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右史学 | “豫章”:说来话长

许怀林 瑶湖读史 2022-05-21

Copyright© 本文源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因微信体例所限,注释从略。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方志远按

2012年6月18日,在江西历史学会第六届代表会上,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的江西历史学会前会长邵鸿没有发表“例行讲话”,而是做了一个很好的“学术报告”,题为“说赣”,讨论“赣”字的起源及其自晚清开始成为江西简称的过程。我在1986年第6期《争鸣》上,曾经发表过“‘江浙’辨”一文,指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江浙”的“江”并非指现在的江苏而是指当时的江西,“江”为江西的简称。于是有了请一位学者写“豫章”的想法。许怀林教授毕生研究江西史,自然是不二人选。感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的一再敦促,遂请邵鸿教授对“说赣”原稿进行修改,许怀林教授也欣然写下了“说豫章”,我则对“江浙”旧稿做了较大的修订和拓展,名为“说江”,于是有了这一组“说赣、说江、说豫章”,希望就这一话题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推动江西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豫章”:说来话长


许怀林


摘要:“豫章”,是春秋战国时代长江北岸的地名,西汉初年开始是最高地方行政区“郡”的名称。豫章郡之得名,流行的说法是因境内多大樟树。随着行政区制度演变,豫章郡级别下降,辖区缩小,由管辖江西全境退为只辖赣北南昌地区,隋唐时退出行政区系列。然而历史古老,社会影响大,豫章成了闻名的“郡望”,既代指南昌,也代称江西行省。历代著述、故里乡贯、书院学校、人物别号等,都有冠以“豫章”的。豫章,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久享盛誉,沿用不衰。


关键词:豫章;地名;地望;传统文化


许怀林


一、豫章之名缘起


“豫章”一词,起源古老,使用长久而且广泛。探其本源意义是自然属性的植物名,尔后借树木命名地方,成了行政区划名,使之获得社会属性。接着,因行政区划的稳定与权威性,不断衍生出人物别号、书院学校、诗文著作、文社组织等名称,使它承载起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生于斯长于斯的文人学子,往往藉“豫章”之声望而把它作为乡贯,或自称,或他称。

 

“豫章”,豫字多义,一作“大”解。《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段玉裁注: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豫、章二字组成一个词,当作樟树理解,民间会写作“櫲樟”(见《正字通》)。在古代传说中豫章有占吉凶的神异功能。《神异经·东荒经》说:“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 

 

现在江西境内还有许多大樟树,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村民在当地有一棵1800多年的古樟树,基部树围达23米,需16个人才能合围,树蔸枯隙出一个大洞,可容纳几十人,村民闲暇时会在树洞内打牌聊天。婺源县镇头镇磻坑村村口有一棵古樟树,树龄500多年,底部枝干横卧在小溪上,村民称它“树拱桥”,为了出入方便,经常在这座古樟“桥”上过往。

 

西汉初年,在今江西地区设立高级行政单位——郡,郡治南昌县,管辖全境18个县,定名豫章郡。得名缘由就是境内多大樟树,以本有的自然物产命名当地,名实吻合,易懂好记。应劭《汉官仪》:“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树生庭中,故以名郡”。也许正是认为豫章是神木的观念,以树木之名作郡名。在此处,“豫”解释为“乐”。《尔雅,释诂》:“豫,乐也。以之名郡,意谓乐有此大樟也。”豫章郡,是江西地区第一个最高的行政区划,于是人们会用“豫章”指代江西。但是,魏晋以后行政区划制度更革,郡的级别下降,辖区缩小,豫章郡大致等同于今南昌市的辖区范围。唐宋以来“豫章”在行政区划名称上退出,它的指代含意就是南昌一隅。

 

关于豫章郡名称的缘起,还有二说:一是《后汉书》卷三十二郡国志,在豫章郡赣县下写“有豫章水”。《水经注》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北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南朝刘宋雷次宗《豫章记》也说,赣江古称豫章水,豫章城是因水而得名。这里只是告诉读者建立豫章郡之前已有豫章水,却没有说明“豫章水”得名的理由依据。

 

 二是认为豫章之名,乃沿用江北的先秦地名。《左传》记事六次出现豫章,如昭公十三年记事,杜预注:“春秋时的豫章,皆在江北淮水南,汉移其名于江南,置郡”。定公四年记事中的豫章,杜预注:一作“汉东、江北地名”。后人对春秋时代豫章地点的解释不一致,或以为西起豫鄂间的淮南、汉东,东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赣北的鄱阳湖一带都在豫章范围之内;或以为专指今安徽寿县、合肥一带。为什么长江以北固有的地名,要移用在新建立的大行政区上面,造成南北区位可能混淆的错觉?

