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四家量产定点,这家企业如何攻克毫米波雷达高阶市场?
L2/L2+级辅助驾驶新车的加速落地对于毫米波雷达的需求带来了单车搭载数量上的指数级增长。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市场新车前装标配搭载前向雷达为432.66万颗,同比增长42.3%,前装搭载率为32.8%,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用于盲区监测、辅助(自动)变道的角雷达同样增速明显。
而L2+及L3/L4的高阶市场,对于产品的性能要求将更加苛刻。这个细分市场,将是传统巨头和新晋供应商角逐技术竞争力的关键赛道。谁先拿下,就意味着谁先占据市场的制高点。
综上,接下来毫米波雷达市场将出现多层次需求。
入门级L1/L2车型在雷达选型上将更多考虑性价比,这是国产供应商规模化突围的切入点。
同时,从单颗前向雷达、侧后向角雷达到整车360度雷达感知方案,从传统毫米波雷达到4D成像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市场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大,也是国产化突围的主要阵地。
“4D”改变格局
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晋供应商,对于毫米波雷达市场的增量需求,不仅仅是看中数量的增加,还有能力的大幅提升,比如,点云数量以及俯仰角的探测能力。
而一直以来,传统毫米波雷达都无法实现高密度点云成像,有效地解析目标的轮廓与类别,检测静止目标、较小目标,同时存在分辨率低等性能问题。
因此,此前的毫米波雷达一直被认为是自动驾驶的辅助传感器,在L2以上自动驾驶系统中应用有限。但4D高精成像毫米波雷达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纳瓦电子李建林相信,高性价比的4D高精成像毫米波雷达将成为未来主机厂在L2-L4进阶过程中优先采用的主传感器。
4D高精成像技术分辨率高,探测距离远,增加了雷达对目标俯仰高度数据的探测和解析,可实现俯仰角、时间、距离、方位角的信息感知,并有效地解析目标的行为、大小轮廓、类别等。
李建林表示,这对L2以上的自动驾驶视觉感知和昂贵的激光雷达形成最有效的补充,同时可以替代低线束激光雷达。
值得注意的是,4D高精成像毫米波雷达进入大规模量产后,成本仅是目前激光雷达的1/10。可实现低成本,高性能,可大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方案。
与其他友商相比,纳瓦电子4D高精成像毫米波雷达除了虚拟通道增加、点云数据倍增、超高分辨率外还具有以下技术创新特点:
基于多年微波天线和算法的积累,纳瓦电子推出的6级联18T24R、432通道的4D高精成像毫米波雷达,大幅提升了目标检测的置信度和检测范围,同时进化出与激光雷达一样的高密度点云,可带来丰富的感知增强应用;
在识别较小的物体,对遮挡物体、静止物体和横向移动障碍物的检测,应用更多复杂路况,提高系统融合后的安全性;
此外,该4D高精成像毫米波雷达采用全新设计的HBF(HybridBeamforming) 混合波束成形结合DML技术将一维角分辨率提高到≤1.5°度以内,并显著降低MIMO数字信号处理的复杂度,降低运算平台成本。
为应对复杂的干扰环境,其采用复杂编码调制的MIMO虚拟天线技术具有低干扰和更高的抗干扰能力;
与TD-MIMO相比大幅缩短了雷达收发的工作时间,降低对其他无线电设备的干扰可能性,尤其在Massive MIMO的4D成像雷达较常规TD-MIMO雷达上更具优势;
同时,采用独创的稀疏重建算法结合对应的天线阵列设计,显著降低4D成像雷达的硬件设计复杂度、数据量,同时大幅提升了成像质量。
“4D毫米波成像雷达在L2向L4进阶过程中,将成为智能驾驶系统的主传感器。而中国市场的客户除了需要产品技术领先外,更需要点云数据开放,并配合在快速研发的新车中高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并且具备本地化快捷交付能力,”李建林表示,尤其是在10-30万整车价格区间4D成像雷达需要亲民价。
按照计划,明年纳瓦电子将再推出两款高性价比的4D成像雷达,用于商用车L2-L4级辅助/自动驾驶。
拿下四个量产项目
当下,毫米波雷达的国产化方案替代窗口期已经开启,对于国内供应商来说,仅在商用车和乘用车BSD、FCW等市场实现前装规模化量产远远不够,需要尽快在近两年内突破AEB、ACC等前向市场并量产,达到功能安全等级,才算真正进入前装车载的核心层级。
当前,大部分雷达供应商都在同时布局乘用车、商用车ADAS以及舱内感知多条赛道。但只有少数技术领先的毫米波雷达企业不仅在多个赛道上率先实现了前装量产,还领先行业在前向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
纳瓦电子采用NOVA77GF-B前向毫米波雷达与一汽解放合作公司进行基于此雷达的定制化开发合作,为其提供符合其要求的77GHz毫米波前向雷达产品。
