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民对话一把手 · 提案办理面对面:深化“接诉即办”改革

北京民盟 2022-05-12

10万余户房主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大红本”,10551名劳动者领到欠薪1.34亿元,《北京市关于加强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管理的通告》等相继出台……在2021年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创新推出“每月一题”专项综合治理。在7月19日晚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全媒体直播访谈节目中,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张革透露,上半年以来,12类、27个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七一”前,12个主责单位办成实事清单84项,19个问题超额完成原计划工作。第三方调查整体满意度高达90.15%。


2021年7月19日晚7点半,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张革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北京市东城区妇联二级巡视员、原党组书记、主席杨立萍走进“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间,围绕“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提升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提案办理协商。8位市民代表、网络大V、“模拟政协”实践活动学生参加现场直播。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张革

▲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右);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妇联二级巡视员、原党组书记、主席杨立萍


“接诉即办”是什么?


• 主持人 聂一菁:作为推进“接诉即办”改革、“放管服”改革、政务公开的职能部门,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在为企业、群众服务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以12345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工作。那么,“接诉即办”承担了哪些具体工作?从“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创立至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革:接诉即办,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对群众和企业通过12345热线提出的诉求,进行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的一整套为民服务机制。

“接诉即办”是“吹哨报到”改革的延伸。2018年的时候,中共北京市委启动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将其作为一号改革课题,通过权力下放、力量下沉,让街乡吹哨、部门来报到,赋予街乡统筹权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

2019年起,我们进一步思考“哨”声来源,延展“吹哨”主体,让群众“吹哨”,推进“吹哨报到”改革向“接诉即办”深化,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经过两年的实践,解决了大量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积累了很多为群众办事的经验,但也留下不少共性的、疑难的问题,靠“有一办一”已远远不够。今年以来,我们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集中区域、高频难点问题进行主动治理、源头治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接诉即办”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2021年以来,我们推动改革深化。两年的“接诉即办”实践,积累了不少为群众办实事的经验,但也留下很多共性的、疑难的诉求,靠“有一办一”已远远不够。为此,今年接诉即办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每月一题”,对集中区域、高频问题进行主动治理、源头治理。


• 主持人 聂一菁:为什么有些问题拨打12345就能够这么快解决?这背后都有哪些机制来保障呢?


•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革:“接诉即办”四个字里,有一个字——“即”,就是“快”。为了让大家的诉求能最快得到回应和办理,我们建立了几个机制。

首先,是诉求直派。我们12345的接线员接到市民的投诉后,直接将单派到相关责任单位,而不是按照行政隶属层层转派。比如,我们大约有4成诉求是直接派单到街道乡镇的,这样就保障了诉求第一时间能直达承办主体。

第二,是限时办理。我们根据诉求的轻重缓急程度和行业标准,按照不同诉求类型,原则上全部实施四级响应。第一级,最急的,就是对于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等紧急情况,2小时之内反馈情况。第二级,对于水电气热等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诉求,24小时之内反馈情况。第三级,一般事项7天之内反馈情况。第四级,还有些确实复杂疑难的诉求,我们要求15天之内反馈情况。当然,还一些法律法规有明确办理时限的诉求,要求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尽快办理。

第三,“三率”考评。办理时限有了,规则明确了,但还要督促大家快办、真办、办好。所以,建立了以接诉响应率、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这“三率”为基本指标的考评机制。每月,我们都对各街乡、各区、市级部门、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考评,市委书记还会点评,通报排名。这也是“即办”的重要保障。


• 主持人 聂一菁:12345热线的来电里,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革:从2019年到今年6月底,两年半的时间,12345热线接到来电2500多万件,日均2.7万件。这背后,是广大市民朋友对12345的信任。

这其中,大约6成是咨询,主要是咨询疫情防控政策、市场管理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等。对这些咨询事项,我们形成了全市的政务知识库,各部门共同维护,知识库里的问题当即就可以答复大家。很多新政策发布的同时,会同步到我们的知识库。比如,市民咨询比较多的,疫情防控中的进出京政策、交通出行政策等。还有,前一段时间大家关注的积分落户政策,程序、条件、办理方式等,都可以咨询12345。我们还专门开设企业服务热线,回应企业对各类政策的咨询,比如企业开办、变更、年审、社保等等。

另外还有4成,是需要派单到各单位去办理的。这些事儿,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儿,是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些权属清晰的、简单的诉求,马上就能办。更多的事儿,涉及多个层级多个部门,需要合力办。所以,我们提出“首派负责”,谁接到这个单子,谁就向前一步,主动作为。街乡能够自行解决的,及时就地解决,当时就办;街乡办不了的,启动“吹哨报到”机制,调动相关部门力量合力解决。对一些历史遗留、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提交市级部门共同研究推动。还有一些事儿,确实不好办,需要持续努力、共同努力。