 

 豫章从一个指称地点的普通名词,升华为文化内涵丰厚的地名,是它成为一个高级地方行政区名称之后,因行政区的地位而强化了郡名的品味价值。


樟树


二、豫章郡的建立


西汉初年建豫章郡,辖十八县: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馀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雩都、鄡阳、南壄、安平。辖区与今江西省境基本一致。郡治南昌县。前人解释,所谓南昌,即“昌大南疆”之意。

 

郡县制度的确立,是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郡县制度由秦朝开始施行,仅约十五年后就由西汉稳定地全面推开。所以,西汉初年建立的豫章郡,应该视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级地方行政区之一。

 

二千多年以前就需要建立豫章郡,在于它对江南大地的统治作用。长江南岸中下游交界区的这片地区,左右“控蛮荆而引瓯越”,上下接中原而通岭南,实为管控南方的枢纽重地。秦汉唐宋元明历朝历代,都尽量发挥它掌握闽粤、“拊岭南之项背”的效益。 秦朝开拓岭南,派军队“一结余汗之水”,“一守南壄之界”,余汗即今余干县一带,南壄即今南康县周围地区,就是驻守鄱湖东南部监控闽越,驻守大庾、南康,增强进军番禺的后援力量。汉武帝平定南越吕嘉反叛,发兵五路进讨,其一是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由鄱阳湖、赣江而过大庾岭入番禺(广州)。南魏晋六朝时代有大批皇亲国戚封为豫章王。唐朝设镇南军节度使,坐镇洪州。元朝将广州、潮州等大片地方划归江西行省管辖。明朝特设南赣巡抚,统辖赣闽粤交界广阔山区。所有这一系列统治措施,都加深了世人对豫章郡——江西地区的认知程度,提高了它的社会名望。

 

朝野看重豫章郡,还因它和重要人事活动有紧密联系。建立的起因一般说是由刘邦的元从宿将、开国功臣之一的懿侯灌婴追剿项羽之后而起。建立之后当地社会快速进步,人口大幅度增加,农耕水平与粮食产量提高,手工制作和采矿业兴盛,文化水准上升,突现了闻名朝野的精英人才。例如:南昌何汤,是经学大师桓荣的高足,以才知名,在朝为官,执法严明,不避权贵,得到刘秀赞赏,提升为虎贲中郎将,赞扬他是国之“干城”,比喻为保卫社稷的盾牌、城垣。并且要他为皇太子讲解《尚书》,传授统治经验。这位太子即明帝刘庄。

 

灌婴


汉武帝提倡儒学,设立“五经博士”,鼓励士人研习《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东汉时豫章郡经学风气强劲,南昌程曾、唐檀是传授五经的名师。程曾“五经通难”,对五部经书都有深入的研究心得,声望远播,“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江南大郡会稽的名门望族顾氏子弟来南昌向程曾求学。唐檀的知识广博,熟习五经和灾异星占之术,在乡里“教授常百余人”。著《唐子》28篇。东汉后期的南昌人徐穉,字孺子,精通严氏《春秋》、京氏《易》、欧阳《尚书》,兼及星官、算历、推步等术,品德高尚,注重节操,“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闾里服其德化”。豫章太守陈蕃对他特别敬重,在官署接待徐穉,专备一榻供歇息,“去则悬之”。陈蕃升任尚书令,向桓帝推荐徐穉等三人可以授以官职,桓帝问哪位当先,陈蕃说“至於穉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徐穉对朝中宦官外戚专权非常反感,不屑于同流合污,坚执不愿出仕。在他身后,社会尊称他是“南州高士”,流传“徐孺下陈蕃之榻”的佳话。

 

地以人传,人以才德兼优为高。汉代豫章郡因而名声流传久远。


三、豫章郡的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政局改变,行政区划制度代有更新。两汉之后的豫章郡级别下降,辖区缩小,终至退出行政区系列。

 

