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象读史 | 在交流中长知识,在宋城上跑田野

读史君 瑶湖读史 2022-05-21


在交流中长知识

在宋城上跑田野


2020年12月18日-20日,第二届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学术论文交流会如期在宋城赣州召开。会议圆满举行,完全达到了促使同学们互勉共进,砥砺成长的效果。交流会结束后,20日一早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与会同学游览了宋城赣州,从军门楼、郁孤台、八境台、蒋经国故居、宋浮桥、皂儿巷、新安书院、董府,一路走来,短短数小时历宋元明,经清至民国,真正体验了如何走出书斋、走向历史的现场。在这走马观花式的“田野学步”中,学生们虽然步履蹒跚,写下的随记也是文法稚嫩,但却留下了他们在“学术长征”路上的一个重要脚印。而这个印记的落脚之处,正发生在赣南这片革命的红土地上。


两校师生合影




孙潇:

在结束昨日一天的学术报告之后,今日有幸能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游览赣州的史迹。在江南宋城,我们踏上了建于宋代的古城墙,层层的青苔和深浅不一的城砖向我们昭示了这段古城墙所经历的历史。从宋代直到民国,历史不断地变迁,古城墙也几经翻修,古城墙以另一种方式保留了一种史料。从古城墙上的青砖上,我们能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朝代的人对古城墙的修补:“瑶前谢绍熊”“小甲······”“乾隆······”,甚至还有乡约的刻写。触摸青砖上的字,仿佛溯回到那段时光,不同朝代的人在古城墙边做着不同的事。游览古城墙时,就似泛舟在历史的长河中,近千年的历史在眼前慢慢展现,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瑶前谢绍熊”的城砖


接下来,我们游览了蒋经国故居。老师与同窗的热心讲解,使我了解到许多关于蒋经国的故事,得以从不同的视角知晓对蒋经国的不同评价。在故居中,还有很多蒋经国在赣南实施新政的文献,其中的运动会奖励和结婚证书让我记忆深刻。在那个年代,蒋经国在赣南移风易俗,为赣南带来了一片生机,这着实不易。


在故居中神游,想到从国外学成归来的蒋经国,或曾伏案写着日记,在日记中记下自己在赣南施展的新政;或曾抬头长思,考虑下一步的措施······这多少能激起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想象。


游览完蒋经国故居之后,我们来到了八镜台。八镜台前是以前赣州城的外城防御建筑。作为世界史的学生,这个建筑半圆的样式让我想到了古希腊的剧院与罗马的斗兽场。外城的这个防御工事看起来非常坚实与牢固,到现在只是在坡度比较陡的地方,才会有青砖掉落。后来听老师们讲,赣州城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难攻下的城池,从外墙的坚固程度上,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了。



 八境台局部景色


从八镜台离开后,我们来到了古浮桥。之前看过的史迹离我们都有些遥远,这座浮桥却不同,原因是这里有渔民们在贩卖河鲜。踩在浮桥上的摇晃感,让我们觉得回到了古时。在这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挑选河鲜,回家烹煮······一幅古时赣州市井日常画卷仿佛重现在眼前。古浮桥的现实感与古城墙、八镜台的历史感交相辉映,让我能感受到赣州的过去与现在。


浮桥上的渔船


浮桥上渔民晒的鱼干


总之,这次的赣州之行,让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感谢赣南师大的老师们与同学们的热情接待,也感谢我们江西师大的老师们与同学们的辛苦付出!如有机会,定再去赣南,探讨学术,结交挚友!



柴敏辉:

此次赣州行,我有三处收获。


(一)学史要形成规模:

以前我看到很多论坛是以区域性为主展开,我很是不满,也不理解。但是,经过此次赣州行,我明白了以区域划分,能够让学术路数相类的学人更容易进行交流。无形中会以地域划分成为一定规模的“学派”。虽然我是学习学术史的,在其中有些异类,但是这种学术归属感还是很强的。也由此,杨长云老师、温海波老师、郭淇斌老师以及赣南师范大学的朱忠飞老师的运作,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很有帮助,让大家能够认识更多同道中人,而且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形成地方规模性的学术圈子,甚至可以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二)学史要多走走:

司马迁的历史叙述是建立在“行万里路”的基础上的,当然我们不能不重视“读万卷书”,但是如果只有“读”而无“行”是肯定不够的,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史者。但是问题是,我们如何去“行”?当下我们课程紧张,哪还有时间去散漫地闲逛一个个史迹?因此,此次赣州行让我明白,由专业人士带领着,有目的地去寻访史迹,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了。在旅途中,不仅可以促进老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增广见闻,有裨去“读万卷书”。


