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深圳“睦邻文学奖”是如何走向全国的,听听文化学者怎么说(下篇)

2016-11-21 内容服务优选平台 自媒社


11月18日,2016“睦邻文学奖”在深圳飞地书局颁出,各项奖项“名花有主”。颁奖礼以“文学,城市的匠心”为主题,集聚了全城的文学热爱者,充分展现了一个贴近城市生活的文学奖的气度与风貌。“睦邻文学奖”已走过4年,其所提倡的很多价值理念已越来越被公众认可与接受。比如“全民写作”,比如“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然而,睦邻文学奖与深圳城市文化有何内在关系?全民写作概念对深圳文学的发展是否真的有促进作用?“文学社区化”是否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学生态?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去探讨、分析与厘清。本文采访了9位文学与文化界的专家,包括著名作家邓一光、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相南翔、新锐文学批评家廖令鹏、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爱成、诗人憩园、文化学者胡野秋、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文化学者毛少莹、文化学者吕绍刚。听听他们是如何来看“睦邻文学奖”的。



(上排从左到右:邓一光、相南翔、廖令鹏;中排从左到右:于爱成、憩园、胡野秋;下排从左到右:黄士芳、毛少莹、吕绍刚)


睦邻文学奖构筑深圳文学共同体


问:你觉得睦邻文学奖与深圳城市文化有何内在关系?


邓一光:全民阅读和全民写作是创建大众文化的一对翅膀,对深圳这座新型的移民城市尤为重要。


相南翔:睦邻文学奖开评以来,坚持数年,成效逐年递显,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与不同学业背景的众多写作者,这对深圳城市文化无论横向推进,还是向纵深发展,无疑都具有推动作用。


廖令鹏:从历届睦邻文学奖的获奖者来看,绝大多数是那些未被官方关注的默默无闻的写作者,他们就像是深圳文学的“创客”,睦邻文学奖就像是深圳文学的孵化器。社区文学大赛在深圳的成功,本身就说明其与深圳城市文化有着共生共荣的内在联系,它是城市文化生态圈中融合性非常好、活跃度非常高、凝聚力非常强的动力单元。


于爱成:深圳作为一个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作为一个拥有国内最多写作者的新兴大都会,文学奖项实在太少,跟文学创作的活跃严重不相符,现有的专业奖项也仅又一个深圳青年文学奖和原创网络文学奖,因此,睦邻文学奖的出现适逢其时,非常重要,起到了凝聚人才、奖励成果、倡导风气、形成一种共同体的作用。


憩园:睦邻文学奖立足深圳,由此引领,一大批写作者或文学爱好者广范参与其中,这些写手们没有年龄和职业的限制,我手写我心、写我之切实生活基本体验。毫无疑问,这种温度感兼疼痛感并存的写作思维,直接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扎根深圳本土现实的作品。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参与、有这么多接地气的作品出现,正是由深圳这座城市特殊的经济和文化双重肌理影响的结果。换句话说,尤其是近年,深圳愈来愈大强度的文化政策扶持,这直接有力地保证了睦邻文学得以存在的现实,并在这块沃土成长得很好,热闹繁荣。


胡野秋:睦邻文学奖的设立为普罗大众的写作提供了释放的空间。深圳读书月办了这么多年,阅读的人很多,看书多了自然需要出口,所以写作的人也多起来,但你会发现其实全民写作陷入了一个困境,因为写得好的人少。以往文学创作是把普遍人排除在外的,睦邻文学奖所起的作用,就是将众多的民间的写作者打捞出来,让阅读与写作在深圳取得一种呼应,一种对等的关系。


黄士芳:睦邻文学奖本身就是一项文化活动,是深圳城市文化发展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它有民间文化的特色,很好的利用了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广泛的人参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是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平台。


毛少莹:睦邻文学奖是深圳文化绿洲里的一棵新苗,一朵小花,期待她长成大树,结出硕果。


吕绍刚: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社群文化天然具备相互融通的张力。作为一个先锋城市,高度的物质化现代化背后需要精神的慰藉。睦邻文学奖正是击中了深圳城市文化的特质与软肋。



“全民写作”创造城市文学的主流形态


问:全民写作概念对深圳文学的发展是否真的有促进作用?


邓一光:大众文学不是精英文学的补充,实际上,它是城市文学的主流形态之一,对深圳这种根文化严重遮蔽、缺乏广泛有效的人际关联的城市,大众写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南翔:文学是文化的重要一翼,文学的教育、认识和审美功能历来被强调,当然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全民写作也就是尽可能让更多市民参与写作的意思,有了量的不断递增,质的收获就会不断显现出来,因而对深圳文学的促进也就毋庸置疑。


廖令鹏:全民写作概念对深圳文学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全民写作是深圳文学力量的发动机。从第一届到第四届睦邻文学大赛的参赛者及拥趸者的大致构成来看,参与者流失率并未出现大幅提高,陆续仍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并未出现人去楼空、赛前热闹赛后凄凉的景象。其次,全民写作是深圳文学的蓄水池。从文学创作水平来看,一些一路走过来的作者,文学水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之一就是邻家为深圳、广东及全国的刊物或赛事输送了日益增多的作家和作品。另外,社区的书写也沉淀了越来越丰富的作品,我们看到与岗厦、布吉、东门、八卦岭、沙井等有关的优秀非虚构作品层出不穷,社区人文价值与城市精神,借助文学得到丕显,不管褒赏还是批判,抑或是抒情,都是文学与城市的最为动人的交响。


于爱成:睦邻文学奖践行文学评奖的充分民主,自由讨论,兼收并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态度、有立场,非常难得!值得敬佩!


