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书单 |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女教师助力停课不停学

停课不停学的 瑶湖读史 2022-05-21
 

瑶湖读史

读史,我们是认真的

关注


【前言】疫情当下,「瑶湖读史」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将为大家陆续介绍一些书单,助力各位修得学术涵养。我们特邀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数位女神级老师,从她们的推荐中选出以下书目,组成本期书单!“放眼世界,心系中国。”在此感谢雷娟利、叶群英、吕晓燕、林秋云诸位老师的倾情推荐。

推荐人







雷娟利

1.(美)入江昭:《全球史与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邢承吉、滕凯炜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年。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的”和“跨国的”视角审视研究历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种新的视角将对过去提供怎样新的理解?为什么这种史学方法的兴起发生在20世纪末期?它与历史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本书的作者——一位研究历史超过60年的史学家,将会对这些问题作出言简意赅的回答。


2.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


黄仁宇是对国内史学界影响很大的史学家。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国内出版,对国内史学界已有范式和方法的转变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本书是以随笔散论的形式纵论历史,议论独到,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后可以阅读。


3.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 余戈:《1944:龙陵会战》(2017)、《1944:松山战役笔记》(2009)、《1944:腾冲之围》(2014),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套书籍特色为“微观战史”,对战事叙事精确到一天一地,且以敌我双方史料严密比对,在错综复杂的战事中追求最大程度的客观准确,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史”标准,为读者汲取战争经验教训提供优秀文本。


5. (美)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部富于惊人新发现的著作,即使是在向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时,也会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推荐人







吕晓燕

6.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


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随后,作者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在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促进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改变,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7. (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胡志宏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显示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展现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8. (美) 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张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指出,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


9. 柴静:《看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10. (美)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颜筝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谢丽尔·桑德伯格在本书中深刻地剖析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她认为,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她在书中鼓励所有女性,要大胆地「往桌前坐」,主动参与对话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她还认为女性应该向前一步,勇敢进取,平衡工作与生活,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桑德伯格希望以此激励女性勇于接受挑战,满怀热情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推荐人







叶群英

(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志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同7,吕晓燕老师也推荐了此书,可见值得一读。——编者注)


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将宋代女性的经济状况、社会阶层、婚姻生活等生动地呈现出来。作者否定了传统妇女史认为女性属于历史牺牲者、受压迫者的论调,提示后来研究者不要过度使用文学框架来定义女性的生活。由于作者引用了大量宋代名人的趣闻轶事及情节曲折的故事,这本学术著作读来趣味性十足。


11.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上海:中西书局,2002年。


本书作者运用明代官书、文集、方志、笔记、小说等文献,讨论文本中的“三姑六婆”,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涵,并呈现“三姑六婆”的实际社会功能及其所反映的两性关系等问题,不论是就妇女史、社会史或文化史的角度而言,都是一个饶富趣味的课题。


12. (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作者通过考察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生活实例,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这些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


13. (美)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颜宜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本书通过对18世纪及其前后清朝江南地区妇女的人生历程、诗词写作、劳动、宗教活动以及娱乐等各方面的分析描述,阐述了社会性别关系对于这个时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产生的深刻影响,强调了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关系在史学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价值。


14.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本书成书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史料丰富,论证有力,可以看作中国研究妇女史的开山之作。尽管书中的一些观点近年来开始受到质疑和修正,但作者以一位男性学者的身份为女性编写历史,并在书中不止一次为女子不幸的现实鸣不平,体现了少有的真正的男性对女性的同理心,其思想远超时代。


15.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史学名家陈寅恪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写作时间最长(1953-1964)、篇幅最大(80余万字)的一部著作。柳如是乃明末清初的名妓,后嫁于名士钱谦益。陈寅恪先生对柳氏评价极高,为之“感泣不能自已”。对其写作《柳如是别传》的动机,学界至今莫衷一是。这或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部书的名气,不过此书读懂不易。

推荐人







林秋云

各位同学好,我给大家列个书单,推荐语就先不写了。给大家推荐这些书,纯粹就是觉得这些书好,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16. (法)阿尔贝·加缪:《鼠疫》,刘方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17. (美)阿瑟·格蒂斯:《地理学与生活》,黄润华 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18. 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


19.葛兆光:《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1994—201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0. 何兆武:《上学记》,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21. 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22. 王鼎钧:《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23.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24.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谢谢阅读


编辑:艾璐瑶   责任编辑:老肆

瑶湖读史出品 | 欢迎分享 | 转发朋友圈

瑶湖读史


瑶湖读史


Big History Reading Club

读史讲座“瑶湖畔读大历史”读史论坛

观影活动 | FULFILL(蜂房)读书会

“正大史学新秀” | 参观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地方文化宣传系列活动 | 读史系列活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