亚著. 孟凡君译. 2016. 理查三世.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莎士比亚著. 章益译. 1994. 莎士比亚全集(三). 亨利六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Kendall, Paul M. 1955. Richard the Thir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Ashdown-Hill, John. 2013. The Last Days of Richard III and the Fate of His DNA. Stroud: The History Press.King, T. E. et al. 2014.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mains of King Richard III.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5631): 5631.  梦隐. 2020. 理查三世的恶名及其骸骨之再现. 科学文化评论.17卷1期.



 延伸阅读 

认识你自己:从人体解剖开始|左图右史(《赛先生》2017-02-25)

伽利略、望远镜与日心说|左图右史(《赛先生》2017-03-18)到头方信鬼无皮|左图右史(《赛先生》2017-04-15)望远镜视野中的战争与和平|左图右史(《赛先生》2017-05-13)《大使们》及其幕后的三国演义|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7-08-04)葡萄牙帝国的海上花列传(I)|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7-09-12)三百多年前游欧的中国人:见过路易十四,也见过波义耳|左图右史 (《知识分子》2018-02-11)康桥镇的女人们(《知识分子》2018-03-08)葡萄牙帝国的海上花列传(II)|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8-11-25)多面哥伦布:水手、总督、“通缉犯”|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9-01-06)帕乔利:上帝、数学与金钱|左图右史 (《科学春秋》2019-01-27/《知识分子》,2019-02-02)“别样”科学牛人|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9-02-26)雷电与权杖:被情敌称颂的富兰克林|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9-04-26)哭还是笑?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左图右史 (《知识分子》2019-06-02)学界关心的“两种文化”之争,有着怎样的前世因缘?|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9-07-07)门捷列夫周期律,镓的发现,以及中国公使的感悟|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9-08-25)《雅典学园》中的数学密码|左图右史(《知识分子》,2019-10-20)牛顿的超级女粉丝:夏特莱侯爵夫人|左图右史  (《知识分子》,2020-03-08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知识分子网站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