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了,还有人说看不懂《太阳照常升起》
编辑:判官
距离大家让🍑写《太阳照常升起》已经一年有余了。
一年多时间真想要个孩子都能有半岁了,如果再不写,孩子都能下地跑了。
所以🍑决定,干脆就在这个柳絮乱飞的春天,和大家一起来好好品品这部贼拉浪漫的影片。
《太阳照常升起》上映已有14年,14年的时间里能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比如:
有人挨个罗列出了影片中所有出现意象的指代。
豆瓣@敦彦
有人对太阳学的钻研细致到要分析每一帧的剧情。
甚至有人坚定不移地拉着各位历史人物对号入座。
尽管有这么多起夜级理解摆着,大家说得最多的还是三个字“看不懂”。
可看不懂就看不懂,怎么还是有人频繁在提,还是有人看不懂还看,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因为浪漫啊。
这部影片虽然难懂,但并不晦涩难看。注意,此处的“看”是指顺着电影时间顺序捋一遍影片的动作。
玩过cube escape的朋友可能就突然悟了,原来姜文采取的是非时间顺序结构,一种循环中嵌套倒叙多线并进的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打碎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章节,再把章节之间的次序打乱,让人物的出场顺序进行交换。
面对这种叙事手法,头一次看的时候可能会一头雾水,心想这导演还真不把观众当外人哈,咋都还没给咱介绍介绍影片中出现的这都谁跟谁呢,就直接唠起嗑来了。
但只要坚持把所有的段落都看完,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故事线自然而然就可以顺着串起来了。
根据电影本身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照常升起》是按照疯、恋 、枪、梦这四个部分来讲的。
疯:1976年,李东方的妈妈梦到了一双黄穗鱼头鞋,她起个大早将梦中情鞋买来,却不慎丢失,于是她疯了。在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上树挖坑掏石头,胡跑念诗作儿子后,她终于在某天又不疯了,可根据“回光返照必定有鬼定律”我们可以预判到,疯妈她在终于不疯的这天死了。
恋:1976年,某夜,在大学操场上放电影的时候,有五个女人声称被人“摸了屁股”,梁老师在追流氓的途中因为跑得太快阴差阳错成了流氓本人。在经历了林医生色诱、唐老师好心帮助等一系列操作后,梁老师却在某天上吊自杀了。
枪:1976年,唐老师和妻子被下放到李东方所在的小山村里。唐老师天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山打猎,鲜少顾及家中的妻子。于是备受冷落的唐妻和李东方滚了床单,打猎归来目睹一切的唐老师气不过,于是后来一枪崩了李东方。
梦:1958年,唐老师的妻子和身怀六甲的尚且未疯的疯妈骑着骆驼走在大漠里,她们在一个岔路口前选择了相反的方向,于是一位在世界的尽头和梁老师相遇,一位在火车的厕所里生下了掉下铁轨的李东方。
然后,根据时间顺序和人物年龄,我们稍微整理一下,重新给四个部分排个序,于是得到:梦、疯恋、枪这个顺序。
所以按照我们看到的来讲,整部影片其实是由两条黏住了首尾,中间交叉缠绕的故事串起来的。电影先讲了结局,然后才给观众展示起因。
人物之间看似毫无关系,比如陈冲和房祖名的戏其实是分开拍的,两人甚至全程都没见过面。
但其实每个人之间又息息相关,姜文说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故事,没有四个,是他们说有四个,你看也就只有一个,而且,就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
所以看着里面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也许讲来讲去无非只是在说阿廖沙和喀秋莎。
