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产ADAS“再”突围

特别报道 高工智能汽车 2023-06-04

中国ADAS自主研发规模化商业落地正在迎来新一轮曙光。


时间回溯到2013年前后,Mobileye经历八年市场征战,卖出了100万颗ADAS视觉芯片;几乎同一时间,一批中国的初创公司开始涉足ADAS领域,对标Mobileye是彼时几乎所有企业的一致目标。


此后,Mobileye一路狂奔,到2015年已卖出1000万颗芯片,并且拿到了全球超过25家汽车厂商的合作项目。2020年,官方数据披露,EyeQ系列芯片当年出货1930万颗,较2019年同比增长10%。


而在2020年之前,中国的初创公司鲜有在乘用车前装量产市场拿到过大规模的前向行车ADAS订单,除了一部分早期自主品牌的预警项目,但实际搭载量微乎其微。


这个时间段,一部分ADAS公司开始将重心转移至商用车领域,借助国内的法规政策利好,初步积累了上车经验以及产品方案可靠性的前装高规格验证。


如今,在乘用车领域,国产ADAS方案的突围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一部分企业通过从360环视切入APA,抢占泊车市场;另一部分企业则高举高打,在L2/L2+市场抢下首个前装量产项目。


一、国产突围进行时


2020年,对于中国ADAS行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经历了2020年初全球疫情肆虐的艰难时期之后,中国车市在下半年快速复苏;与此同时,国产技术的积累沉淀以及本地化场景算法适配的优势开始显现。


“短期内,传统海外Tier1巨头仍然占据市场主流,但形势正在发生本质变化,”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尤其是自主品牌OEM开始认可国产ADAS技术的量产能力。


2019年,德赛西威全球第一款基于环视系统和超声波雷达融合的全自动泊车功能在吉利车型上量产,这标志着中国ADAS公司第一次进入大规模低速ADAS量产阵营。


随后,德赛西威陆续拿到开发和量产的车型超过60款,2020年APA系统在吉利、奇瑞等多家主机厂的热销车型大规模量产上市。与此同时,德赛西威也坐上了大陆国产360环视供应商上险出货量的冠军宝座。


过去,这个市场基本上被博世、法雷奥等企业垄断;除了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这也得益于中国公司无论是技术迭代、方案多样化、降本增效等各方面,都能很快的满足主机厂的要求。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德赛西威在研发上的总投入高达4.25亿元,相较于2019年同期增长35.49%,而近几年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20亿元。


前向ADAS的量产突围也开始进入关键阶段。过去,这个细分市场基本上被Mobileye(安波福、采埃孚、法雷奥等)、博世、大陆、电装等海外巨头垄断。


突围的企业还有福瑞泰克,自2019年年初开启量产进程,先后为包括吉利在内的国内多家车企的不同车型提供了L1/2级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成为进入主流车企前向ADAS供应链的首家中国企业。


官方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福瑞泰克的智能驾驶系统总出货量已超过10万套,2021年预计将超过40万套,供应给来自不同主机厂的超过40个定点项目。


目前,福瑞泰克新一代ADAS前视解决方案已定点包括长安、五菱、一汽等行业头部车企在内的热销车型,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规模化量产。


与此同时,一批国产ADAS公司陆续拿到前装量产订单,并且不再是早期的纯预警项目,而是一套完成的ADAS解决方案。


去年10月,智驾科技MAXIEYE宣布获得国内乘用车L2+智能驾驶系统量产车型项目定点。与合创汽车(前身是广汽蔚来)基于ADAS的量产项目合作,逐级实现高速场景的L3级自动驾驶落地。


与此同时,智驾科技MAXIEYE在2020年实现单月出货量破万的量产里程碑,并在商用客车L1级辅助驾驶市场拿下近90%的市场占有率。


而在三年前已经拿到乘用车预警类ADAS前装量产的基础上,MINIEYE在今年也拿到了基于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开发的L2+自动驾驶乘用车量产项目定点。


与此同时,MINIEYE在过去几年时间已在东风、柳汽、重汽、陕汽等商用车(重卡)主机厂顺利量产,2021年Q1出货量更是接近10万套。


此外,加上已经基于Mobileye方案进入前装量产市场的恒润,还有东软睿驰、商汤科技、宏景智驾、亚太股份、华为、大疆、未动科技等多家企业已经量产交付或陆续定点智能驾驶前装项目。


“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化的发展与需求正大力推动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福瑞泰克创始人及董事长张林博士表示,面向本土市场的中国方案,在技术、质量与服务上与国际企业已经完全可以同台竞技。