从“有一办一”向“未诉先办”深化


• 北京市政协常委 刘学俊:我这次的提案是关于进一步完善“接诉即办”机制、提升首都城市化治理水平的提案。我的提案主要关注两点内容:第一,发挥辅助决策功能,用好“12345”的社会问题数据汇总功能,长期追踪、做好城市发展趋势研判,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第二,做好风险预警防范。对当前市民投诉问题,开展主动分析研判、历史追踪,找出问题的潜在爆发点,做好风险预警,推动主动治理、源头治理。


•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革:刘委员调研中房屋漏雨的这个案例,实际上是基于这两年“接诉即办”形成的庞大的民生数据富矿,“算出”民生痛点,提前做出预判,提前锁定点位,先排查、先治理,这样就能“未诉先办”了。这个办法可以解决不少问题。比如,现在进入汛期了,大家都很关心道路积水。实际上,有关部门在汛期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展了道路涵洞点位治理。

这些从一个个市民来电中形成的数据是很宝贵的。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我们形成了日报告、周分析、月通报、年体检的制度。日报告,就是每天将当日诉求直报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各部门领导案头。周分析,每周对阶段性热点问题和群众突出诉求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工作建议。月通报,就是每月对全市各单位 “三率”考评情况进行通报。还有年体检,每年为各区各单位量身定制一份接诉即办情况的数据分析报告。现在,12345这个民生数据库,已经成为感知城市运行、把握城市脉搏的“晴雨表”,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决策支撑。


• 北京市政协常委 刘学俊:这次在调研的团结社区,房屋漏雨这个问题相对解决比较快、比较好。但我调研中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还有一些诉求很复杂,基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很多是共性问题,有些需要突破政策,一件一件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对于这类问题,咱们怎么“办”呢?


•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革:我们梳理了这几年的诉求数据,发现有几种常年难以解决的“难题”,比如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来的“新题”。这些问题,“有一办一”是办不了的,因为往往需要政策突破,需要新的治理方法。所以,我们推出了“每月一题”工作机制,主动出击打包处理同类问题。

今年年初,我们通过大数据筛选了12类27个问题,都是高频问题、难点问题,比如房产证难办、预付费行业监管、房屋维修、老旧小区改造等。这27个问题,事事关民生,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全市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抓手,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调度。这27个问题作为主动治理的切入口,全市上下合力攻坚治理。当然,“每月一题”并不是指一个月解决一个问题,而是27个问题年初全面启动,同步推进,全程督办,每月重点对2-3个问题进行调度。

刚才讲了办什么,现在讲讲如何办。通过这半年来的实践,我们确实探索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形成了一套问题治理的政策工具箱。总结起来,有三个关键词:改革、联动、努力。

第一种办法,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实现“标本兼治”。比如预付消费退款和预付卡打水漂的乱象,群众反映很大。看似是个退费问题,背后实际有三个原因:第一,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第二,缺乏资金监管;第三,商家和消费者不太重视签订规范的合同。

针对这三个原因,相关部门在广泛调研、听取消费者和商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推动地方立法,就是《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前一段时间,已经在网上公开征求大家意见了,将尽快出台。二是设计了资金监管机制,对于预付费用,采取有效的资金监管;三是制定了各行业的预付款规范合同文本,更好地保护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比如体育方面就制定了预付式合同文本,健身房办卡时签的合同都要以此为范本,可以有效避免霸王条款,大家以后办卡时要注意。

大家都知道,很多事不是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这就要说到条块联动。就是行业治理和区域治理相结合。部门要发挥行业指导、政策制定和督促推动作用。但政策最终要通过区和街乡镇来执行,区、街乡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事情做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同啃下硬骨头。

“接诉即办”,我们最终还是要把事情办成,“办”是关键,办的态度、办的能力是关键。每一个诉求的办理,都考量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态度、责任和担当。

“接诉即办”改革两年多来,我们很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各级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意识不断提升,群众的“急难愁盼”转换成了干部的“急难愁盼”。

第一是态度。我们基层的同志为群众办事的那种努力,那种工作状态发生了转变,大家都把为民办事当做光荣使命,当做份内的事,胸怀“国之大者”。

第二是能力。光有态度办不成事也不行。这几年我们基层单位的干部为民服务的本领也不断增强,在为群众办事方面出实招、新招,科学、管用的治理手段愈加丰富,这实际上也是我们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

第三是担当,改革攻坚,滚石上山,不进则退,能否迎难而上解难题,考验的是干部担当作为的作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即使有些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根治,我们也要持续探索,努力蹚出一条路来,做出阶段性成效。当然,还有些事情,不仅政府要努力,也要靠大家共建共治,一起努力。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 北京市政协委员 杨立萍:我的提案,主要关注进一步理清责任边界和权责关系,合理划分诉求办理的范围,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我调研和写提案的过程中,我发现,“接诉即办”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多方责任主体,全部由政府包揽解决不现实。


•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革:的确,这一类的问题不少。既需要政府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市民朋友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大家共同参与,各方齐心协力,“人民城市人民建”。其实,12345热线本身也是社会共治的平台。党委领导、政府履职、社会参与,每一个群众电话都是在参与城市治理。这也体现出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办,共同努力把事情办好。