“故弄玄虚”是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比如《东方早报》评姜文是太受“奇才”甚至“大师”的高帽所累,把本来简单的人物故事拍得怪诞暧昧,莫名其妙,并且很扮“风格”,越看越少真情实感 。
叶弥的原著《天鹅绒》其实只是很短的一篇,但姜文与过士行、述平一起,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剧本再创作。甚至与其他改编影片会选择尽可能地还原原著不同的是,他们直接删掉了原著当中的经典台词和高光片段,选择自己重新构造一套新世界。
叶弥《天鹅绒》
所以相对于原著那种千言万语未道尽,电影的剧情明显流畅了许多,电影中增补的人物和剧情更是弥补了原著的逻辑难懂问题,说是二次升华也不为过。
说到这儿,你会发现这部影片的故事其实并不难理解,完全是可以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来演绎的。但具体想放在哪个年代去看,认为它演绎了什么时代背景,大家见仁见智。
我们就暂时跳出时间维度,不谈其他只谈风月,就只来聊聊这部影片它怎么就能这么浪漫。
但凡看过这部电影,第一感受绝对是:我看不懂,但我 大 受 震 撼。
首先,让人念念不忘的当然是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简直绝妙。
就算是隔了十万八千里的外行,完全分不清运用的到底都是什么门道,也不会觉得干涩枯燥,哪怕不能够理解剧情,也能在不知不觉间看完一遍,甚至是看了还想看。
整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应该是影片结尾:
疯妈从浓烟滚滚的火车上跳下,从紫粉色的朝霞中横穿跑过,继而奔跑在铺满鲜花的铁轨上,然后她抱着孩子站在水塔上对着朝阳呼喊“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可能你全程都不知道周韵 #这是在干什么#,但看着看着就觉得好像就应该这样,而且,是如果只看到这个片段也会被吸引到想去搜全片来看的程度。
还有就是极具姜文特色的转场,衔接得是如此行云流水。
明明四个故事之间的筋骨已经被故意打断,但转场又让他们之间暧昧得皮肉相连,让观众隐隐约约意识到剧情是互相有关的,但不到最后一刻,却总也不敢妄下结论。
其次,当然是久石让的配乐加成,虽然牛不牛得过莫扎特当然是由姜文来说,但作为观众肯定觉得就算现在给我莫扎特也不换。
比如,但凡疯妈走丢就会响起的《前奏曲·疯狂之开始》,俏皮中又带一丝诙谐,明明精神错乱的母亲走失应该是一件令人心忧的事,但咚咚的鼓点随着一声“你妈又上树了”,简直和姜文的冷幽默配合得淋漓尽致。
还有那首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同名曲《太阳照常升起》。
听到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啊,对啊,这TM不就是姜文!
左起:马珂、久石让、姜文
全片台词方面运用了多种语言,包括普通话、温州话 、俄语和维吾尔语。
疯妈在房顶上念《黄鹤楼》的时候用的就是温州话,温州话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有八个声调,比起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念起来更参差错落,韵律感十足。
还有就是姜文独到的色彩美学,但和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明显区别的是,不再是那种朦胧的黄昏感,而是有一种季节分明的色差对比在里面。
比如外面明明是郁郁葱葱的,可屋内燃烧的灰烬却像雪花一样落下来,落在疯妈火光中花白的头发上。
唐老师扛着枪仿佛是从墨绿渐变的热带雨林湿气中走出来,却看到在明亮干燥仿若炉火中翻滚的妻子和李东方。
头顶上是几乎被齐分的蓝天白云,清洗干净的脚踩的是大片大片的红土。
但要是说这部影片只是靠俊男靓女加上bgm以及转场特效那倒也不是,不然大型MV混剪秀《小时代》不也可以齐肩了吗?
