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扫描 | 2019年11月部分最新史学类期刊目录整理
瑶湖读史
读史,我们是认真的
关注
Copyright©为方便诸君咨考最新学术动态,瑶湖读史小编本期整理了2019年11月最新的《史学集刊》第6期、《史学月刊》第12期、《史林》第4期等期刊目录。望整理对诸君有益,如有问题,欢迎批评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史学集刊》2019年第6期目录
明代金门岛的科举盛况及其成因 郭培贵
摘要:福建金门只是一个孤悬大海中的岛屿,明代隶属同安县翔风里,地瘠风大,人口不足4都,但自此考出的举人、进士却各达66名和19名;不仅是同安县科举最发达的地方,而且其进士数超过了明代北直隶79%、河南80%、山东74%、山西79%、陕西85%、福建66%、南直64%、江西51%、湖广77%、广东89%、四川87%、广西90%、云南92%、贵州97%的州县各自拥有的进士数,甚至还超过了明代许多“府”各自的举人和进士数;其举人考中进士的比率也超出全国平均数4.79个百分点。明中后期该岛许多民众主要依靠海上贸易获得了培养子弟读书应举的财力、再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崇尚科举功名的社会风气和家族文化底蕴的深厚积累,应是其正德后科举兴盛的几大重要成因。
关键词:明代;金门岛;科举盛况
从县域治理视角看康雍乾永定河水灾治理 金久红 王玉亮
摘要:清代康雍乾时期对永定河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大规模治理。为保障治理效能,还以制度化的设官营治取代了原先应急式的临危救治,从督抚到厅汛的河务专官,再到州县官员的权责都进行了重新划定,并在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地动态调整。其间,基层县域的协同治理被日渐重视并被逐步纳入到治河的制度化保障之中。永定河县域治理职责的层层落实、逐步细化,展示了相关制度在实践摸索中的救弊迁改,这种责权归一、协调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河务专官与地方州县权无统属的弊端,提高了永定河的治理效能。但由于沿河州县的佐贰官被委任为专职的河工汛员的同时还兼职州县,也造成在朝廷整体的河流治理中地方上权责过重,从而使得地方官员对本人政绩和本地利益的强烈追求,影响了朝廷整体治河方略在州县的贯彻执行。从县域层面反思这一体制的设立与调整,优点与不足,对后世的灾荒救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县域治理;设官营治;永定河水灾
史学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及其批判 冯兵 关浩淳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活跃于当下中国的错误社会思潮之一,其以历史唯心主义的选择论为逻辑起点,以反历史、反科学的态度及政治诉求,否定主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意识领域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支力量。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部分史学研究陷入理论和方法的误区,表现为对历史客观性、可知性,历史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否认,以“超然的客观主义”和“价值中立”为价值取向。严谨的史学研究,应当对历史虚无主义抱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坚持合理价值取向,回归历史现场,从史料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用逻辑严密、史料扎实的历史作品,给予历史虚无主义以有力的回应和批判。
关键词:史学;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斯塔布斯与英国现代史学之建立 陈磊
摘要:威廉·斯塔布斯曾长期担任牛津钦定现代史教授一职,在维多利亚时代,其在牛津大学历史学科乃至英国现代史学的建立过程中扮演着奠基性角色。他深度参与英国中世纪文献的编纂,贡献卓著,并将自己锤炼为第一流的专业历史学家。同时,他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基于原始历史文献的现代史学方法论与史学叙事体系。凭借其权威性的历史著述,斯塔布斯主导确立了牛津历史课程与考试体系的核心与风格,助推了其历史学科的初步建立。通过牛津历史学科及其培养的专业史家,斯塔布斯帮助英格兰构建了历史学家共同体,继而极大地影响了英国历史学科的扩展乃至其现代史学的初步建立。
关键词:斯塔布斯;文献编纂;史学方法论;课程体系;历史学科
论唐代的内供奉僧 介永强
