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沙|吴晨光:决定媒体生死的两个因素
11月4日至11月5日,第三届大梅沙论坛在深圳大梅沙喜来登酒店成功举办。
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与南友圈共同主办的媒体领袖对话,作为论坛特设的专题活动在4日晚精彩亮相,并获得业内一致关注。自媒菌(自媒社微信公众号:zimeishe)从本周开始陆续推出杨锦麟、展江、蔡伟、陈朝华、吴晨光、魏武挥、郭全中、黄山、傅剑锋、王星、吕晴春等多位嘉宾在现场的演讲和分享整理。
回顾:
大梅沙|展江:世界8个主要国家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发展的观察
吴晨光,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搜狐网前总编辑。曾在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博客天下杂志任记者、编辑、副主编等职,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创始人。
今天带来的是吴晨光在媒体领袖对话上的分享,内容以第一人称整理:
刚才杨锦麟老师说了3.0时代的媒体,我们在座的都是媒体人,我们看一下,究竟什么是媒体,我站在中间,我就是一个媒体,因为我在这里发声。我们左边是什么?左边是信息,或者是内容,因为你在媒体上要获取内容。我们的右边是什么?就是在座的诸位,就是我们的用户。所以我觉得无论怎么变,无论我们的竞争对手怎么说,最后决定的因素肯定是一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和用户的收益之比,如果从媒体人的角度来讲,媒体未来会取决于两个因素的生死,左边就是内容的获取能力,我的内容从哪里来,另一边就是一个内容或者信息的分发能力,就是我的内容怎么能够高效、准确地传到用户那边去。
在今天这个海量的信息时代,有大量的垃圾信息,所以我们在今天除了内容的海量之外,还要是优质的内容。这个海量的内容不是说我有多少条信息,而是它能覆盖你喜欢的每一个领域,像我们今天南友圈的报道、大梅沙论坛的报道,所有关于张思平老师的报道,在我们的媒体里面都能获得,这就是覆盖的领域要更宽泛一点。另外一个就是优质的内容,我们不能有标题党,不能有谣言。在唐朝的时候是以肥为美,但是宋朝的时候以瘦为美,到任何时候这个标题党和谣言就像东施一样,它不可能是美的。
媒体就是连接平台
我们在分发这一块也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是快速,信息要快速的传递,第二个是精准,他要把信息传递给想看到他的人。我们说媒体是什么?它是一个平台,它连接着信息和用户,信息的多、优、快、准是用户对信息的终极需求。
现在从信息的来源这一块来看,从内容生产能力来看,我们要看这个三角形,其实自媒体已经占据了信息的绝大部分江山。
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媒体的衰落,包括像苟骅老师这么优秀的传统媒体人流失到了新媒体里面,这就是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第二个就是大量的垂直领域的专家,比如说张思平老师、杨锦麟老师,他们到了这里面来,他们以他们的专业能力开通了很多自媒体,比如说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六神磊磊读金庸等等,他们产生了大量的优质的内容,他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入进来,所以我们称它为自媒体,他可以以更自我、更独到的角度去解构一个世界。第三,内容更鲜活,大量的网言网语不再受官办媒体的约束。我的前老板张朝阳讲,更鲜活的内容压缩了内容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包括刚才到的灵活的表达方式。所以现在我们在媒体内容获取方面,只要你能获得大量的优质的自媒体,这应该是我们决胜的很重要的环节。我们现在看到大量的平台,除了微信、微博,不管是头条还是一点资讯,或者是网易、搜狐、凤凰,都开通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足见自媒体的重要性。
这是我从一点拿到的数据,在2015年5月我刚刚入驻一点的时候,我们的自媒体号只有6000个,到2016年8月,一点资讯上的自媒体号已经超过了8万个,现在以每月2万个的速度递增。在你的屏幕上展示的自媒体稿超过了72%,在点击方面,自媒体的点击超过了76%,特别是我们把一些内容分享到朋友圈之类的社交媒体,它占到了80%以上。而收藏一篇比较好的文章,占到了75%,阅读时长占到了78%。所以在这里面,勿庸置疑,不管是在一点这个平台上,还是在其它的平台上,自媒体所占到的比例绝对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所以回想到我刚才说的内容获取能力这一块,内容获取能力就是一个自媒体的获取能力。
回到我们前面那个图,自媒体像雨后春笋一样长起来,但是在大的事件里面,机构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依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奥运会谁得了金牌,一定是新华社先报道出来。所以现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是多种经济形势并存,这是目前内容获取的一个趋势,跟我原来在搜狐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如何高效分发内容