也有人认为周韵的演技平平,房祖名的普通话出戏,黄秋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演技,也就陈冲那几段卖弄sao情的镜头表现得像个最佳女配该有的水平。
但话不能这么说,毕竟提到姜文的其他电影,你第一时间想到的绝对是姜文本身,但提起《太阳照常升起》,你能想到的第一个角色不会是牛仔爱好者姜文,不会是永远一脸懵逼的龙太子,不会是总感觉浑身都痒一直扭啊扭的陈冲,绝对是神叨叨疯癫癫的周韵。
周韵在姜文其他的影片中总被塑造成全片最美最纯洁的圣女,或者是男人都会被男人骗,就她绝对不会被男人骗的旷世奇女子。
但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周韵没有美得高高在上,也没有聪明理智到超脱凡尘,她只是怀着遗腹子千里迢迢前来整理情人遗物,归途中恍惚在火车上产子,然后在儿子长大后的某天,开始了自己疯言疯语后半生的一位少女,或者说一位母亲。
其实国产电影对于“母亲”这个形象的描绘一直格外单薄,能想到的比较立体丰富的也只有三十年代《神女》中那种为了生活,一边在外面接客卖笑,一边努力奶孩子,兼具女性与母性的角色。
而到了后期,都开始变得两端走且单一程式化,要么是如李焕英这般我爱我囡光辉伟大的烛光里的妈妈,要么就是《万箭穿心》里李宝莉那样的自怨自艾的怨妇。
但疯妈不是的,她不单单是个被骗pao后独自养娃的一胎单身母亲,她的感伤和怨恨没在脸上摆着,但也绝对没有憋屈着。
她的情感是从疯癫后开始逐步显露的,然后又在结尾时间线往回拉时开始逐步收拢,哪怕没有明确得写出奶孩子这十八年的具体经过,你也能脑补到这些年她都经历了什么。
可能也是恰好在拍摄中初为人母,周韵把这个形象驾驭得很好。
比如:在火车上的厕所里,窗外火焰燃烧所产生的强光把她的影子投影在火车车厢内,她先是凝神盯着墙上自己的影子左摇右摆,眼睛里充满了湿润的迷茫,转而她猛地回过脸,眯着眼睛看向窗外,然后起身提裤子的她慌张地摸摸肚子,又趴下身子瞪着眼睛望向铁轨。
她的一举一动都有种不加修饰的美,但这种美不是说她是野性的,只是说她的反应近乎自然。
为什么大家这么念念不忘《太阳照常升起》?
我想原因有一个,生活太无味,大家都太需要浪漫了。
那到底什么是浪漫?
关于浪漫的解释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太阳照常升起》无疑印证了这两点,它具有荒诞的现实、魔幻的故事,以及充满诗意的氛围。
这部影片其实是姜文从浪漫主义电影转型做商业片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前有《阳光灿烂的日子》致敬部队大院的生活,有《鬼子来了》大胆嗨了一把复古黑白片后,蛰伏五年的姜文带来了这部耗资巨大的《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用手工制作的鱼头鞋,特意拉来铺满路面的红土,动用的几百只飞禽走兽,耗掉的几十箱弹药,烧光的上百顶帐篷,用掉的三百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和数十吨鹅卵石和红土缔造出了自己的“好莱坞”。
所以对于看不懂还要瞎哔哔的观众,姜文最想说的可能是:这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别逼我扇你。
虽然自此之后转型做商业片的姜文还是那个姜文,但大家对于姜文电影的关注更多的都放在了剧情的咀嚼和做阅读理解题上,再也不会像《太阳照常升起》这样,光是看到结尾的太阳缓缓从地平线上跳出来就觉得心灵涤荡,泪流满面了。
不仅仅有关姜文个人,这部影片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分水岭。
千禧年之后,中国×代导演垄断电影市场的局面逐渐已经远去,在新生代导演没那么奋进的挤牙膏式的产出中,更多的出现了跨行导演,演员转型做导演。
虽然有适应时代节奏的快时尚产品,有良心小成本手作,但缺少了高定的电影市场还是忒没劲。
所以这么来算的话,观众的浪漫贫瘠已经持续十几年了。
🍑认为,但凡觉得生活没滋味的时候,还是该翻出《太阳照常升起》看看。
To be or not to be ?是这么着还是那么着呢?
其实都不是问题。
毕竟只要太阳照常升起,浪漫就永远不会落幕。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