西汉末年,王莽专政,改豫章郡名为九江郡,改鄡阳县名为豫章县。刘秀建立东汉,被改名的郡县全部恢复旧名。豫章郡所辖之县逐渐增加了7个。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魏、蜀、吴鼎立局面形成。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开始三国时代。吴国在罗织人才、强化军队的同时,不断建立新的郡县,借以增加统治据点和官位。终吴之世,从豫章郡析分为六郡,共辖57县。它们是:豫章郡,治南昌,辖16县;庐陵郡,治西昌(今泰和),辖10县;鄱阳郡,治鄱阳,辖9县;临川郡,治临汝,辖10县;安成郡,治平都,辖6县;庐陵南部都尉,治雩都,辖6县。这个由都尉治理的地区,在西晋灭吴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282),改称南康郡。从此开始,豫章郡由管辖江西全境退而只辖偏西北一块地区,成为诸郡之一,不过仍居首位。

 

隋朝统一,改变分裂时代滥置郡县弊政,施行“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新政。改革之后的江西地区,郡未减而县仅24个。豫章郡在平陈后置洪州总管府,大业初废总管府,复为豫章郡,南昌县改名豫章,仍为郡治。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将隋代的郡全都改为州,郡太守改为州刺史。“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统军戎”。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再改回来,郡复改州。州县数量逐步增加。豫章郡在武德五年(622)改为洪州,州治南昌县(隋豫章县改名),置总管府,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王勃《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说的就是这个制度变革事实。洪州都督府统辖洪、饶、抚、吉、虔、袁、江、鄂八州,后来划去鄂州,加入了新建立的信州,相当于今江西省全境。豫章之名,从此退出行政区领域。

 


滕王阁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督察,于贞观元年(627),依山河形便,分全国为十“道”。第八道曰江南道,所统地域广阔,长江以南,五岭以北,今贵州以东至海,均在其内。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将辖区太大的道划小,“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是个监察区。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东道治苏州,西道治洪州。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后来的江西省名起源于此。唐后期,采访使改为节度使、观察使,职权与性质逐渐向行政长官方面蜕变。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叛乱”之后,中原战祸连年,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的名称。要冲大州,设立节度使。藩镇割据形势转趋缓和以后,节度使多半改为观察使。懿宗咸通六年(865),宰相杨收针对屯戍交阯的北方军队不服水土,“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奏请于洪州置镇南军节度使,在江西招募强壮三万替代北军。懿宗批准实施,结果“蛮不能支”。

 

宋代的区划建制继承唐朝制度,同时加以革新。首先把“道”改为“路”,“路”的名称沿用了唐朝的“道”名,而辖区缩小,职权增大,更具有行政区性质。各路设转运使监督州县,掌管钱谷,表帅一方。地方“观其政而轻重朝廷”,朝廷“信其言而赏罚官吏”,具有“与天子分土而治”的权威。江南西路只管洪、袁、虔、吉等 9州(军),饶、信等 4州(军)属江南东路。

 

其次,适应经济兴旺发达的需要,继续增建州(军)县,至南宋绍兴年间,江西境内共有13个州(军),分辖68县。州的长官统称“知州”。洪州治下有南昌、新建、奉新、丰城、分宁、武宁、靖安、进贤八县。前代已有的各州都加缀旧郡名,如“洪州,都督府、豫章郡、镇南军节度”,“吉州,庐陵郡”,“饶州,鄱阳郡”……但无实际意义,只不过加深人们的历史记忆。

 

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地方行政区是“省”,其下是“府”,如洪州改为南昌府。

 

秦汉古郡的郡名,从隋唐开始被州取代“豫章”之名在行政区系统中消失了,而虚名留存至北宋、南宋。至于光彩影响则继续在其他领域流传播散。


四、因豫章而来的名称故事


豫章之名依存豫章郡的古老历程与文化效益,让后世铭记不忘,不忍割弃,总会在适当的场合再现出来。

 

