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角落的夜晚」偷听到理想爱情居然是个骗局?
编辑:素卡
桃给大家解读过很多关于爱情的电影、电视剧,从黑白默片的浪漫到彩色画面的梦幻,我们见识过各时代人类对于爱情的极致想象。
可说实话,桃和大家一样,对当代人的爱情依然感到困惑。
理想的爱情,就像游离在现代文明门外的鬼魂。
人人都听过它的传说,但人人都愈发无法确定它是不是真的存在?
有时,我们看看网络上别人恋爱的美好心路历程。
我们感动到眼眶发酸,可点赞、评论之后,还是不太相信这样的爱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有时我们追追甜宠剧、偶像剧,来寻找爱情的憧憬和勇气。
可提纯太多的甜蜜终究让人觉得脱离实际,关掉屏幕就陷入对爱情的怀疑和空虚。
当代爱情,就快沦为一场“鬼故事”了。
把目光望向人类、社会和星空,也许可以短暂逃避爱情里的困惑。所以,桃经常收听一些学者、作家的节目。
在淘洗过的人类经验中有真正的智慧,比如说梁文道与看理想团队做的播客《八分》。
桃最近听说,梁文道和看理想团队与小红书合作,又做了一档新的文化类谈话栏目,叫《角落的夜晚》。
本着一贯好奇点开,结果看到第一期主题我就傻了——梁文道和刘擎居然直接聊上了“爱情为何求而不得?”。
双厨狂喜
梁文道,左边坐着刘擎,右边坐着周濂,既没有女性在场,又有没有恋爱导师,惊讶之余我也很疑惑,三个男人加一张桌子,能把这个世纪难题说明白吗?
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我把这期节目看了三遍。
当代人对于爱情的困惑,在这20分钟里被完完整整的梳理了出来。
这期节目,没有让我马上获得一场甜甜的恋爱,可却让我搞明白:
在当代,爱情从何来?到何去?我们该如何看待它?又该如何去拥有它?
很多人认为,爱情沉沦的终极形式,在过去叫包办婚姻,在现在,就叫做相亲。
梁文道在《角落的夜晚》开局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他说过去几年以为相亲只是个噱头,是相亲节目炒热的电视假象,大多数人应该是不会去相亲的。
前些年相亲节目风靡让“留灯灭灯”成为了一个梗
直到梁文道身边一个学社会理论的博士生也回去相亲了,他逐渐发现这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
博士原来是有女朋友的,可是他和父母都觉得如果谈婚论嫁的话条件有些不合适,故分手,走上了相亲这条世俗的老路。
梁文道所讲的例子,想必大家都觉得不新鲜了,“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这城市之中;这样的故事每天都结束,消散在风中”。
我们身边大概总有一两个朋友有过相似的经历,我们多数人也都默认了梁文道所说的:
“当代人的恋爱与婚姻是剥离的”,相亲是将两者切开的黄油刀。
相信很多朋友应该也一样,多少对相亲有些抵触心理,认为这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或者亲密关系在本时代的封建刻奇。
相亲消解了爱情的神圣,也否定了爱情的强大。相亲让爱情撞上婚姻一碰就碎,最终死无葬身之地,不够体面更不够浪漫。
视频下的小红书网友评论
然而矛盾的是,就算不提婚姻,我们的爱情观里早已处处都是相亲模式的影子。
你也许对婚恋网站嗤之以鼻,钟情于在茫茫的社交平台上寻觅soulmate,可眼下互联网的社交逻辑无一例外,都要列出你各种实质与虚拟的“条件”。
你的学历,你的职业,甚至你的薪资;
你的身高,你的体重,甚至你的size;
你的爱好,你的特长,你的业余生活;
......
从你穿什么牌子的休闲裤,到你读谁的哲学书,这一切条件,都构成了你在恋爱社交中的完整形象。
示好、匹配、交流,一切关系的联结与推进都要基于这些条件,这个所谓爱情萌生的过程,并不比相亲更高尚些什么。
当爱情成为一堆参数的交集,潜在伴侣被抽象为“XX男”和“XX女”,我们越追逐爱情就会越困惑,就越会感觉正在被理想中的爱情所抛弃。
爱情越来越远,只剩一堆相亲笔记
恋爱软件的精准算法,恋爱社交的明确门槛,无疑打碎了我们以往对于恋爱那种懵懂而浪漫的想象。
可现代人如果离开这套反罗曼蒂克的相亲逻辑,反而可能在爱情里更加无助。
单单靠邂逅、偶遇、日久生情和生活历险来达到理想中的爱情,小小的成功概率代入大大的人口基数,这样的理想爱情会造成现代文明的灾难。
刘擎在《角落的夜晚》里说:现代社会的生产机制,对以往我们头脑中设想的恋爱模式是不友好的。
行业命运、内卷竞争,前有996、后有007,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现代人的工作压力下情感投入也只能被迫退步,试错成本也变得愈发难以接受。
很多网友的失恋分享贴里,“工作”、“压力”都是高频词
当下高额工作压力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高速流动,高速流动带来了高风险,高风险又催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职场与社会生活中友谊都很难建立,我们的爱情也掺进了提防“海王”和“渣女”的忧虑,这种情况,理想的爱情又从何谈起?
