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王小勤、鲁白跨界对话: 听音乐是为了取悦大脑?
座位从左至右依次为周海宏、王小勤、鲁白
文|徐可
● ● ●
为什么音乐那么难懂?为什么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令人们产生或忧伤,或亢奋,或沉静等不同的情绪?为什么旋律简单的《江南Style》可以红遍全球?
3月19日,《知识分子》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科学+X”跨界公开课,主题为“音乐与大脑”,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王小勤分别在主讲报告中给予专业解读,并与《知识分子》主编、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跨界对话,与现场350余位观众共析音乐之美、科学思维之美。
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听不懂音乐其实是一种误区”,周海宏表示,作为研究音乐美学与心理学问题的专家,他说,从最本质来讲,音乐艺术其实就是一些声音组合。这个声音组合对于人的耳朵,就是一个听觉刺激,但是在音乐当中产生的并不仅仅是听觉反应。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解说音乐,感受纯音乐的美就是音乐自身价值所在。
从德彪西的《月光奏鸣曲》里听出月亮的亮度,从《红色娘子军》的音乐里瞬间可辨英雄与坏蛋,周海宏总结了音乐中普遍存在的 “联觉”的现象。他表示,联觉反应可以快速找到音乐语言的对应物,作曲家正是以联觉的心理反映机制为依据,充分把握了音乐音响和表现对象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成功地让我们感受到其表现意图。
周海宏表示,联觉反应也表明,人类审美的共性以及有可能存在审美共性规律的研究线索。研究音乐规律,揭示联觉的对应关系,找到音乐音响和表现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找到音乐表现人类情感和产生各种情绪感受的秘密。
王小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生物工程系、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王小勤则从神经科学角度解释,人类的大脑究竟是如何感知音乐的?
王小勤说,声音从耳蜗进入听觉系统,第一步需要把声音转换成神经电信号。这是由耳蜗内的内毛细胞来完成的。耳蜗的功能,就好比大自然的“钢琴键盘”,帮助人们识别声音的高低。这些神经电信号经过下丘最终输入大脑的听觉皮层。
人类是唯一能够感知音阶变化的生物吗?王小勤的最新的研究表明狨猴具有和人类高度相似的音高(pitch)感知。而生活在南美洲的狨猴在3000万年前,就和人类的祖先分开了,而它也能听音调,说明人听音调的能力可能早就存在了。(详见《科学有望揭示:人为什么喜欢听音乐》)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听音乐?王小勤的回答是,由于要取悦大脑。如果人要彻底弄明白音乐和大脑关系,还要通过音乐家和神经科学家合作,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神经机制。
在公开课之后的互动环节,周海宏、王小勤还各自从艺术和科学的角度,回答了《知识分子》主编鲁白以及现场观众提出的若干问题。《知识分子》将于近期刊登此次公开课的实录,敬请期待。
周海宏、王小勤、鲁白跨界对谈并回答观众提问
(责任编辑 李晓明)
关注请加微信号:the-intellectual或长按下方二维码。投稿、授权事宜请联系:zizaife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