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右史学 | 刘劲松:抗战时期中国的“书劫”

刘劲松 瑶湖读史 2022-05-21

  

1937年12月,日军进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随后据有附近江浙地区,并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有组织的洗劫,中国的珍贵文献也在洗劫范围之中。日本方面把他们的劫夺行为称为“接收”,但对中国而言,就是“书劫”。

轰炸后中央图书馆内景


首都南京的书劫

日本“接收”的中国文献数量浩大。日本杂志记载了“接收”南京等地珍贵文献的盛况。1938年近代中国三大图书馆杂志之一———《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简称《会报》)将日本杂志所载内容翻译成中文,由此管窥战争初期中国书劫一斑。


日本杂志详细刊登了“接收”南京典籍的情况:保管于珠江路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所的国学图书馆,其中善本,早为中国方面搬走,现所接收者,共为15万余册。中央图书馆筹备处的藏书,也已经搬出。外交部图书馆,多外交、国际关系书籍,共3万余册,其他2万余册。国民政府文官处图书馆,方志丛书等共有7万余册。内政部图书馆,大部分为风俗物产报告,闻大部分已散失。中央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已不复存在,大概已经转移。南京的市立图书馆,已于夫子庙同毁于火。京中接收的图书,共60余万册,不及事变前之半也。


日本人做事就是严谨,即使劫夺中国图书,也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什么地方有什么书,书的价值、数量等,一应俱全。


那么,日本杂志的记载是否准确呢?《会报》在转载此文的前一期,有2行文字报道了南京典籍的损失情况:“南京失陷,敌军事当局曾组织图书委员会,从事搜劫图书。目前南京贵重图书,已被敌方搜去70余万册。”“60余万”与“70余万”,误差可以接受。


为了接收南京重要图书,日军上海派遣军特务部从东北大连图书馆、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等处调集了日本专业人员330人、士兵367人、中国搬运苦力830人,对南京的中国文献进行“整理”。据参与“整理”的日本专业人士青木实在回忆,接收的图书有70余万册。


日本杂志“接收”60多万册中国书籍的记载,只是在战争发生后几个月内的中国典籍的损失情形。1980年代,严绍璗先生调查了日本外交部等处档案后,指出,在1937-1945年8月间,日本在南京劫夺的书籍为公家886,461册,私人53,118册。


也就是说,无论从当时参与人员的记述、中国方面的数据或当代学者的研究来看,日本杂志的调查数据都是准确的。南京在1938年前后遭遇了规模宏大的书劫。该杂志可能没有料到,国学图书馆转移的善本,没有能够逃过浩劫,最终在兴化等地毁于日军之手。


中央图书馆弹痕


 江浙地区的书劫

日本杂志也记载了江浙地区中国典籍的损失情形:


上海。市立图书馆及暨南大学,已经散失。南洋中学,于事前已搬出,大夏大学,闻多数藏于某要人之私宅地下室中。


杭州。浙江省立图书馆之书,已全部搬出。新民分馆及孤山分馆之文澜阁本,及其他善本,亦然。西湖博物馆之浙江方志等,现仍在原处。


苏州。江苏省立图书馆之善本已经搬出,其他仍存在。


镇江。绍宗国学图书楼,善本均已搬出,存留者多丛书,省立镇江图书馆,间为中国兵所烧(?)。金山寺之藏经,则完全保留。


昆山。昆山县立图书馆之藏书,事前由中国处置。


嘉定。嘉定县立图书馆,纷乱散失。


常熟。常熟县立图书馆之藏书,中有瞿氏铁琴铜剑楼之一部份,亦由中国方面搬出。


太仓。太仓县立图书馆,为中国方面放火全烧(?)。


日本杂志的记载令人触目惊心。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典籍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中国大大小小藏书机构的典籍一网打尽,连嘉定、太仓等县立图书馆也不放过。或者说,日本方面也“接收”这些图书馆的部分藏书。事实也确实如此。日本档案证实,日军中支那派遣军胜字第4218部队长田清清郎陆军少佐驻江苏省嘉定县外冈镇,于当地劫地方志535种、《图书集成》及殿版《二十四史》各1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杂志的记载,显示的都是日方对江浙地区公立藏书机构的劫夺,而没有涉及一家私立或个人藏书机构。难道日本占领军没有劫夺中国私人或私立藏书机构的典籍?