1.学校书院。唐末兴起的民办书院,对儒学文化、科举事业的贡献十分巨大。江西书院教育具有突出优势,素来以量多、质优著称。明朝以前的事迹不知,以后是省府主办正好和“豫章”之名契合。书院教育鼎盛的南宋时期,江西书院大园地中有南昌城内的“豫章书院”,创办于嘉定年间(1208~1224)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巡抚重修。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 ,巡抚白潢在原址重建,五十八年御书“间水文渊”匾悬挂讲堂。白潢《豫章书院碑记》叙述该院创始振兴本末,强调地方长官办教育的职责,说“国家之元气系乎人材,人材之盛衰由学校之兴废。”需知“营斋舍,赡生徒,非司牧地方有力者不能任。”朱熹知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身当其任而为所得为,故其盛至于今不废”,“潢不敢以前贤自居,而当其任之所得为,不敢以其难自诿”,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历任巡抚皆进行过修缮,拨给官银支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 ,豫章书院改为江西大学堂。清末民国时期,南昌还有豫章小学、豫章中学。

 

豫章书院


2.社团组织。文人社团,在明末有“临川四才子”艾南英、章世纯、陈际泰、罗万藻倡立的“豫章社”,亦称豫章文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议说,“明之末年,中原云扰,而江以南文社乃极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归有光等之说而畅其流”。他们反对李梦阳、王世贞为领袖的“前、后七子”标榜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见解,不赞成因袭六朝的玄学风气,主张作文要表现“时”与“境”,要讲“义法”、“神气”、“雅洁”。艾南英、罗万藻不满宦官魏忠贤的腐败统治,参加抗清斗争。章世纯得知北京陷落,悲愤而卒。

 

3.著作丛书。取“豫章”为书名,以示典雅。编辑文献著作,保存历史记录,为传承中华文化提供资料,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后世,是华夏的优良传统。江西见于记录最早的是南朝《豫章今古记》一卷,不着撰人名氏。《豫章记》一卷,南朝宋雷次宗撰。依据零星资料判断,此二书叙述的是江西全省范围的历史事迹。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朝时还有《豫章烈士传》三卷,《豫章旧志》三卷,《豫章旧志后传》一卷。

 

宋代,《豫章职方乗》三卷,洪刍撰。洪刍(1066-约1128),字驹父,南昌人。黄庭坚外甥。与兄朋,弟炎、羽均以诗才闻名,并称“豫章四洪”。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钦宗靖康元年(1126),官谏议大夫。高宗建炎元年(1127),坐事长流沙门岛,卒于贬所。《直斋书录解题》记洪刍有《老圃集》一卷、《豫章职方乘》、《后乘》等,均已佚。“职方”,古指职掌方面之官(《周礼·职方》: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 ,据此推测,《豫章职方乘》该是记载豫章郡历史之书。

 

明代,《豫章书》一百二十二卷,明朝郭子章撰。他仿照常璩所撰《华阳国志》体例,分大记二十卷,志二十二卷,表十卷,事纪二卷,列传六十八卷。该书涵盖面广泛,属于江西总志性质。郭子章又撰《豫章诗话》六卷,论述江西人之诗,以及外籍人写江西之诗,上起古初,下迄于明。郭子章( 1543-1618) 是泰和人,既是能吏,又是学者,“能文章,尤精吏治”,“于书无所不读”。他的宦迹广远,涉及闽、粤、川、浙、鄂、晋诸地,就随地搜集资料,所到之处皆有著述。在传统儒学之外,还刊刻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撰写《山海舆地全图》序文一篇,介绍西方地理知识。一生共著书二十余种。

 

清末民初的两部《豫章丛书》,价值尤大。晚清新建县人陶福履(1853-1911)编辑江西地方文献定名为《豫章丛书》,收书26种,48卷,刊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稍后,新昌(今宜丰县)人胡思敬(1869-1922)所编丛书,也名为《豫章丛书》,收书103种,650卷,成书于1923年。这两部丛书在江西地方文献中是卷帙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大丛书,书名相同,所收文献却无一重复。网罗了上起唐,下迄晚清的著述,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各类。除个别为外省籍人的作品,其他都是江西先贤的著述,“具有超越区域,涵盖深宏的重要意义”。

 

4.乡贯别号。文人雅士偏爱“豫章”,因个人志趣差异,或以为别号,或标示乡里籍贯。有的是自号,有的是旁人所加。《后汉书》只说“豫章何汤”、“豫章徐穉”,显然是因豫章的名望高于南昌。

 

范晔尊称祖父为“豫章君”。《后汉书》卷六十五《郑玄传论》写道“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王父”,即祖父(《尔雅》:“父之父为王父也”)。范晔祖父范宁,西晋武帝时为豫章太守。

 

北宋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巨大,学界就称之曰“黄豫章”,把他的诗文编辑为《豫章集》。

