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识 | 张艳国:坚持唯物史观,用历史智慧引领人类未来

张艳国 瑶湖读史 2022-05-21

Copyright © 本文源自《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因微信体例所限,注释从略,如需引用,请阅原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末有编辑部成员的读书心得,坚持看完有收获哦~


坚持唯物史观,

       用历史智慧引领人类未来      

张艳国


整整两百年前,人类诞生了一颗伟大的心脏,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被誉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的马克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两百年,从长时段的人类历史看,在岁月老人的眼里只不过是匆匆一瞥,是历史长河的一股漩涡;但是,从百年历史的短时段来看,确是精彩纷呈,惊艳人类整部历史!在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历史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巨变,工业革命迅即席卷全球,继之而起的科技革命、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纷至沓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了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全球化、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展示在我们面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最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大踏步地快速前进,在极大丰富地书写人们历史的同时,阶级分化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成为社会变迁的主潮,甚至是主旋律。人类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自己所由来的足迹,也更富信心地展望我们将要走向何方、落脚何处。能够运用这样深邃的历史视野、历史方法和历史智慧思考人类命运,我们不能不庆幸,人类有一个马克思,他用他那天才般的大脑思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精准展望;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激马克思,他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了人类历史的过去,审视了他所处的人类历史时代,汇聚人类历史智慧,引领世界发展航程。对此,就连当代西方历史学家也不能不承认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譬如,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898—1984)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家思想所发生的真正影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开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 19、20 世纪之交终于开始崭露头角的话,也还是被‘当成流行的崇拜实证主义的变态形式,是一种特别有害的形式’……促使这种状态开始真正转变的是1928—1930 年的世界性大萧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马克思的历史判断的正确性这时看来得到了证实。”两百年来,马克思及其唯物史观学说经受了人类社会巨变的考验,历史证实:马克思是伟大思想家,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论。人类社会要在未来两百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人类要想更准确地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借助唯物史观。

还是在马克思刚刚与世长辞的时候,恩格斯就准确地判断了作为他自己伟大战友的马克思的历史地位:“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短短几句饱含深情的话,为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领袖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史学家的文化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作为影响人类历史走向的伟大历史人物的巨人地位。


马克思堪称恩格斯所称道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伟大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影响人类社会变迁的伟大历史巨人,首先来源于马克思的伟大理论贡献。恩格斯将马克思科学论证唯物史观并科学揭示人类历史规律,列为马克思两大理论贡献的第一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杂芜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并给予崇高评价:第一,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就像在自然科学界达尔文引起科学界思想解放的大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马克思的发现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观念为之一新。第二,马克思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也就是说,从客观条件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第三,马克思分析每一时代的历史状况,都依据最顽强的历史事实,即每一时代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并从中探知物质与观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即隐藏在历史资料、杂芜纷繁的表象之中内在联系、本质联系和普遍联系。第四,依据唯物史观,确立了认识历史、揭示历史发展方向的理论规范——科学的历史观。人们认识历史,不再依靠神学史观、英雄史观、迷信史观等等一切旧时代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史观了。由此,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论与方法的遵循,历史视野与历史结论从此焕然一新了。

恩格斯对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伟大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评价,直接依据马克思为唯物史观所赋予的科学内涵和所内蕴的方法论意义。值得重温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归纳起来说,就是:第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历史过程论;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内容无穷丰富,又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即历史规律论;第三,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世界上的一切都将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即历史主体论;第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体现为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而社会生产方式又是社会性质、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即历史动因论;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探寻社会观念、社会思想的变迁,要从社会存在中寻找原因,即历史内因论;第六,阶级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级矛盾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又与之相生相伴,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即阶级斗争论。这些思想既以人类关于自我发展的认识为思想基础,更有赖于马克思的睿智。譬如,关于私有制的产生,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马克思就借用了启蒙时代资产阶级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理论升华。


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予以科学运用,并从纵向对比理论创新的高度予以科学总结和深刻揭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所抱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人们即人民群众的动机由什么决定,各种矛盾思想或意向间的冲突由什么引起,一切人类社会中所有这些冲突的总和究竟怎样,造成人们全部历史活动基础的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究竟怎样,这些条件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马克思对这一切都注意到了,并指出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即把历史当做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