摘要:内供奉僧滥觞于唐玄宗设置翰林院,从此始有僧人入内谓之翰林待诏,供奉朝廷。在唐代,把侍从皇帝左右的高僧大德习惯上称为“内供奉僧”,似与把侍从皇帝左右的近臣称作“内供奉官”如出一辙。内供奉僧是佛教与唐朝政治结缘的产物,深刻反映了唐代皇权政治对佛教的某种需要。唐代内供奉僧出入禁省,或亲承顾问,或讲经化导,或斋戒诵经,或论难儒、道。他们还长期积极活动于宫禁之外,临坛度人,传扬经典,弘扬佛法。内供奉僧借助其特殊身份,为佛教在唐代的繁荣发展赢得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并为佛教在唐代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积极贡献。内供奉僧还在唐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唐代政治领域到处留下了内供奉僧的身影。
关键词:唐代佛教;内供奉僧;供奉;宫禁
程卓《使金录》考论 赵永春 祝贺
摘要:南宋程卓于嘉定四年(1211)九月使金贺正旦,嘉定五年(1212)二月返回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出使期间撰成《使金录》一书。有人认为其书“简略太甚,不能有资考证”,“所记惟道途琐事”,“不能当作史料应用”,等等。其实,《使金录》一书,不是宋人出使辽金“语录”中最为简略的,而是众多“语录”中比较祥赡的一种。书中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宋金交聘制度和礼仪,使者出使行程之地理、文物古迹、遗闻趣事、金代城市建筑、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等,皆为作者亲见亲闻,是研究金末政治、军事、地理、经济、文化以及宋金交聘制度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南宋;程卓;《使金录》
刘宰赈饥与蝗神信仰 张文 卢渝宁
摘要:自元明以来,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形成了驱蝗神刘猛将信仰。关于其原型,各类记载分歧颇多。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刘猛将的原型应为南宋刘宰。刘宰成为蝗神,主要源于其在金坛举行的三次大规模赈饥活动,尤其是嘉定二年的初次赈饥,其起因是蝗灾导致的饥荒。由此,刘宰与驱蝗发生了关联。刘宰去世后被广泛祭祀,但士人的祭祀是以先贤的形象出现的,而农人的祭祀则是以救星的形式出现的。由此,刘宰在民众祭祀活动中成为驱蝗神,而士人与官方则每每试图按照自己的主流文化逻辑进行干预改造,从而使得驱蝗神的本来面目变得模糊不清。
关键词:蝗神;刘莽将;刘猛将;刘宰
东北抗日联军干部队伍建设述论 刘会军 武洋
摘要:中共满洲省委确立联合一切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的政策以后,其所领导的东北抗日军队迅速扩大,干部队伍出现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东北地区党组织通过抽调和选拔的方式,增加了干部数量;对干部进行系统教育和训练,使其统一思想和规范行为,忠实执行党的政令、方针;实行严格的干部管理和审查制度,对干部进行有效的约束,维护了干部队伍的纪律性和纯洁性。东北抗日联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地增强了军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东北抗日联军能够区别于其他松散的抗日武装,在沦陷区坚持抗战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东北抗日联军;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教育培训
约翰逊政府对印度发展核武器问题的认识与对策 柏友春 邓峰
摘要:20世纪60年代,随着印度核能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在核意图上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约翰逊政府越来越担心印度可能会走上发展核武器道路。考虑到由此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约翰逊政府采取了美印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改变印度国内核舆论以及劝说印度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等方法,试图以此阻止印度发展核武器。尽管这些应对措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并没能真正解决印度核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印度不愿意放弃发展核武器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约翰逊政府认为维持良好的美印关系的重要性远大于阻止印度发展核武器,美国并不想因该问题处置不当而干扰美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约翰逊政府;印度;核武器
20世纪70年代初驻韩美军减撤与韩国“自救”政策探析 毕颖达