“我们和解放第一期合作的产品主要用于实现FCW功能,现已量产落地。目前在做的ACC、AEB 已经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李建林介绍。
随着雷达国产化的渗透力日益提高,一场对于产品的全方位考验正式启动,其中包括性能指标、验证测试、量产能力、生产质量体系等。
李建林直言,“一款毫米波雷达的开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版本迭代4-5次用时3-4年,如果没有3-4年持续对一款产品迭代,并将大量时间沉淀在实验室、工厂、测试上,不可能将产品做好。”
据了解,国内外厂商对于雷达探测距离的测评标准并不相同。
例如,同样是标称180米的探测距离,外资厂商的毫米波雷达测评标准是从第一帧目标数据稳定算起,没有一帧丢失,点云数据100%稳定,这样的距离为180米。
但据客户反映,国内多数产品标称180米是在180米能探测到目标,在120米数据才稳定,而把能探测到第一帧数据的距离作为标称距离,按外资厂商的标准这样探测有效距离只能是120米。
究其原因,多数国内厂商成立才3-4年,开启前向雷达研发的时间较晚,产品没有经过充分迭代,且没有扎实的射频微波和算法的技术功底,也无法深刻理解主机厂对于产品的诉求。
李建林表示,雷达数据置信度等指标与厂家大量的工程化能力有关。其中,软硬件只是基础,天线和算法才是核心。只有不断地进行工程路测,大量的与客户配合提高指标,才能不断发现产品需要优化的地方,做出性能更高的产品。
“虚心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崛起和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之路。正如同当年任正非任总带领华为向IBM虔诚拜师学艺,实现了经典的世纪管理变革一样。”李建林表示,我们一路以来都是踏踏实实地向雷达领域国际领先的企业学习其先进之处、对标其雷达性能。可以说,我们的经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积累的。
总结来看,纳瓦电子的优势在于多年设计微波天线的经验与领先算法的结合,公司的背后是国内雷达泰斗级博导团队的默默支持,并向国际领先的雷达企业虚心学习、扎实对标,通过大量的工程迭代不断优化雷达性能精益求精,极大程度提升雷达的角分辨率的精度,主要体现在误报和漏报率上。
据了解,目前行业普遍的水平是将误报和漏报率控制在每1000公里5-6%。而纳瓦电子则可以达到1-2%,明显优于国外竞争对手。
此外,纳瓦电子采用的NOVA77GB-A毫米波角雷达也正在与北汽新能源、法国标致PSA进行定制化开发合作,实现乘用车的后方盲区检测及车门的控制。预计在2022年量产交付。
同时,该款产品也正在与卡特彼勒合作方公司达成了定制化开发合作,为其提供符合其要求的77GHz毫米波近距离高精度雷达产品,主要实现工程机械车辆的盲区监测功能。
优质产品离不开精良制造
目前来看,拥有全自动化生产线并可以为国内主机厂大批量供货的国内毫米波雷达厂商不足三家。而国产毫米波雷达要想真正实现国产替代,除了技术对标外,最重要的便是生产对标。
纳瓦电子位于上海市嘉定江桥的制造中心配备了两条全自动化的毫米波雷达生产线,和业内厂商少有的一吨推力的震动实验室和77GHz微波天线暗室等先进的实验手段,专攻生产77GHz的前向,后向以及角雷达。
李建林介绍,两条产线年产能达108万台,年产值在四亿元以上,是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无人值守产线,可直接对标美国、德国、日本同类产品竞争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其全自动化产线的一次性直通率已达到了97%。李建林介绍,产品的直通率和良率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成本的高低。
从行业来看,目前业内的产品直通率为70-80%左右。而对于出身射频微波专业,深耕雷达行业七年的纳瓦而言,对于直通率的追求绝不能仅限于此。
“国外的竞争者大都来自传统汽车零部件厂商,国内竞争者科研院所出身居多。因此,我们需要找准定位,借技术研发和射频微波生产制造能力的优势进行全面超越。”李建林强调,我们97%的直通率在这个领域已达到顶尖水平,接下来还会继续精进。
目前,纳瓦电子拥有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专利技术100余项,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团体标准T/CAAMTB 15-2020《车载毫米波雷达测试方法》主要起草单位。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在商用车、乘用车领域拓展前向雷达。同时,商用车加装盲区雷达的进程加快,我们也将提供整体的雷达系统解决方案,”李建林表示,在整体的产品规划上,公司正在着力推进4D毫米波雷达与一线主机厂的定点工作,相信可以助力高级别商用车、乘用车自动驾驶的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