列宁特别关注马克思关于“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和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认为这正是马克思研究历史、科学阐释历史的绝妙所在。列宁也特别注意马克思借用近代资产阶级学者阶级斗争学说,并把阶级斗争学说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使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立场、社会功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使阶级斗争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争取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有把某一社会或某几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总和加以研究,才能对这些意向的结果作出科学的判断。”这就在实践层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价值,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高度确立了政治理论原则。


恩格斯和列宁作为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伟大的思想家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伟大导师,关于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的精辟评价,是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准确认识唯物史观理论科学价值、捍卫唯物史观真理和实践唯物史观理论的基本规范,为无产阶级做到掌握并运用唯物史观在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方面有机统一、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相一致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于唯物史观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革命性意义,在社会实践中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当代西方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不仅从来都不怀疑,而且积极予以肯定,把它放在人类知识进步、智慧积累的价值维度予以赞赏。比如,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吕西安·费弗尔(1878—1956)早在 1935 年就明确地说过: “任何一个历史学家, 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 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 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完美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 ”  另一位创始人马克·布洛赫(1886—1944)也指出: “如果有一天, 革新派的历史学家们决定为自己建设先贤祠的话,那么, 那位来自莱茵河畔的先哲的银髯飘然的半身塑像一定会端坐于殿堂之首列。”美国当代历史学家奥尔格·伊格尔斯(1926—2017)在《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导言中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史学的重要影响 。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史学明显地影响了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把他们的视线引到了历史中的经济因素, 引导他们研究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 但是,马克思对现代史学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强调了社会作为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整体而运动的思想以及力图找到历史现象在其中发生的结构要素, 把这些同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联系起来, 系统地阐述可以分析造成变革的各种因素的概念模式。 马克思认为 ,历史的辩证运动、生产变革的力量以及从中产生的阶级冲突是最重要的 。”这些评论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思考的。


坚持唯物史观,知史明智,用历史智慧引领人类未来航程,就是要坚守唯物史观的理论原则、思想精髓和科学方法,像马克思那样,具有人类历史发展的宏大视野和深入历史本质的哲学思维,具有无产阶级以及最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怀,具有深刻批判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善于将历史与时代、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凝练聚合历史智慧,驾驭历史规律,引领未来发展。


第一,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认识实践的历史哲学思维,将历史认识与哲学认识结合起来,把历史研究、事实分析、资料整理善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思考和本质考察,“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局部迷整体,不为细节所困扰,像古人所说,“进得深山,探明幽暗,识得本真”。


马克思高于前人的地方,唯物史观理论征服人们思想的地方,在于他思想的深邃性,在于他认识问题的彻底性,在于他把握事物本质的精辟性。马克思首先是一位史识过人的史学家,更是一位才情兼备、思想深刻的哲学家。他曾经对于以往的哲学家颇有几分不屑地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包括历史研究在内,就是为了首先从理论研究上探知改变世界的道路和方法,然后以此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变成他们自觉掌握的理论工具。如果不是这样,马克思就仅仅只是一位平淡无奇的历史学家了。正是因为马克思以严格、严肃、严谨的历史研究为基础,将历史认识巧妙地上升到哲学高度,便得出历史智慧的深刻启迪。如果不能从人类历史的整体、从全世界无产者全体思考人类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使历史学进入到哲学和世界观的领域和高度,理论、认识如果不能打动人、武装人,就不是人类智慧。马克思就不是马克思了。因此,坚持唯物史观,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方法。


第二,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将历史与现实、历史发展与时代进步联系起来,从历史中走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更具有走向未来的时代感,立足当下的实践感,运用历史智慧,吸取历史经验,将当下实践牢牢置于历史走向、未来发展之中,像古人所说,鉴古知今,勇立潮头,开创未来。