摘要: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开始对韩国实施减撤政策,在撤出大批作战部队的同时,着手推进韩国裁军计划,但受当时国际环境和朝鲜半岛局势制约,这种减缩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伴随着尼克松主义的出台,美国进一步推进减撤驻韩美军计划,然而这一计划遭遇韩国的强烈反对,双方就此展开了艰难曲折的协商,最终美国强行从韩国减撤了部分驻军。这一行动使韩国陷入极度的安保焦虑之中,同时也激发了韩国强烈的自主意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朴正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政策,走向了经济“自立”、国防“自主”、外交“自强”道路。
关键词:驻韩美军;美韩关系;朴正熙政府;“自救”政策;自主国防
良心与使命之间:战后德国历史学家的纳粹史叙事转变 卢晓娜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及统一后的德国关于纳粹历史的叙事经历了很大转变。纳粹史的书写不仅能反映出德国历史学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同时亦是历史学家史学良心及对自身政治使命定位的映照。战后至今,德国历史学家的纳粹史叙事经历了保守叙事、批判叙事、新修正主义叙事、“受害者”与“抵抗者”叙事四个发展阶段。隐藏在此进程背后的是历史学家们史学良心与政治使命的纠葛。经过七十余年自我拷问式的思考,德国历史学家们最终通过政治使命的升华,实现了二者的完美契合。
关键词:联邦德国;纳粹史;历史叙事;史学良知;政治使命
《史学月刊》2019年第12期目录
两周金文中效法祖先之德的观念及其演变 杨小召
摘要:“德”是先秦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两周时期,效法祖先之德观念在延续的同时亦在演变。西周早期比较强调效法祖先之德,西周中晚期这种观念已有变化,至春秋战国时期则逐渐流于形式。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祖先地位的下降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以及德可以不再为祖先所专有。效法祖先之德观念的变化也正反映了两周政治与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两周;金文;德;祖考
汉代典客、大行更名考 孙梓辛
摘要: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改典客和大行官名。利用现存各种史料,可以确认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是并存的两官,这表明《史记》对此问题的记载属实。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应是统属关系。结合典客和大行各自官名的渊源与内涵以及更名发生的政治背景可知,“典客”这一官称因难以匹配当时王国在汉朝的政治定位而被废弃,“大行”则因具有礼书文献的依据和“尊天子”的政治寓意而胜出。同时,是次更名亦应视为文景时期朝臣要求汉廷约束诸侯以及完备天子之礼的产物。
关键词:典客;大行;行人;朝礼;官名改称
明中后期“浙兵半天下”现象考释 牛传彪
摘要:浙兵多来自处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府,在嘉靖御倭中,经戚继光募练并入援福建剿倭而声名鹊起。至隆庆、万历朝国家多事时,南北边、海、腹里数省纷纷请调浙兵,以至于有“浙兵半天下”之说。其中原因,除浙兵自身优势及浙江人多地狭生存状态下浙人乐于应募外,也多和地主兵未练或练而未得实效有关。数省调用浙兵,造成浙江精壮人口流失、田地荒芜、国课难办、防御困难。因募浙兵费用相对较高,加之后期所调浙兵良莠不齐,易逃、易哗、战力变弱,调募浙兵的省份也受害不小。尽管朝廷曾下令停调浙兵,或限以定数,但碍于后期多事,浙兵依旧被大量调遣。明中后期浙兵招募与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明末浙兵主体也从原来戚继光及其班底色彩较为浓厚的军队向国家普通客兵身份转化。
关键词:明代中后期;浙兵;南兵;戚继光;募兵
己亥庚子年间康有为的勤王思想与实践 贾小叶
摘要:己亥年(1899年),康有为前后撰写的两个版本保皇会“序”,反映出不同时局下康有为宣传策略的调整。己亥年初,康有为的宣传以调和两宫为基调,试图与慈禧太后缓和关系,前一版本的保皇会序文正与此种基调相吻合。到了己亥年末,由于清廷立嗣上谕的出台,康有为复归诋毁慈禧太后的老路,并公然揭出了武力勤王的旗帜,这在后一版本的保皇会序文中有清楚的体现。不仅如此,己亥年,康有为的公开宣传与实际思想之间也有很大的距离。这显示了己亥年时局变动的复杂与康有为应对策略的多变。当勤王从思想走向实践时,康有为的缺陷暴露无遗,先后提出多个勤王方案,但终因东摇西摆、举棋不定而流于空谈,究其原因,康有为自身的广东情结也是造成其勤王方案东摇西摆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己亥庚子年;康有为;武力勤王
公法、主权与利益: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对德侨财产之处置 魏兵兵