我们把内容都放在一个水池子里面,怎么分化到用户那里,什么样的分发是高效的分发?在传统媒体是在座的各位来做,编辑、总编辑有话语权,决定谁上头条。但是今天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转型,在新媒体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在社交媒体你交给你的朋友做主,你看你的朋友圈,你刷你的微博,我看到身边朋友的微博,看到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所以我的信息是由他们做,他们成了我的编辑部的总编辑,在座的各位都有编辑和总编辑的权力。第二个是像一点这种,它把编辑的权力交给了算法,今天要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算法。现在我们的媒体越来越小,当年的党报是对开的报纸,后来变成了南方都市报,成了四开的小报,后来变成PC机,最后到了手机,所以介质越来越小,但是信息越来越多。我们中国可能有1万家报纸,但是去年我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习总在上面讲话说,中国的网站有400多万家,在微信上有1200万个公众帐号,有200万个活跃帐号,几十万个认证的帐号,所以信息越来越多。算法的介入就是我们说到的人机匹配、机器学习、智能算法的介入,提高了分发效率,完成了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转型。在24年前小平同志南巡,正式确立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其实算法的逻辑也是这样的,之前我是总编辑我来做主,现在算法是先有了一个用户画像,总编辑往这里一放,你爱看不看,不看滚蛋。但是现在有了这个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画像匹配相关的信息,这就是一点资讯完成了媒体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怎么判断一个用户长什么样,通过算法给他匹配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讲一天,大致来讲,在这个三角形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维度,第一个是它的生活环境,就是你在哪个地方。今天我们如果在北京的同志,可能会给他推送一个关于物买的信息,他在深圳,可能会给他推送一个明天有台风来的信息,正因为有了这种精准定位,所以我们的水电煤气、衣食住行所有的都可以推送给你,你下载一点资讯,你在北京它给你推送北京的信息,你来到深圳,它给你推送深圳的信息。在这里面第二个维度是早上给你推送什么样的信息,睡觉前给你推送什么样的新闻。在午饭的时候,总是不能给你推送一个便秘怎么解决的新闻,这样会让你非常不开心,时间的环境也属于生活环境之一。
当然一个聪明的APP可以知道,当你常使用的话,它可能会判断你的场景,比如说你今天在这里开会,明天你出去游玩,根据这个东西可以去判断你的场景。再上面是手机环境,你使用的手机型号,预装了哪些APP。使用红米手机的用户喜欢的东西和使用IOS手机用户喜欢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如果你以个人的身份注册的话,你的姓名、性别、身份、年龄、平时的喜好都出来,你的初步画像就画出来了,然后再根据你的APP的阅读行为,比如说我们的浏览、点击、评论、收藏,包括在一点资讯里面的分享、订阅、搜索,这些主动的行为,去测算你对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更感兴趣。这样一个用户的画像就跃然纸上。
当然这边用户画好了,我们在另一边给文章一个详细的标签,算法就是让用户画像和这些详细的文章的标签匹配,喜欢狮子的给他推狮子,喜欢老虎的就给他推老虎,这是算法的一个核心。
做内容有广泛的上升空间
我们的董事长讲到过警惕算法的三个陷阱,所以在这里也重点强调一下。算法是什么呢?先给我们头排的同学来推,推完之后觉得点击率很高,可能会推给后5排的同学,点击率还是很高,就推给了全甚至整个论坛的同学,这样会导致一个什么情况?标题党泛滥,因为标题党是最容易吸引大家点击的。我们不能紧紧依靠点击率给大家做推荐,我们也有综合测算的指标。另外一种方式,你用一个APP,你点什么,它给你推什么,会让自己越来越陷入一个信息的孤岛里面,其它的都不关心了,这是有问题的。一般来说迎合大多数人的文章,获得的点击肯定是多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你读这种口水文,低俗的文章。而在我们这里是经过编辑的文章,你可以看到更好的文章。算法不是万能的,编辑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的是把算法和编辑加在一起来工作,把机器和人脑放到一起来工作,我们做了一个水乳交融的方式,在重大突发事件里面,人工依然是强烈干预,但是把长尾和垂直的东西交给算法,在很多热门文章是交给算法来分发,但是一些代表了我们立场和价值观的文章,我们要交给编辑来分发,这样警惕算法带给我们的三个陷阱,在现在编辑还是要掌握一定的编辑的权力。
刚才讲到了用户和媒体信息的关系,之前我写过这个,一开始我们经常讲谁为王,说内容为王,其实不是,内容只是其中的一横。内容要放在哪里呢?就像那个矿泉水一样,它放在瓶子里,这一横是我们一点资讯的产品,最后瓶子里面装了水,不能放到路上,它必须要放到我们的超市里面,超市就是渠道,而中间这一竖就是算法,它会把准确信息发送给你,但是三横一竖加上一点才是一个字,就是用户。我们谁离用户最近?一定是做内容的人,所以我想跟大家说,无论机器学习、算法多么先进,做内容的人依然在未来会有广大的上升的空间,谢谢各位。
—— 自媒社精选 ——
(扫描上方二维码,领取5000元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