网络上分享率颇高的各类“海王”鉴别攻略,折射了人们的恋爱焦虑
在情感成本与风险预期都随货币一起膨胀的环境下,相亲这种带有筛选机制和效率优势的恋爱模式在现实与网络中还魂,也就不足为奇了。
爱情往往是人类内心的刚需,是否拥有真正的爱情也经常被视为人生圆满的标志。
现代人们一边渴望理想的爱情,一边似乎又只能用不太理想的方式才能接近爱情,仿佛陷入了一场自我矛盾的罗生门。
无奈的现代社会,终究让人们做了罗曼蒂克的逃兵么?
《角落的夜晚》这档栏目,最好玩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没有观点达成一致的硬性要求。
每个人能看到话题不同的侧面,而爱情本就复杂而多面,我们倒也不必对理想的爱情太过悲观。
比如,走入现代后,我们理所当然的把爱情与婚姻、与生活捆绑,这天然正义么?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像刘擎所说,我们今天仍在文艺作品中所歌颂的那些爱情,《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虽然轰轰烈烈、惊天泣地,但不可忽略的是其时代局限。
旧时,男女在爱情与婚姻中其实首先被困在一个社会角色里,所有人都向往“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而这很多时候是一种时代条件下的身份固定。
情感中的伴侣被某些生存依赖所捆绑,男主外、女主内的惯用模式是一种生活合作,这种合作构成了稳固的联盟共同体,将爱情、婚姻、生活、人生规划、世俗秩序等很多宏大的命题都掺在了一起如混凝土般坚固。
《雍正耕织图》
到了周濂所说的近些时候的工厂时代,一个单位的区域内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这里有你生活必需的一切场景,医院、学校、理发店、电影院,生活系统完全嵌入的小世界。
父母的爱情往往在这块区域的生活场景内得到高频率的自然触发,并依旧由某种生产关系和社会角色所保证维系,你可以说那是爱情的理想之国,也可以说那是爱情的地理围城。
时间如烟散去,当时代把这些附着于爱情之外的条件一一洗涤,让人们仅凭爱的意愿来选择伴侣、构筑家庭,那有些可怕的事情就来了。
“爱的意愿,是会变的”。
《钢的琴》大下岗时代,爱情的崩裂
我们脑中一直以来向往的,过去有着模板的美好爱情,更像一团包裹着岁月鎏金的模糊光晕,其爱情的内核并不纯粹,在眼下这个时代也很难落地。
现在这个时代,表现在社会上是领域化,表现在个人身上,它让每个人独趋于原子化。
外卖、网购、眼花缭乱的app,网络上人们分享独居好物,应用上便利快捷触手可达,科技产物让我们可以独立于任何人而生活得舒适、体面。
当所有与爱情本质无关的因素都被时代抽离,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理想的爱情这件事了,我们需要直面和敬畏它的纯粹。
就像他们在《角落的夜晚》中说的:“现代人的爱情往往需要专门的场景”。
现代人的理想爱情不是吃喝拉撒、不是合作利用,爱情就是爱情。
所以,年轻人们会为爱情的发生和培养留出专门的无菌环境,时间、空间的专属场景下我们只谈恋爱,什么都不做。
现代人的爱情并非更加虚伪了,其实是更加纯粹了。
脱去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桎梏,爱情于我们更加清晰了,这也就注定了我们想获得理想中的爱情,反而几乎没有捷径可走了。
尽管这个模式并不完美,仍有很多的副作用,爱情太过纯粹,就会太过脆弱,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总会受挫,就像刺猬乐队唱“纷飞的滥情男女,情仇爱恨别离”。
当代“分手文学”
其实,现代人试图用科学的方式,去获得爱情这样具有高度排他性、非理性的情感,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这种矛盾残忍么?不,这很勇敢。
我们对爱情抱有的永恒幻想,永远不愿意在心底降低标准,是人性。
人的生命很短,我们肉体非常容易腐朽,我们的思想瞬息万变,但我们仍然贪恋那些不朽的东西。比如坚硬的钻石,比如理想的爱情。
视频下的小红书网友评论
人在爱情这件事上像是被局限性驱使,又最终超越了自己身的局限性,这是文明里最打动人的部分。
小红书打造《角落的夜晚》这档节目的目的,是关怀青年的生活,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去跟当下的年轻人以其见证那些最动人的存在。
就像我们平时在小红书上不止追求美妙的物品,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分享、见证和学习这个世界不同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正是人类与不断与自身局限博弈的产物,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终极关怀,也隐喻着关于理想爱情的谜底。
节目的最后,我很想再听他们说点什么,等一个关于爱情的确定答案,可是节目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
爱情它是个难题,依然让人目眩神迷。但我想我已经不再困惑了。
《角落的夜晚》在信息过热的环境里向我们传达了难得的冷静。梁文道与朋友们在时代的夜晚破开了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们不必再为当代爱情的表象而太过绝望。
世界自有其答案。
梁文道说:“理想的爱情,要永远有一个不可寻的他者(other)”。
就像人类文明从来不靠奇迹推动,但我们最期待奇迹发生。
桃相信,每个人都会等到自己的奇迹。
《爱情:为何求而不得?》只是《角落的夜晚》的开胃菜,后续梁文道还会继续与这个时代有趣的头脑们,讨论年轻人们求索的人间谜题。
来小红书,时代的夜晚,角落的一隅,我们陪你一起等奇迹。
设计/视觉:NOMA
#推荐阅读#
时代夜晚的角落,聊聊我们的爱情与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