摘要:如何处置价值巨大的德侨在华财产是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对外事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德宣战前后,当局对德侨及其财产基本采取保护政策,主要旨在展现奉守国际公法的“文明国”形象,以期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在欧洲协约国的不断施压下,战时北京政府处置德侨财产的规章渐趋严厉,但实际仍持消极态度,引起协约国的不满。战后,为谋求在和会上获得主要协约国的支持,北京政府施行遣返德侨并全面收管德侨财产,但对于清理事宜则相当审慎,并注意维护处置敌产之主权,大量德侨商业资产因此得以保存。巴黎和会后,北京政府利用掌握的德侨商业资产,在中德重订平等新约的谈判中取得了重要的外交成果和可观的经济利益。处置德侨财产的过程是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外交从趋随列强走向自主行动的重要表现,对战后中国与德国以及其他列强的关系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一战时期;北京政府;德侨财产;协约国
叶青学术与政治立场的转变研究(1927—1937) 尹涛
摘要: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叶青于1928年年底到成都,与其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相一致,继续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理论以及中西文化问题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评判。1930年冬,他到上海参与创办左翼出版机构辛垦书店,并从此“专心学术”,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观点。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学术与政治立场逐步偏离中共,而与国民党逐步接近。他在从宣传马克思主义到最终成为国民党理论家的过程中,其学术与政治立场的转变大体“同调”。但相对而言,他理论主张的转变处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而政治立场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是其理论主张转变的结果。
关键词:叶青;马克思主义宣传;学术与政治立场
从蒋介石日记看全面抗战时期苏美对中共的支持 张太原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苏联和美国都对中国进行了很多的支持和援助,但是他们不能不面临一个如何对待中共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都认为他们主要的支持对象和受益者都是国民党。然而,从蒋介石日记的记载来看,苏俄和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一直不那么痛快,反而对中共一味地扶助。蒋介石对中共一有什么小动作,美苏都会出面干预。特别令蒋介石不能接受的是,中共的主张往往为美俄所赞成。不过,中共领导人未必有如此的感受,甚至恰恰是相反。这说明研究历史上的某个问题不能仅仅根据一方的认知和后来人的看法,而是要尽可能回溯历史场景,再现当事各方的直接感受。
关键词:苏俄;美国;蒋介石;中共;国民党
英国工业化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群体与地方治理 尹建龙
摘要:18世纪中后期发轫的工业革命使大量工厂和人口集聚在英国中北部的乡村地区,促进了乡村城市化发展,形成了诸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工商业中心,企业家群体通过参与并控制当地的教区、庄园和改良委员会等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事务。1835年后这些工商业中心转型为自治城市,企业家群体通过选举主导各自治城市的市政委员会、出任高级市政官、市长等职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了现代工业城市的面貌,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同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趋同,为政治转型稳定有序地推进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英国;工业化转型;企业家群体;地方治理;新兴工业城市;市政改革
威廉·克莱顿对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贡献 王新谦
摘要:威廉·克莱顿是战后初期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设计师和推动者。在马歇尔计划形成过程中,克莱顿居功至伟。他最早提出了欧洲联合复兴的设想,为欧洲走向一体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的“5月备忘录”成了马歇尔哈佛演讲的重要参考依据和组成部分;他主持了与西欧国家的多边谈判,成功地说服了英国人支持马歇尔计划并对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交美国的总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指导”,确保了马歇尔计划的顺利推进和美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威廉·克莱顿;马歇尔计划;欧洲联合复兴;“5月备忘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的智库发展 马瑞映;田恺