当然不是!日方不仅劫夺中国私立或私人藏书机构的典籍,甚至造成了死亡悲剧。


1938年5月2日,上海的《文汇报》载:杭州有一个还没有落成的东南藏书楼,系上海王绶珊所建。王氏为盐商,所藏典籍,价值百万。所藏的地方志,达3千数百种,值50万金,为我国地方志收藏第二位。王氏为了建立个人不朽地位,以十数万金单独建设藏书楼,以公诸社会。不料布置刚刚就绪,战事突起,开始以为战事不至于蔓延到浙江,这些地方志没有搬走。直到战火逼近杭州,才开始转移重要部分到乡下。杭州失陷后,日本人侦知该楼藏地方志极多,将其存留者全部运走,随后又得知移出部分所在地,于是一网打尽。王氏居于上海。当此不幸消息传来,一愤而绝,“其柩今犹在堂也”。


《文汇报》的报道是准确的。王体仁,字绶珊,浙江绍兴人,藏书甚富,尤以方志见长。日本外交档案中记载了劫掠王氏的方志文献3000余件。


日本杂志记载“接收”中国公立藏书机构的典籍情况,而不记述私人藏品,别有用心。作为战胜一方,日本“接收”中国公家典籍,似乎名正言顺。谁叫中国失败了呢?不过,私人藏品为私人所有,“接收”私人藏品,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与国际法违背,当然不能大张旗鼓地报道。能有什么比日本杂志记载日军劫夺中国典籍更有说服力呢?


日军轰炸湖南图书馆

 

其他地区的书劫

粤港地区。广州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为中山大学、市立、仲元、广雅四所图书馆。四馆各有所长:中大以学府关系,所藏达数十万册,雄视华南,且多海内孤本,为公认珍品。根据中大图书馆主任杜定友的统计,截至1939年6月,中大总馆方面,图书损失为134,358册,杂志日报损失66,025册;分馆方面,约计损失图书35,006册,杂志10,522册。


市立图书馆所藏达40万册,大多属近代典籍,不可多得,但因事起仓促,全部毁于劫难。仲元图书馆藏书大部分为史类,碑帖尤多,因事先外运,损失有限。广雅地处城西,清末张之洞总督两广时,曾选集粤地诸家藏书,刊板印行,粤人称道。1938年秋敌人陷落广州。广雅地处郊外,时人以为此批文物,或免于劫。不料1939年被全部运走。


香港大学图书的损失。港大冯平山图书馆所藏中文图书有48,877册。战时我国文化机关及私人寄存图书于该馆的,有中央图书馆善本111箱,北平图书馆及美国图书馆协会捐赠中国的图书300箱又27,000册,岭南大学18,000余册,私人寄存有57,696册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香港大学为日军占据,该校图书馆由日方调查班接管。调查班结束后,改称香港图书馆,并向各方搜集图书,学海书楼、香港高等法院、香港总督府等34个机构或个人图书被集中到香港图书馆,近10万册。战后接管港大,经清理,香港图书馆存有日军掠自广东省图书馆、市立中山图书馆等藏书100箱。永源货仓存有中大所藏善本图书碑帖、德文医学杂志171箱。期间,中央图书馆准备运往美国的善本,被日方发现,运往日本。战后,这批书籍被找到,运回国内。


