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泊一体”赛道火热,全栈国产化进入快车道

特别报道 高工智能汽车 2023-06-04

从二十几年前雷达传感器上车,到2007年Mobileye领头视觉感知,再到如今整车电子架构的转型升级,域控制器带动“行泊一体”方案成为新的起跑线。


而在目前一线主流辅助驾驶系统Tier1供应商层面,除博世、法雷奥同时在行车、泊车上占据市场份额,包括大陆集团、采埃孚、安波福等多家Tier1都缺乏泊车赛道的积累。


过去几年时间,对于国产ADAS供应商来说,从早期的全景环视、预警方案供应商,到APA实现了突围。但进入行车新车ADAS环节,加上传统的供应链“黑盒”模式(比如,软硬一体、传统分布式ECU),主机厂很难对方案进行分解招标。


如今,随着整车电子架构的升级,国产大算力芯片+域控制器(软硬解耦)“打开”了传统的黑盒模式,同时也带动低速泊车和高速行车两套过去并行ADAS系统的融合机会。


对于国产供应商来说,这是一次突围的绝佳机会。同时,在芯片、域控制器、软件算法等各个环节的国产化突围,奠定了基础。


一、


这一次,合纵连横开始进入国产芯片层面。


2022年1月21日,MAXIEYE与黑芝麻智能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打造基于大算力平台、多传感器融合控制的高阶自动驾驶系统产品,以及高低速一体式(行泊一体)架构的行业主流需求方案,以高性能、国产化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服务于广大产业链客户及合作伙伴。



在此之前,国内包括纵目科技、映驰科技等多家国产智能驾驶软硬件供应商也正在与国内芯片厂商进行合作,部署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以及软件解决方案。


这是国内供应商第一次从核心供应环节“卡脖子”走向关键技术可控的本土供应链协作,从低效电子电器架构走向高效能、高性价比的中央式运算平台。这也是实现智能驾驶科技平权的有效路径,从而彻底从外资供应商垄断的市场实现突围。


按照计划,MAXIEYE与黑芝麻智能将于2022年陆续发布下一代高阶智能驾驶平台化产品方案,覆盖高低速场景,以高效能的中央集成式域控制器,实现L2++行车智能化及泊车智能化一体式功能,服务于车厂及合作伙伴下一代汽车智能化路线图布局。



“黑芝麻智能是拥有国内性能最强自动驾驶芯片产品及研发能力的领军企业,此次双方强强联手将共同推动高阶自动驾驶方案的规模化部署和量产应用,共同推动商业化落地。”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OO刘卫红表示。


比如,以两大自研核心IP为切入点,黑芝麻智能已推出国产性能最强的华山系列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算力最高可达196TOPS;算法方面,黑芝麻智能发布的山海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拥有50多种AI参考模型库转换用例,降低客户的算法开发门槛。


同时,基于芯片国产化,MAXIEYE可以实现通过安全的数据闭环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可控;软件方面,以与硬件的完全解耦为目标,激发创造力和协同创新的活力。


而作为自主掌握感知、融合、规控全栈底层自研能力的国产供应商,MAXIEYE已助力数十万台商用车实现安全出行,并面向乘用车市场率先量产用户“用得起”“愿意用”的MAXIPILOT智能巡航系统,在路试过程中达到50公里零接管。


截至目前,MAXIEYE基于“辅助驾驶跨平台,自动驾驶分场景”业务战略,已打通L0-L4多场景技术和服务闭环,这为迈向行泊一体赛道奠定了基础。此前,MAXIEYE已经发布了L2++级NOM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布局上完成了一次重要跨越。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持续演进,全行业对底层芯片等硬件及算法系统等软件性能需求不断提升,高度安全可靠性、全时、多场景体验性,以及成本等综合商业落地能力的极致性,都将成为推动智能驾驶规模化的关键因子。


二、


而对于行泊一体来说,前装市场已经具备升级基础。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国内新车前装标配同时搭载ADAS+APA功能上险量为190.57万辆,搭载率首次突破10%。


与此同时,与行车ADAS的传感器及域控制器的复用(行泊一体化方案)技术的成熟,也在快速降低低速泊车功能的开发成本。这意味着,过去分离式行车、泊车功能开发的模式正在受到性价比的挑战,对于车企来说,具备成本优化的潜在空间。


比如,德赛西威量产的域控制器,可以实现360度全方位感知融合并做出安全的决策及控制,同时提供低速场景下的自动泊车APA以及代客泊车AVP等功能,用同一个控制器配合不同传感器配置来实现功能。


而在去年11月,MAXIEYE完成了由德赛西威领投的3亿元B轮融资,主要用于补充乘用车和商用车智能驾驶产品的规模化量产落地投入,以及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储备。


此前,MAXIEYE已经对外宣布支持行泊一体、可实现自动领航辅助驾驶的MAXIPILOT®2.0也已经进入到开发后期,2022年将实现量产。而此前德赛西威已经在国内前装全景环视、融合泊车细分赛道占据市场领先份额。


看到这个新赛道机会的,还有传统仅仅涉足行车ADAS的外资Tier1。


比如,大陆集团去年通过投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Kopernikus Automotive,进入自动代客泊车(AVP)的量产市场,同时覆盖整车工厂和物流中心的车辆自动下线泊车场景。


同时,除了扩展自家的超声波传感器,大陆集团在记忆泊车功能上也准备搭载近程毫米波雷达。目前已经推出的第六代长距离角雷达,与前雷达共用一个软件和硬件平台,大幅降低复杂性和开发成本。


另一家传统Tier1巨头采埃孚,则是计划于2022年底在中国品牌汽车制造商的车型上首次搭载自动代客泊车系统。同时,该公司对天瞳威视进行了战略投资,双方将共同开发这套系统。


在采埃孚中国电子与驾驶辅助系统事业部工程总监邢勋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泊车需求的增长,针对停车难这一市场诉求,低速泊车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而截止2021年底,中国市场L1-L2级新车ADAS产品的主要Tier1仍然是外资企业。但在全景环视及泊车功能上,国产供应商已经实现突围并进入头部市场份额。尤其是在软件算法及硬件选择上更为开放的国产方案,优势明显。


从去年开始,国产供应商们陆续拿到了前装乘用车ADAS量产定点项目,在国际巨头盘踞的ADAS市场实现了突围。而一些自主品牌也在尝试与国产供应商进行全栈智能驾驶算法的联合研发。


以MAXIEYE为例,该公司的第一款面向乘用车市场的智能巡航功能产品MAXIPILOT® 1.0,已经或即将在国内多款自主车型实现首度量产。同时,该公司也在充分发挥国产化优势,依托更低的硬件成本,实现更优体验的产品方案,满足10万元级车型的标配需求。


满足“愿意用、用得起”两点核心需求,围绕科技平权下“人人可享”的智能驾驶产品理念,支持行泊一体,可实现自动领航辅助驾驶的MAXIPILOT®2.0,将是MAXIEYE真正撬动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的利器。


这一次,以MAXIEYE为代表的国产行泊一体全栈方案商,正在对传统智能驾驶前装供应商市场格局发起挑战。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这已经不是过去几年“简单”地对标Mobileye、博世等玩法,而是国产供应商之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并瞄准部署高阶市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