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英国政治、经济的转轨时期,也是英国智库发展的“第二波”,涌现出经济事务学会、政策研究中心、亚当·斯密研究所等诸多智库。就成立缘由、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而言,这些智库兼具时代特征与自身特色。它们以各自的理念和实践方式,与政府、政党以及公众展开辩论与互动,形成的研究成果和营造的意见氛围,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透过智库自身话语中夸大的炫耀成分,智库的真实影响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具有关键性,反而呈现出意识形态色彩强烈、影响“外围”化、为政策失败承担责任等多重侧面。产生或壮大于转轨时期的“第二波”智库在英国智库发展史和智识实践史上扮演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殊角色。
关键词:英国;智库;转轨时期
火灾、政争与实录的外传——嘉靖中期之后私人撰述本朝史兴盛的契机新探 金久红
摘要:嘉靖中期之后,明代私人撰述本朝史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爆发式地出现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明朝当代史著作,尤其是对有明以来历史的全方位通史性展现,更是前此未见。这说明此前通史撰述在档案材料上无所依凭的困难已得以克服。联系这几部通史著作都下迄正德的时间断限,以及它们在史源上与历朝实录密切相关的内容特点,可以肯定地说,实录作为秘藏不宣的官方唯一的全方位史料汇编,在嘉靖时期出现了外传。而在当时政争和火灾叠加因素影响下对历朝实录、宝训的大规模重抄,应该就是实录私抄并外传最可能的历史契机,也是嘉靖中期之后私人撰述本朝史兴盛的历史起点。
关键词:嘉靖中期;私人撰述;本朝史;实录;火灾;政争
《史林》2019年第4期目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市区域与治权的确立 蒋宝麟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设与省平行的“特别市”制。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但其区域与治权范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完全确立。该市区域主要从江苏省的上海、宝山两县划入,经过国民政府、省、市、县及地方士绅反复交涉与妥协,1928年7月,该市区域范围基本确立。然而,划分方案的不完整性与解释的不确定性导致各方关于各项治权划分与移交的纠葛不断,该市“属地”治权迁延十年尚未获完全确定。上海市区域与治权的确立过程,折射出南京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与“地方主义”的多层次性。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上海;江苏;区域;治权
20世纪初期日本在上海的不动产投资与日侨社区的形成 张智慧
摘要:20世纪初期,随着上海日侨人数的持续增长,“住宅难”问题也日益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上海日侨就提出了设立“土地建筑公司”的倡议,但未得到日本政府的资金支持,遭受挫折。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资本在中国的大举并进,上海日侨的不动产投资也大幅增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亚兴业株式会社在上海的不动产投资。其投资满足了上海日侨的住宅需求,提升了日侨在公共租界中的发言权,同时也推进了虹口一带上海日侨社区的形成。然而其过度膨胀,特别是在华界的大举投资触及了中国民众的切身利益,也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日关系走向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上海;不动产投资;东亚兴业株式会社;日侨社区
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的时空分布与法租界空间扩张关系研究 朱晓明
摘要:为了有效地控制城市空间,上海法租界被划分为若干个捕房辖区,每个辖区都由各自的捕房负责治安和防卫工作。这些捕房辖区并不完全处于原有条约规定的法租界界址之内,而是充当了法租界扩张的先行军与桥头堡。上海法租界经历过三次扩界,法租界的巡捕房也从创始之初的一个发展为六个。租界扩张是法租界巡捕房及其辖区建立和调整的最主要原因。每次扩界之后,巡捕房的辖区也会都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控制界内的人口与土地。1931年之后法租界六大捕房的空间格局已经基本定型,各捕房的分区一直延续到1943年法租界的结束。