(三)学史要多一点温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回昌的第一天,我是在拜别赣南师范大学师友的睡梦中清醒的,脑海中浮现“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诗句。“相见难”是因为,推动这样一次区域性的、性价比高的学术交流是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的,是很难等来的一次好机会。“别亦难”是因为,在“皂儿巷”的牌匾下打滴滴的时候,真的是千万种不舍。刚刚还促膝长谈,还有很多问题没达成共识,老师们一句“喊滴滴要走了”,就这样要分开了······我知道,很难说出“再见”,也确实很难“再见”。希望第三届论坛,依旧有我的身影。


论文交流会现场



朱少溥:

以下是2020年12月20日,随朱忠飞老师、杨长云老师、温海波老师、郭淇斌老师及江西师大、赣南师大的同学们前往赣州古城墙的考察纪行。


日常空间里的政治宣传

观摩城砖铭文时,温老师提到城墙墙砖有“小甲”“乡约”等不同的系统【后来和余晓青同学交流得知,此处“小甲”是明代县丞管理下的总甲(甲首)、小甲、作匠、造砖人夫制度中的“小甲”;“乡约”是明代督管城垛乡约、泥水匠包修制度中的乡约】。


“督管城垛乡约”


“新生活运动”


蒋经国故居也展览了一个盆,上面写着“新生活运动”字样。乡约铭文和“新生活运动”字样两相对比,其一是当时的宣传能够自如地渗入日常生活;其二是蒋经国主导新生活运动,将其条款写在“新南赣乡约”当中,可以明显看出其与王阳明《南赣乡约》的承继关系。面对匪乱横行的南赣,王阳明采取教化的方式平乱,蒋经国随之,展现了意识形态改造的力量。这种柔软的权力形式还在国家主导的纪念活动上有所体现——节日、道路、雕塑、广场均不断地形塑着后来人的记忆,建立、强化着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不无巧合的是,在前往皂儿巷董府吃饭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一条中山路。在南昌的中山路已成为城中心娱乐消费的著名街道,在赣州的这条中山路则是正经的环城大道的一部分。但只要他们都叫中山路,便如陈蕴茜所指出的:国民党在进行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中充分利用空间政治技术,用中山路来构建“以孙中山及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统一的政治文化”。中山符号在此又影响了今天的人们的记忆。

历史遗迹的留存

朱忠飞老师特意带我们去看他发现的几块宋砖,其位置正是我上次来到八境台经过之处,但当时我未加注意,这让我感到汗颜。


同学们正在拍摄宋砖


宋砖铭文“淳祐乙巳修城砖使”


在我的理解当中,历史遗迹(偏指实物含义)像琥珀一样封存着细微详尽的历史信息。如果说历史文本是遗忘竞争的“胜利者”,反映了文化人的意义世界和权力争夺正统性的努力;历史遗迹则往往是直接面对时间而非有意删削的文化人,更多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不是说历史遗迹没有政治,而是他所反映的是远离中央的、帝国具体的统治方式,留下的是县丞级别以下的“小甲”“铭文”、是对帝国而言普通的日期、是传统史学中无足轻重的工匠的名字。


而真正的面对历史遗迹,则会让作为概念的理论切实地落地。行走在皂(灶)儿巷中,我注意到墙沿下铜钱样的小孔,立刻回想起大一写作业时查到的图片。如果不是亲自到“田野”里去,便无法捕捉到平面照片提供给你的“规模”和“位置”信息(不同的规模、位置体现了不同的等级、功用、面向对象)。正如平面照片只能看到一面,仅凭阅读文献材料,也只能获知历史的一个面向。


从文化与政治到文化与经济

陈春声老师指出,结合实地调查和田野文献,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过去是如何被现在制造出来、过去的建构如何用于解释现在。总之,“百姓日常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观念和地域认同意识,是在实际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对于新建设的“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而言,文化是被发掘的旅游资源。据传是宋代定下的“八景”至此变成一个更为成熟和现代化的旅游系统(据称有关八景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孔宗瀚与苏轼在赣州的八境图与题诗,但在《梦溪笔谈》里,八景始于另一个宋人宋迪)。今天的人们回望赣州的历史,无疑会先想起这些被大力宣扬的文化符号。在我的记忆中,赣州给人的印象,先是和郁孤台划等号,后来是浮城/龟城,近些年都被官方的“宋城”给覆盖。对于客家文化的宣传,在争取凝聚力和地域认同的同时,也未尝没有以示殊俗、吸引游客的作用在。在讨论了现在对过去的覆写之后,今天的我们也在引申过去来定位现在。



丛玮:

在学术交流会后,由温海波老师、郭淇斌老师、杨长云老师以及赣南师范大学的朱忠飞老师带队,我们此次参会的一行人以及赣南师大的部分同好,汇聚宋城进行了一次颇有意义的史地考察。