 

南宋理学家罗从彦,朱熹称他“罗豫章。”他的文集名为《豫章文集》。罗从彦倡言:“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结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宋史》写罗从彦为福建南剑人,据考证应是从南昌县罗家塬迁居过去的。

 

5. 地名雅称。豫章作为地名使用,在古典雅致之中,不仅指代江西、南昌,也代称虔州(赣州)。

 

赣州一隅


南宋初,“张俊进兵,急趋豫章,至则喜曰:我已得洪州,破贼必矣”。这里是将“豫章”作为江南西路(江西地区)的代称。高宗赵构为避免金兵进犯,让隆祐太后率领一批文官与后宫众人退往虔州。乡民不堪护送官兵的野蛮骚扰,虔州民众愤起反抗,太后等仓惶返回临安(今杭州)。建炎四年(1130)正月戊辰,高宗与中丞赵鼎谈话,“因言豫章之扰,上曰:太后仅以身免,乗舆服御之物悉弃之,宫人失一百六十余人。”此处“豫章”,是指虔州(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名为赣州)。

 

北宋末南宋初,有外地迁来南昌的人,称在豫章定居。如四川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他在东湖边上种菜卖,“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值。”苏翁的菜货好价实不欺,故而买者预付定钱。

 

元朝官府以“豫章”代称江西。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拆毁江西各地城墙,江西的长官达春“表言豫章诸郡皆濒江为城,霖潦泛溢,无城必至垫溺,隳之不便。帝从之。”

 

豫章也是南昌的代称。《元史》为南昌人熊朋来写传记,说“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豫章为江西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皆在焉,凡居是官者,多朝廷名公卿,皆以宾礼延见。”著名的公卿任官于江西行省者都尊重熊朋来,是因他是最有代表性的儒家学者,“江浙、湖广皆卑词致礼,请为主文。”书写南昌名流乡贯,选用“豫章”,是在表示文雅。

 

明朝人继续传承惯例。《明史·礼志·吉礼四》写道。“英宗时,豫章祀韦丹、许逊”。许逊在鄱阳湖地区治水,誉为“江西福主”;韦丹是唐代江西观察使,在南昌筑起长12里的防洪大堤,建陂塘598所,收到防洪、灌溉双重效益。将他俩神灵化供在神庙,写入“祀典”,是对“豫章”一词的珍爱慎用。

 

胡俨《洪崖山房记》曰:“西山在章水西,洪崖又在西山之西,峰峦秀拔,林壑深窅,岚光染空,高二千丈,属连三百余里,西山所以专豫章之胜也。”胡俨是南昌人,说西山“专豫章之胜”,此处的豫章该是指南昌。郑之玄《熊公远诗序》中的“豫章”,就有江西省的意思:“豫章人士之言曰:江右诗派肇自渊明,而世竞指黄太史山谷为江右诗派,是不可解。”“江右”,也是对江西地区的称呼。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坐北朝南,东为江左,西为江右。


总言之,“豫章”一词,是地名,是典故,承载着传统文化,士人用它表示文雅庄重,也可因此重温政治制度沿革,回忆社会发展历程,获得有益的教化启示。


参考文献: 


[1]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宋)熊克.中兴小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明文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作者简介


许怀林,1937年6月出生,江西宜黄县人。196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1961年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广铭教授主攻宋史。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江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993年5月出版《江西史稿》,既用作大学教材,也是地方史研究的奠基性著述。1985年任地方史教研室主任,1990年底担任“中国地方史”硕士点领衔导师,并任中国地方史研究所所长、客家研究所所长。在《中国史研究》发表《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的影响》等60余篇论文。参撰《江西省情汇要》、《鄱阳湖研究》、《中国人口·江西分册》、《江西冶金史》等著作。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课题“鄱阳湖流域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2002年9月退休。退休以后,相继出版《江西通史》“北宋卷”、“南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论文集《老牛漫耕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客家社会历史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图说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等著作。

谢谢阅读


本期编辑:李杨

瑶湖读史出品 | 欢迎分享 | 转发朋友圈

瑶湖读史

瑶湖读史

Big History Reading Club

读史讲座 | “瑶湖畔读大历史”读书会

参观江西省博物馆 | 读史论坛 | 观影活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今日推荐

社会历史研究

作者:许怀林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丛书名: 客家学研究丛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