关键词:上海;法租界;扩张;警察;空间分布
摩尼教之宗教色彩述论 芮传明
摘要:摩尼教以明显融合各大宗教文化而著称于世,这一特征生动地展示了古代欧亚大陆上宗教和文化的深入交流。首先,摩尼教的某些基本教义和主要神魔名号显然借鉴自琐罗亚斯德教。其次,早期的摩尼教具有深厚的基督教色彩,摩尼公然声称自己是天主派来凡世的圣灵,并将耶稣设为本教的重要神灵。再次,摩尼教东传中亚和中国之后,融入了大量佛教元素,以至被中原朝廷指责为“妄称佛教,诳惑黎元”。自宋以降,摩尼教(或明教)盛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后,则混合了许多道教和民间信仰因素,甚至几乎失去其本来面目。
关键词:摩尼教;基督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
两汉行政故事的变迁 李彦楠
摘要:故事本仅指代过去发生的事件,它在西汉中前期行政中不具有特殊地位。随着官僚制的发展,故事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并在汉昭帝时具有了因循意味,但影响力依然有限。汉宣帝时,以效法汉武帝为核心的汉家制度逐渐形成,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祖宗权威意味,在行政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增强。汉元帝时儒生势力逐渐强大,并与文法之吏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自此故事被等同于因循守旧并受到全面否定。至东汉,由于皇权复兴、汉光武帝对继承西汉的强调和个人对吏事的偏好,故事在吸收经典后成为了决定性政治行为依据,也对史学、历史认知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关键词:两汉;故事;政治文化;官僚制
中古地理书的源流与《隋志》史部地理篇 聂溦萌
摘要:魏晋以来地理撰述的兴起主要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南朝有以“地点”分隶典故以展示博学的风尚,与《隋志》史部地理篇的形成有很实际的联系。但《隋志》地理篇小序有意建构另一种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强调地方行政与文书档案的作用。事实上,早期基于上计文书的地理撰述偏重郡县道里人口,仅以正史地理志(州郡志)为编纂的终点,与兴盛的私人地理撰述间有一定界限。随着南朝以来官方编纂继承学术发展成果和向更多领域扩张,隋代出现了既包含物产风俗等丰富内容,而又以上计文书为主要资料来源的官修地志。至此,官方编纂与官方目录相配合,取得了引导地理书发展的主动权。地理书的个案是中古时代帝国官僚体制向社会文化各领域扩张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官方编纂;地理书;《隋书·经籍志》;上计
南宋临安都城空间的变迁:以西北隅的官学布局为中心 姚永辉
摘要:宋室南渡,临安升级为行在,城市格局随之发生极大调整,西北隅的变迁是南宋初期临安都城改造的缩影。由于西北隅在隋唐至北宋渐成适宜人居的自然条件和相对于城南更宽闲等特点,成为大批移民涌入之地。宋廷通过改占寺庙与武将功臣宅邸为政府或军事机构、改增寺庙为国家与皇族服务的功能等手段,逐步将城北纳入以御街为主线、带有皇权色彩的城市空间。南宋三学与礼部贡院陆续设立于此,并带动周边的书籍售卖、房屋租赁等商业运作,以此为中心的考察为探讨南宋临安都城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与变迁的历史过程,寻找影响城市变迁的力量,解析城市记忆编码等问题提供了细节的实例。
关键词:南宋; 临安; 都城空间; 官学
从钞立财入到钞衰财竭、钞银易位:明代财政危机形成的货币思考 李园
摘要:明初基于财政目的构建的宝钞货币体系,在国家财政运作中一度扮演重要角色。前期中央通过实物银钱折钞、宝钞折支以及增税扩税等举措,使得国家财政收支形态呈现局部“钞化”,成为该时期实物型财政体制的重要补充。然而,明代钞法摒弃了宋元时代的部分良好制度,缺乏维系信用的必要金融机制,宝钞贬值不可避免。明代中叶以来,随着钞法的崩坏,依托宝钞维系的财政货币运作体制趋于解体,政府财力大量流失。成化、弘治时期的国家财政面临“支钞不行”“征钞无用”的运作危机,财政运作的货币形态出现白银化转向。但受制于该时期国内白银储量不足的现实,国家财政运作机制又面临新的问题。故从货币与财政关系的视角观察,始于成、弘时期的明代财政危机,是一场财政、货币转型等多重压力下的危机呈现,其内容多以“钞法不行”“银竭”为指向。
关键词:明代;财政危机;货币政策;钞法;白银化
清代鱼鳞册所见业主姓名、地权分配及相关问题研究——以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为例 胡铁球 徐伟 赵婷婷