背后还有国产芯片的加持。


比如,地平线2019年发布车规级AI芯片征程2,2020年成功量产上车,成为实现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量产前装的企业。截止去年年底,地平线汽车智能芯片出货量超过16万片。


同时,基于最新一代征程3的前装量产方案也已经在改款理想ONE上率先上车。目前,地平线也已经与上汽、长城、广汽、长安等多家自主品牌围绕自动驾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方向进行研发。


MINIEYE联合创始人、前装业务负责人王启程表示,“采用国产芯片推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公司扎根于中国市场的最新举措,也满足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强调的自主可控的国产供应链要求。”


二、中外对决


不过,对于国产ADAS阵营来说,量产突围只是第一步。从0到1,代表国产ADAS具备交付能力;从1到N,则考验能否抢占规模化市场。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新车前向ADAS搭载方案Tier1供应商市场仍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博世、大陆、电装、安波福、采埃孚五家企业合计占据超过90%份额。


对于国产ADAS公司来说,10万套、30万套、50万套到100万套每年的乘用车前装搭载量将是必须要逐个迈过的市场门槛。以恒润为例,2020年的前装(前向)ADAS搭载上险量也刚刚迈过第一道门槛。


这其中,国产供应商还需要面对传统Tier1的防守反击策略。防的策略,是守住目前的市场规模;反击则是更好的贴近本地化客户的需求,做好服务。


“汽车行业有固定竞争规律的,就是在固定成本下以最好的质量、最佳的功能带给消费者。”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中国区总裁李胤指出。


自2021年起,博世将集团多个事业部中负责密集型软件开发和跨域电子系统开发的组织合并到全新的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XC事业部)。


按照计划,博世XC事业部接下来对中国市场的工作重点,就是深化本土创新研发,开发专门针对本土的ADAS系统,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并快速响应本土客户需求。


目前博世在全球有3万余名软件工程师,于2020年在无锡也成立了软件中心,这一软件中心将配合全新的事业部完成开发工作,进一步强化本土创新能力与软件开发能力。


而在大陆集团的新战略中,高级辅助驾驶是未来汽车业务主要增长领域之一,为此该公司正在整合一切必要的资源。除了加大对中国市场各方面支持与倾斜,高度的本土化与开放化成为了大陆集团全新对华战略的核心关键词。


产品方面,该公司不仅要推出了适用于中国本土市场的系列产品,包括覆盖入门级到高性能的下一代传感器,多种传感器组合、辅助及自动驾驶域控制器(ADCU)。


最重要的,大陆集团还将重点放在了自主品牌、大众型乃至经济型这类主力车型市场。随着本土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巨头们带来将是更低价、更系统化、更成熟的传感器与解决方案。


在大陆集团ADAS业务对华战略中,本土化是关键词之一。这不仅包括团队的本地化,还有供应链的本土化,以及打造适合中国本土化的智能驾驶产品与方案。


“只有你足够快,才能够活下来,所以我们的所有改革和变化都围绕这一点。” 大陆集团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事业部全球负责人Frank Petznick表示。


而采埃孚近年来通过东风汽车、长城汽车也拿到了不小的市场份额。这家过去主要以欧系客户为主的Tier1,近日还拿到了第二家日系大客户——丰田汽车的下一代ADAS方案订单,这意味着规模优势又上一个台阶。


按照官方披露的信息,这一套全新的丰田L2/L2+系统,将搭载Mobileye的EyeQ4视觉感知系统以及采埃孚最新一代Gen 21中距离毫米波雷达。


采埃孚在去年宣布推出“远低于1000美元成本”的L2/L2+级驾驶辅助系统coASSIST,“让这些系统价格合理很重要,因为它能实现更高的市场渗透率,更快地为客户以及消费者带来辅助驾驶提供的安全功能。”采埃孚公司表示。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认为,接下来对于国产ADAS供应商来说,仍有两条战线可以突围。


其一、抓住传统二线梯队自主品牌及部分研发投入较弱的新势力细分市场。按照数据测算,这个细分市场每年有接近300万辆的潜在市场规模。按照到2025年50%的ADAS搭载率计算,也还是一个不小的市场。


其二、抓住L2/L2+增量市场,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自主品牌L2搭载量不到60万辆,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中,高端市场倾向于打通数据闭环,建立数据驱动的自学习式智能驾驶体系,这是国产供应商的机会。


而突破合资品牌量产项目,将是决定国产ADAS供应商做大做强的门槛。比如,德赛西威此前就拿到了国内一家著名合资品牌全新APA全自动泊车项目定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