• 北京市政协委员 杨立萍:我感觉老旧小区改造真是个难题,就得靠共建共治。比如劲松北老旧小区改造。这个小区是1978年建成的,共有居民3000多户。其中,4成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4成是在此租房的年轻人。基础设施老旧、缺乏物业管理,是老旧小区普遍面临的难题。在小区改造的过程中资金是难题。最后,探索让民营企业参与、社会资本投入。经过改造:一是让社区闲置配套房用起来,成了靓丽的商店、餐厅、便民工坊,方便了社区生活。二是发挥社会资本灵活性。比如,在小区建设小公园的过程中,根据居民的建议,设计改了一稿又一稿,甚至在开工后还数次调整。但是,社会资本的灵活性就优势尽显。老旧小区改造不能只靠政府投资这种单一模式,应该引入社会资本、居民承担一部分,参与小区共建共治,真正让居民有幸福感、获得感。


•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革:杨委员提到的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是典型的共治共建的案例。北京市有不少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建筑设计落后、房屋使用年久、设备设施老化、物业管理缺失”的现象,老旧小区的治理已形成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如何改造,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也一直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民生实事项目。

这几年,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投了不少钱。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目标任务是新确认400个小区、1500万平方米;新开工300个小区、1100万平方米;新完工100个小区、400万平方米的。前一段时间,市里刚刚公布了第三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名单,加之今年公布的前两批改造小区名单,今年共473个老旧小区纳入改造计划。但是,改造推进不容易,改造之后的持续运营服务也不容易。老旧小区产权单位复杂、内部设施老化,居民诉求多元,小区怎么改?资金谁来出?利益纠纷如何协调?都考验着各方智慧。

首先,共商。居民在老旧小区建设过程里头,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互帮互助,好多难题大家商量着办,比方说咱们这个小区有块闲置空地,大家都有不同的建议,有人喜欢健身,就想建运动设施,有人说应该建个小花园美化环境,有人说现在停车位这么紧张,建个立体停车楼吧。群众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就需要共商。

第二,共建。资金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弹药”,一面是居民强烈的改造呼声,一面是资金缺口,如何破题?市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引入社会资本指导意见,居民出一点、企业出一点、产权单位出一点、政府出一点。

第三,共治。比如,北京市核心区有很多央产老旧小区,产权属于中央单位,公房修缮要一视同仁,现在区属直管公房由各区负责修缮,央产和市属公房很多也已经破败了,谁来修缮?这两年,通过接诉即办,我们建立了央地联动机制,中央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央产小区的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大家共商共治共建的平台很多。比如说,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用组织网络密切联系各类组织,用组织资源来撬动社会资源,将物业管理、小区停车、“门前三包”等基层难题纳入范畴,统筹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不少小区都有这种“议事协商平台”,其实就是提供一个居民参与商量公共事务的平台,来共商“家”事。这个平台,在社区党组织的主持下,让党员、居民代表、物业等各方代表积极参与,让大家有针对性的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各种生活问题与公共服务事项。对居民来说,多了一个表达意见的渠道,可以群策群力,更好地推进社区治理。同时这对物业来说,也多了一个沟通的平台,大家当面把问题说清楚,如果确实有一方做的不妥当,也是可以通过平台来改正,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解矛盾理顺彼此关系的作用。有的街道央产小区多,还专门成立了央产小区党建协调专委会,加强产权单位、街道、物业、社区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

总之,大家共同努力,把小区环境治理好,把邻里关系处理好,把小区人文建设好。


加快推进“接诉即办”立法


•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 张革:今年,“接诉即办还有一件大事,就是立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接诉即办”改革发展至今,迫切需要通过立法,来引领改革方向、推进改革进程、保障改革成果。目前,《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已两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市人大近期通过全市人大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平台,广泛征求了1.1万名人大代表和6.7万名市民群众意见。市政协也正在广泛开展立法协商,组织开展协商活动182次,3500多名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各位市领导也都在带队调研、征求意见。目前,已经汇集各方面意见建议近9000条。这么广泛的参与,就是为了立好这部首都原创的为民服务法,把为民服务从宗旨理念变成刚性义务。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法治化轨道上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


• 北京市政协委员 杨立萍:“接诉即办”办的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希望政府能够始终坚持初心为民办实事;也呼吁社会和广大市民多元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大家事大家商量办”;更希望政府加快推进“接诉即办”工作的立法,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 北京市政协常委 刘学俊:“接诉即办”回应民声,为民解忧,希望各级政府部门、社区、街道加强通力合作,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劲”,共同解决居民难题。以耐心、热心、恒心解决群众诉求,提升“接诉即办”的解决率和满意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

来源:“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略有修改

推荐阅读

▶ 民盟北京市委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

 民盟北京市委召开政党协商课题专题研讨会

▶ 民盟北京市委部署直属基层组织换届工作

 第33期“民盟先贤肖像巡回展”走进天府之国

▶ 民盟北京市委开展“西城文物腾退保护利用” 专题调研



请长按二维码

关注北京民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