摘要: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现存25册,是罕见的以庄为单位且较完整遗存下来的“土地清丈鱼鳞图册”。其业主名登载形式较为独特,出现了多个业主名合写、业主名省略书写等诸多形式,这为学界解读鱼鳞图册、地契等文书上所载业主姓名具体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所载业主进行归户统计后发现,开化县唐头庄土地分配较为集中,寄庄现象明显,这与以往研究主张的土地分散的结论不同。此外,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详细登录了丈量日期、丈量组织的姓名及职责等,这些内容为遗存下来的其他各种类型鱼鳞图册所不见。土地占有、宗族与丈量组织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这与以往学界有关佥派地方册书等职役来担当丈量组织的结论不同。
关键词: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业户登载方式;地权分配;丈量组织
清代地域回避之争的脉络及其分析 胡恒 陈路
摘要:地域回避、异地任职是中国官僚体制的基本特点之一,与西方本地任职的传统形成很大差异,进而对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任升迁、空间调动造成诸多影响。地域回避至清代发展至顶峰,并得到严格执行,与此同时,围绕着地域回避的争论一直存在。从清初顾炎武等人在封建郡县论下的深入思索,再到清中期一批官僚提出的技术性反思,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明确建言“免回避议”,而后是戊戌变法时期全体在京官员围绕“回避”存废的大争论,最终在清末新政中地域回避制度有所松动。可以看出清朝不同阶段对地域回避认识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从中体现出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的某些侧面。围绕地域回避的争论,不仅关乎历史,更与当代相连,隐藏着中国行政体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地域回避;官僚体制;郡县制
清代中后期苏州与宫廷的飞金供应 滕德永
摘要:飞金即金箔,是清宫中建筑、绘画及制作御用器物的重要材料。乾隆中前期,清宫飞金主要依赖户部采购和宫中捶造,但这两种方式都有诸多不足。至乾隆中后期,苏州飞金受到宫中重视,并成为宫中最为重要的来源。这种供应关系延续至清朝末年。苏州的飞金供应根源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高超的制作技术,这是清宫与苏州联系密切的又一实证。
关键词:苏州;清宫;内务府;飞金;乾隆
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 崔志海
摘要:从学科史角度来说,晚清政治史研究始于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并从属于断代史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两个不同学科。新中国成立之后,晚清政治史完全划入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0—1966年构建革命史体系阶段;1966—1976年遭“影射史学”破坏阶段;1977—1990年代事件史研究臻于成熟阶段;1990年代之后趋于多元化、并回归清史学科阶段。晚清政治史在过去70年里一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也有待提升史学研究与理论、学术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史料的挖掘、考辨和利用,正确看待和处理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的各种范式,在吸取既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两个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的晚清政治史学科。
关键词:晚清政治史;中国近代史;清史;学术史
“乡粹”与“国粹”:民国时期温州地区的地方文献整理活动(1912—1937) 徐佳贵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史的取径,考察民国初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浙江省温州地区的地方文献整理活动具体如何开展。在组织主体上,承自晚清、亦“政”亦“学”的“官”“绅”网络始终是此类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在文献流传上,此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乃是起到了维系地方图书馆与私家藏书楼之互补并存局面的作用。在观念新旧问题上,与事者多将“五四”后的“整理国故”风潮理解为晚清以降保“国粹”之倡议的延续,整理乡邦文献即是由“乡”及“国”、参与这一风潮的表现。此期的地方文献整理,诚有一定的“近代”要素介入其间,但总体上仍系“新瓶装旧酒”,与后人归结的关乎近代“学术”成立的理念之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关键词:温州;地方文献;藏书楼;图书馆;国粹