憩园:全民写作,在概念上是成立的,当然,作为一个写作经年的严肃的写作者,我们内心是极其清醒的,“我们好像永远是生活在我们知识的一个视野里,而我们又迫切要求越过每一个包围着我们妨碍我们展望的视野边线到外面去。”全民写作,可比作卡尔·雅斯贝斯的这句话中的“视野边线”,借此,在心灵层面,它可能会使得很多沦陷在繁冗的苦逼的生存里面的人有了一种精神上的巨大慰藉。从这个角度看,它的确能够催生出不少写作的新生力量,只是这些新生力量的成熟仍需一些时日的磨练和积淀,然值得去期待。这就够了,已很好了。不应再要求太多。


胡野秋:“全民写作”口号的提出与实践,在我看来确实可以推动全民创作的热情,因为倡导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生活,普通人的创作脱离不了自己,这样对深圳的表达会很贴近生活,也会多出很多的角度。


黄士芳:通过一个公开的平台,让大众可以自由的参与,自主的创造,从而完成自我的实现,睦邻文学奖号召“全民写作”,这其实突破了以往文学高大上的东西,降低了门槛,让草根阶层也能表达自己的声音。从文学氛围的营造上来讲,人人都可通过这个平台,说出想说的话,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这是件很好的事。


毛少莹:多少有点吧,尤其在这个网络时代。


吕绍刚:我认为是有的。在全民阅读效果显著的基础上,全民写作补上了动手这一课。这将调动城市更多叙事与情感的表达。丰富的人群、文化、情感与书写基数,将有助于催生具有深圳特质的文学形态。


“文学社区化”就是接地气


问:“文学社区化”是否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学生态?


邓一光:大众文学的类型化,使它一出现就具有社区化形态,只是睦邻文学的社区化形态还不够明显,范围还不够广,比如,深圳在类型文学创作上成就彰显,但科幻文学、社区戏剧社、社区诗文社、企业文学,以及街头涂鸦、街头演艺、rap等方面还有待发现和发展。


相南翔:“文学社区化”体现的要义有两点,一是普及,二是提升,文学的良性发展,是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的渗透,换言之,文学既在庙堂,也在江湖,既在课室,也在里巷,既在纯雅,也在俚俗……“文学社区化”能否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学生态,尚有待时日,但是这个路径的探勘与开辟,其彰显的现实意义也不言而喻。


廖令鹏:“文学社区化”,更多指向的不仅仅是物理的社区,而是“意义的社区化”、“精神的社区化”,是把“社区自治”的理念融汇聚贯通到文学活动当中。文学下沉到所有社区,下沉到所有写作者,让所有写作者都能享受到文学的涵养,把文学从封闭的圈子利益中解放出来,形成开放的文学、普惠的文学、可持续的文学,是今后中国文学的方向。深圳文学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可谓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希望未来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学生态,进而促进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憩园:文学的触角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将文学写作范围予以特定的规范化,之于大的文学环境来看,可能它的存在合理性还需探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没有限制可能其本身即是一种无边际的禁锢。反言之,“文学社区化”这个想法的提出也不失为一种较为便捷和机智的写作突破口,至少参与这个奖项的朋友们认为“有的放矢”,而不至于茫茫然,无从下手。当然,高质量的作品是检验真知的最好标杆。谈“文学社区化”是否将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学生态”,现在也许为时尚早,让我感兴趣的是,就目前而言,投入到“文学社区化”写作的人数量在激增,作品在激增,可预言的是,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喷薄而出。


胡野秋:能否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学生态还需要时间来观察,文学是没有边界的,全民写作的概念很好,我倒是觉得文学应该走出社区。


黄士芳:“文学社区化”就是接地气,它把视域重点放在民间,让老百姓讲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有利于社区建立互动、共进的文化空间,对社会的和谐有益,同时也可让各种各样的苦难转化成正能量,这是它最大的作用。


毛少莹:“文学社区化”的说法我觉得不顺,或可说“文学社群”?如是后者,古已有之,一直存在,只是现在发表方便,大家联络互动更加密切吧。


吕绍刚:我理解的“文学社区化”,更多是增进社区的人文与情感的交流。要想成为一种文学生态,需要相对成熟的文学空间,以及不同层级、侧面的文学实践作支撑。譬如,得有参天大树,还得有红花、绿叶与小草。生态不是一天形成的。但方向是可行的。


睦邻文学奖“横看成岭侧成峰”


问: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或评价睦邻文学奖?


邓一光:深圳全民写作运动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相南翔:睦邻文学奖,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文学奖。


廖令鹏:睦邻文学奖是“文学社区自治”的探路者和践行者,是社区自治的一面镜子,是公民社会的一把尺子。


于爱成:该奖已经连续举办4届,成为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也成为深圳写作者心目中的一个文学嘉年华。


憩园:一个大众真正可参与的、全民共享写作带来愉悦感的、具有较大范围影响力的奖项。


胡野秋:睦邻文学奖为深圳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精神的空间。


黄士芳:公开平台、自由参与、自主创作、本土特色、公益服务,这是一个接地气、聚人气、积文气、长才气的活动。


毛少莹:该奖聚焦深圳书写,并不限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书写深圳大有可为,其文化意义或大于文学意义,值得关注。


吕绍刚:文学让彼此更加友善与温暖。


——  自媒社精选  ——


(扫描上方二维码,领取5000元大礼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