宋代的古城墙遗迹


郁孤台


首先我们来到了宋代的古城墙遗迹,我看到了墙砖上镌刻着不同朝代的印记,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得知因此城墙由低到高陆续翻修,其墙砖上刻写的年号也从古至今。触碰其间,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沿着古城墙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雄伟的郁孤台,登台远望,赣州的美景尽收眼底,台旁贡水悠悠,给人“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


随后,我们游览了蒋经国故居,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故居内的史料、照片,我了解到了之前未曾听闻过的的蒋经国主政赣州之情状,增长了我的见识。


远眺赣江


参观蒋经国故居票根


之后,我们又前往了八镜台,一开始我对这些类似于窑洞一般的孔洞非常好奇,在请教过老师及同学后得知,这属于古代的一种防御工事,将敌军通过孔洞引入其内,再群起攻之,可起到瓮中捉鳖的作用,这令我不禁赞叹先人无穷的智慧。


八镜台的孔洞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浮桥,一股河鲜的香气扑面而来,桥上人来人往,还有很多边晒边卖河鲜的渔民,好不热闹,而这座充满了烟火气息的浮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行走其上,感受到了现代与古代的交融。


古浮桥上的河鲜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地区的历史脉络,与它当地的历史遗存、风土人情密切相连,感谢学校和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深入了解赣州风情的机会,将书本上的内容鲜活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使我对赣州的历史风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宋奕翰:

“重返历史现场”是治史的门径之一,启示我们走出书斋,摒弃纯粹的枯坐苦读、冥思苦想,回到相同的空间中,尝试让思想跨越时间的隔阂。12月20日,有幸与师友寻访赣南地区最富人文气息的古迹群,郁孤台、八境台、蒋经国故居等都集中在此处。经过一系列旅游经济开发,大部分历史古迹难免有所失真,但仔细辨别,在一些游人注意不到之处,依稀还能看到历史在此留下的痕迹。古城墙作为庞大的遗存实体,还保留着不少的历史遗存,根据我的留意,刻有字迹的老砖,蕴含相关的历史信息,时间则多以清咸丰、光绪年间为多。 


辨认、解读其中文字,尝试与自己的所学构建联系,最有趣味。我最深的感悟,就在这种联系建构过程中,知识的沉淀与这种现实的感触是缺一不可的。有了之前阅读《皇权与绅权》的经历,对保甲、乡约等民间社会组织有所了解,才能对砖石上的只言片语多读懂一些。而真正触摸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印记,之前对制度史内容片面、生硬、模糊的认知,才变得有所灵动起来,数百年之前,这些制度安排就在这片土地上发挥着作用,完全参与进社会生活中。这是一个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双向解释、丰富认知的过程,最给我以收获。



刘金源:

此次会议及考察收获颇丰,只能就我认为最大的收获,略谈几点:


演讲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最好事先能写好发言稿,模拟演讲几遍,语气语调要稳重、慢速和饱满。ppt的准备无需太多,三四张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内容足够!学术对话方面,感谢匿名评审老师们和谢殿诚同学的箴言,让我这三年来找到了三块重要的史学拼图,即学术史的对话与问题意识、史料的系统收集与整理、字词的严谨与逻辑的严密。这是史学的基本功,务必再三重视!


新思考:关于城墙问题,为什么只有章贡合流处有双重城墙?难道不怕别人攻打大部分都是单体墙的部分吗?比如攻打建春、湧金门等。


新理解:现在终于更能站在学术视角、更深刻地理解温老师早先推荐的施坚雅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这本书了。第一,施坚雅是人类学家,在中国四川有长时间的考察,从中国本土资料出发去建构历史,打破了当时非常火的西方研究中国的“冲击—反应”模型,做到了学术上的创新。第二,施坚雅在理解中国区域的整合中有了新的思想创造和发明,不仅提出圩市对于基层的整合作用,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六边形理论,这在国内国外都没有人提出过的,甚至没有用这种方法解释过的,亦做到了推动学术界的发展。所以施坚雅的学术作品在当时,哪怕就是现在都十分的经典。我们做学术就要做出能推动学术界发展的作品来!



王赛春:

在老师同学们的带领下,我们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一同去历游赣州古迹。在清江水上的郁孤台里欣赏前人书法,相互探讨,妙趣横生。又至古城墙上的亭台楼阁,登上“崆峒通八闽”的八镜台,望涛涛章贡汇流。随后,我们一起寻找城墙砖上的信息,寻找着宋明清时的墙砖,跟随着老师听其解释造砖的系统的划分。


历史仿佛也离我们很近很近,变得那般生动具体······在蒋经国故居中,围绕在老师周围听蒋经国的故事。走上浮桥,摇摇晃晃的浮桥上各类鱼龟令我们讶异······赣南师大的老师同学热情好客,一路上关照我们许多。万分感谢两校对此活动的大力支持,令我们受益匪浅,希望此类活动能不断持续下去,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庄诗琪:

这次赣州之旅收获颇多。特别是学术会议交流,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不出门看看别的学校的同专业的同学,就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


首先让我觉得非常惭愧的是,赣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同学,不论是18级的还是19级的,论文都让人感到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不论是选题和还是遣词造句上都很不错,框架合理、条理清晰、论证有力,对比起来,我们的论文就看起来有点“漏洞百出”。在这次学术交流会议上我感到收获最大的就是学会怎么去看一篇别人的论文,怎么去评价别人的论文,例如看一篇论文需要从选题上、结构上、论文细节等多方面去看。通过评价别人的论文,可以从这样全面多角度的评价视角去看自己的论文,看看到底该怎么改自己的论文。


虽然此次的“交锋”还不是很激烈,不过也认识学习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知识东西。说来也有比较有趣的事情,温老师如果不告诉我们可以免费续酒店的矿泉水和加被子,我们都不知道。还有诸如一道菜也有它与王阳明的故事,处处都是学问,我们还是看得太少了,视野太过狭窄了。第一次和老师一起出去“跑”田野,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听赣南师范大学的同学说他们经常有外出考察的机会,以及考察的收获,深感实践经验必须和理论经验相结合才更能更切身地去理解历史。


总之,对于这次出行非常开心也受益颇深,非常感谢付出很多的温老师和郭老师、杨老师,还有热情的赣南师范大学的朱老师和同学们。


师生参观游览现场



张伟涛:

此番赣州考察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深感少时游玩的景区已然大有不同,“终不似,少年游”。此时我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千年宋城的文化积淀,观察镌刻在城砖上的铭文,受益良多。在温海波老师的细致讲述下,我拓展了自身的知识面,对制作城砖的系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粗略知晓“小甲”、“乡约”、“官窑”等系统的遗存。而后在八镜台登临远目,欣赏文物古迹,在历史场景中深化历史神入,顿生天地苍茫、顾諟天命之感。再者于浮桥之上沐浴江上之清风,耳闻目睹世道民风,从象牙塔走向城镇乡野,博雅英华与乡土地气水乳交融,氤氲出气吞山河的史学气象。


总而言之,我作为有志于世界史方向的求索者,深感史学论坛之殊胜,通识教育之必要,这不但是名校的风向标,更是学术的晴雨表。



张泽阳:

在此次由杨长云老师、温海波老师、郭淇斌老师以及赣南师范大学的朱忠飞老师组织策划的与赣南师大的学术交流会中,我们学校和赣南师大的学长学姐们的卓越表现着实让笔者感受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以及自己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走在赣州古城墙上,一边是城内的民居繁华,一边是城外的江水连绵,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国内许多古城墙一样,在砖块上会发现一些带有文字的城砖,上面刻着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是××年、××督造、××窑烧造等。古时候对工程建筑的监管力度可谓严苛,连一块砖都能追责到底,想想现实里的豆腐渣工程,着实是令人唏嘘啊。


我们在城墙上寻找铭文,试图找出最早的砖块的烧制系统。其中在下坡的一段找到了最早的印有北宋熙宁二年的一块砖。还有城墙的两道防护系统,它使我对于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当我漫步在这恢宏厚重的城墙上时,我几乎穿越到历史中去了,望见辛弃疾奋笔疾书,“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此番交流,笔者最大的收获,便是结识了学术旨趣相近的柴敏辉学长,我们都对学术史和古典史有着异曲同工的独到认识,在互相交流中健全自己的学术知识体系。


张泽阳与柴敏辉合影



赖意宣:

我觉得在我本科期间能有这样的一次机会——走出校门,交流学习,实属难得可贵。


首先对于历史学的学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十分重要。这次的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学术论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参加这样一场学术交流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更在于可以和这样的一群热爱历史、研习历史的学人一起谈历史,形成一个学术交流的圈子。能够在交流中发现大家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找到共鸣之处,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学术交流最有意义的地方。


其次,开阔的视野对于历史的研究十分重要。之前我的学习都是“闭门造车”式的学习,是局限于书本的学习。对我而言,从阅读书籍到形成问题意识,到写成文章,再到进行交流、接受批评指正,这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再到反思升华的一个过程。从输入到输出本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转折,因此常常出现“学而不会致用”的情况。这样的一个交流机会让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看到了多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让我在之后的读书写作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参加这次的学术交流,我就是抱着“被批评”及“接受批评”的心态去的。因为只有听到一些不同的见解,听到一些批评意见我才能更好地进步与完善。


最后我想说,感谢温海波老师、郭淇斌老师和赣南师大的朱忠飞老师的辛苦筹办和运作,感谢杨长云老师远道赶来,这是一群超级有温度有情怀的历史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学历史,幸哉、乐哉!



  本期编辑:杨文珊  责任编辑:刘依柳

编审:温海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