北平地区。北平图书馆、北平师范大学等均有损失,其中以清华大学损失最为严重。1937年7月底二十九军撤出北平后,清华大学图书馆被日军占用为病院本部,楼上大阅览室改为普通病室,研究室为将校病室,办公室改为诊疗室、药房之类。各阅览室、研究室、办公室内的参考书籍及用品,以及由各处移来的教职员及学生衣物图书等,多被移到一处,有的移到书库,有的被焚毁,也有很多不知下落的,如大英百科全书等。1940年底,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及华北株式交通会社即有“整理”清华图书的倡议,次年,日本华北军司令部多田部队本部又提出“整理”清华图书。华北各机关随即着手瓜分清华图书。


瓜分清华的机关有分工:多田部队本部挑选的书籍有辞典等,兴亚院华北联络部挑选的书籍包括政治、外交等,新民会负责禁书,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及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负责地志等书籍,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挑选交通方面的书籍。这些机关,原先设想是各取所需,扫归私有,所以挑选时争先恐后,不遗余力。后经变动,各机关所挑选的书籍寄存在近代科学图书馆,其余的交北京大学图书馆。这样,各机关所挑选的书籍约4万册,由军部、新民会及近代科学图书馆分别运走外,其余拨交北大,共约20万册。


中日战争期间,天津、长沙等地图书也都面临劫运,不过,江浙、北平、粤港等地文教事业发达,书劫较其他地区为严重。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1938年12月底,中国图书全部损失当在1000万册以上。特别痛惜的,则为私家藏书,此次也几乎尽数毁失,如吴兴嘉业堂刘氏,常熟铁琴铜剑楼瞿氏等。天津木犀轩李氏,藏本之精善,为全国之冠,且有为公家图书馆所不及者,尽数为敌寇强掠而去。教育部的结论是:“故敌寇之目的实在整个消灭我国之文化机关,使之无书籍可读,无材料可资研究”。


 书劫背后的文化图谋

日本对中国典籍的劫夺是有组织的行为,在劫夺南京典籍时,尤其明显。中国文化界对日本的文化劫夺也有认识。


1942年,杜定友撰文说:敌人每进据一城一市,在一个星期内,即有所谓科学调查团派到。该团的组织,有各科专家,其中有图书馆学及版本名家一二人也参加工作,到处搜刮,捆载而东。香港沦陷的第二天,即有报章特电:“敌寇尤假惺惺作态,谓须积极保护岛内文化设施及文献,以免报复及湮沉,而实则搜刮一切,暗运回国”。杜氏之言,确矣。日本对我国文献的搜刮,无微不至!


其实,早在1932年,我国的文教界对日本的文化野心就有所觉察。那年中国最大的私立东方图书馆50万册图书被日军付之一炬,焰火冲天,纸灰飞扬!而日本最大的国立图书馆———东京帝国图书馆藏书仅424,377册。东方图书馆被焚,为中国文化一大浩劫!

    

蔡元培解释了日本的文化暴行。他说,日本古代文化,源出中国,但日本人对于欧洲学术界,一直宣传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求之日本,反较中国为备,以中国历代兵争,古迹多毁,而日本保存较多。此种论调,实欲抹煞中国文化而以东亚代表自居。'一·二八’之役,毁各大学及商务印书馆,焚东方图书馆,都是这种动机所促成的。”“日本毁去我们东方文化,灭绝吾国文化的遗迹,他们的确是(使)世界要考东方文化,一定要到日本去。”


众多学者持相同观点。战后负责向日本文化索赔的向达也认为:“日本俨然以东方之领导者自居,而于文化方面则夸谓集东方文化之大成,……究其所谓集东方文化之大成者,不过掠取他人之文物,靦颜以为己有,以蒙蔽欺骗其人民而已。”

    

日本没能实现这个文化目标。1945年8月,天皇玉音放送,宣布结束战争,日本的文化远景也随之烟消云散。

刘劲松_江西师范大学

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秉承自由观念,独立思考,尊重历史。开设《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江西师大|瑶湖读史|名师风采|


谢谢阅读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刘丽婷  责任编辑:张欣怡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

 

瑶湖读史(jxnuhistory)

投稿邮箱 : jxnuhistory@126.com

新浪微博:@瑶湖读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