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伟大榜样。他研究了古代东方社会,做了大量的文化人类学笔记,是为了从全球视野探知西方与东方,打通世界历史的古今东西,特别是为世界的东方国家找到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坦途。所以,他立足现代化、全球化,提出了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是未来者的景象的命题;也关注到古代俄国农村公社,认为“农村公社所有制”是符合时代历史发展方向的,它所展现的是一幅“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随着现代社会的回复到古代类型的最高形式,回复到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而结束”的历史图景。他研究古代西欧社会的历史,止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坚决反对米海阿夫斯基庸俗历史唯物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机械历史决定论的错误做法。这样错误的做法,是把马克思关于西欧历史的研究泛化到世界各地使之“超历史”成为伪科学,使之脱离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没有明确的历史内容,使“掘墓人”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如果没有时代性,就没有它与生俱来的朝气和锐气,就成为空洞的“理论教条”。


第三,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在历史研究中所倾注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不把历史研究变成“精神贵族的乐趣”、当成谋生的“干净职业”、当成“信而好古”的历史癖,而是立足于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功能。批判,就是要求变革,就是扬弃,就是探寻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践,就是由问题意识生发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因目标导向而爆发的主体活力。


列宁曾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在于:“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个理论直接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势,考察他们的演变,证明他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讯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批判性和实践性从来都是历史地、具体地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人类处于私有制和阶级社会,只要人类向往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借助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虚伪的、不公平、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和制度设计,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构建世界公平正义体系体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看来,运用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观察世界风云变幻和世界社会经济秩序变化,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分析人类社会的根本走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与实践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唯物史观的本质属性。


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自西而东,传入中国、深入中国,迄今已逾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者、开创者李大钊曾经展望过唯物史观传入中国的前途命运,“自时厥后,历史的学问,日益隆盛”。这一预判,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成试验不二之论。唯物观不仅造就了新中国史学的繁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人们认识历史、观察社会、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开辟了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领域的新前景和新功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像马克思那样执着于“用”,唯物史观理论必将得到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并由此积累更多的新知识新认识新智慧,为人类社会引航畅行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本文作者

张艳国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合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津贴专家。


读史心得


人类生活世界有三大领域,自然、思维还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唯物史观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我们怎样看待历史、怎么看待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中,直接认识社会是很难做到的。历史是逝去了的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历史的继续。人可以通过认识历史,把历史当对象来认识我们现实的社会。因此我们的社会观都是和社会历史观联系在一起,通过我们认识历史,我们就更容易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研究历史记住历史,都是想以史为鉴,来指导今天活着的人生。因此掌握科学的唯物史观对于认识历史指导人生来说意义非凡!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了经典式的表述。马克思说人的历史有规律,遵循的就是这个规律。马克思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制定出来以后,又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其在《德意志基本形态》中描述了五大社会形态,这里的演进都是后一个时代解决前一个时代的矛盾、前一个时代的问题,相互次序贯穿起来,五大社会形态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所携带的都是人自身的矛盾,社会关系中的矛盾。晚年的马克思在70年代俄国革命形势发展的情况下,又适时提出要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马克思这一晚年构想的科学性。这也体现了唯物史观从不排斥时代及时代的科学成果,这要求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对理论成果进行甄别、扬弃,促进唯物史观的不断向前推进。                             

——编辑部 张欣雨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就像在自然科学界达尔文引起科学界思想解放的大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马克思的发现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观念为之一新。马克思颠覆了以往对人类历史的认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秘密,为摆脱资本主义制度困境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在实践中予以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也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有了今天的大发展。

——编辑部 李杨


看过张艳国教授的文章,想起自己曾经拜读过列宁写的一篇著名的著作《国家与革命》。这本著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且列宁有在文章中提到: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成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会自动消亡。同时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这也是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想要规避国家阶级性的谬论进行的驳斥,通过概括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来揭示国家的本质。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国际形势与列宁身处的时代有所不同。这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并结合当下国情和国际背景,才能保证国家机器良性运转。

   ——编辑部 肖文翔


本期编辑:张欣雨、李杨


瑶湖读史出品 | 欢迎分享 | 转发朋友圈



相关推荐



《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



作者:张艳国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