九一八事变后的英国与国联调查团组建——基于英国档案文献的考察 陈海懿 徐天娜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派遣调查团赴远东开展调查,这是国联介入中日战争的开始,研究国联调查团的组建过程是探究国联与中日战争联结的必然需求。作为国联主导国之一的英国在国联调查团的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内阁、英国驻中日使领馆、英国驻国联代表团在该过程中构成了三方主体,并在国联调查团的“提议—预演(派遣观察员)—正式组建”三个阶段中发挥了实效作用。本文通过爬梳英国档案文献发现,与国联调查团组建过程同时进行的是英国远东策略基调的演进过程、派遣观察员的外交互动过程和主导国联的政治权衡过程,国联调查团的组建离不开英国因素。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英国;国联调查团;国联理事会;观察员
蒋介石“越级指挥”再诠释——兼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中的内在逻辑 陈默
摘要:抗战时期,蒋介石常常超越正常的指挥体系,通过往来电话、密电、手令等方式指挥前方的部队,此种“越级指挥”的风格多为时人诟病,也被后世史家批评。然而国民党军表面层级明晰、整齐划一的军队系统内部,多个军事集团长期并存林立,迫使国民党军的作战指挥和日常运行不得不遵循另一套逻辑,蒋介石的越级指挥便是此种内在逻辑在军令方面的体现。蒋介石在越级指挥中,多倾向于一面怀柔各地方军事集团的领袖,一面抑制其嫡系将领以避免派系龃龉,在当时发挥了相当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蒋介石指挥部队作战的需要,同时维护了国民党军队总体的团结。越级指挥既是战时国民党军组织形态的产物,又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的权势转移。
关键词:蒋介石;抗战;国民党军;越级指挥
战后第三势力运动与城市中产阶级(1945—1949) 江文君
摘要:对1946年以政协会议为开始的第三势力运动,研究和评价迄今仍有不足和分歧。既往的研究多从政治史、思想史层面来解读战后第三势力运动的兴衰,缺乏从第三势力的社会基础层面加以论述探究的。回顾这段历史,城市中产阶级(以上海为代表)作为第三势力运动所依靠的主要社会力量之一,其群体力量在内战期间经历了一个不断衰减直至消失殆尽的过程,本文试图从第三势力运动与城市中产阶级的关系这一视角加以深入探讨和研究,研判第三势力运动消亡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第三势力;城市中产阶级;自由主义;上海
当前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问题 张俊峰
摘要:水利社会史作为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和热门领域,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在类型学视野下开展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已经得到学界不同程度的实践和响应。分区域的不同类型水利社会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从乡土中国到水利中国,从以土地为中心到以水为中心,不仅是研究主题的转换,也是学术视角和理论方法的转换。发掘新史料、运用多学科方法、以水为切入点进行新的综合和更富有整体性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
关键词:水利社会;类型;区域;理论;概念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重读《陈旭麓文集》有关“人物研究”论述有感 于翠艳 傅德华
摘要:4卷本的《陈旭麓文集》出版至今已20余年,其影响不减。尤其有关“人物研究的相关论述,包括对近代中国人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文章,还有陈旭麓先生为他人研究人物专著撰写的“序言”及“书评”,对读者学习与研究近代人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他对近代中国人物的论述,与他对近百年中国史的研究,始终抓住“新陈代谢”这个关键词,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火花亮点,层出不穷,常发人所未发之音。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有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陈旭麓;《陈旭麓文集》;人物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期编辑:张泽阳
责任编辑:何明玉
编审:肖玉梅
瑶湖读史
瑶湖读史
Big History Reading Club
读史讲座| “瑶湖畔读大历史”读史论坛
观影活动 | FULFILL(蜂房)读书会
“正大史学新秀” | 参观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地方文化宣传系列活动 | 读史系列活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