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壑山”原本叫“画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泽州人文 Author 刘国亮

[小编按]地名变迁的根本趋向是“优化”,但优化有不同方向,所谓“名从主人”,即主人的取向决定着优化的方向,如字面上的雅化或俗化就是与主人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壑山”取代“画山”一名,正是俗化的生动例证。


在阳城县西北,西河乡与芹池镇交界处有一座高山,今天人们称之为“壑山”,但在民国之前,它原本的名字叫“画山”。该山山体呈东西走向,风景秀美、壁立千仞,如同挂起来的一幅美丽画卷一般,故名之曰“画山”。

清代和民国期间的泽州府和阳城县地方志,对画山多有记载。

清雍正《泽州府志•方舆志•山川》载:“画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形如一画,望者谓长虹亘天,划然下垂。前为营匠山,为邑之龙脉。”在“营匠山”一条中亦提到:“营匠山,在画山东,迤南结县治。”另在“西河”条中,有“西河,源出县西北三十里画山,经县西北王曲、李邱,绕县西南流入于泽河。”在《阳城县境图》中,也明确地标注有“画山”。但在2001年《泽州府志》(点校本)的《泽州府属总图》中,“画山”被错印为“函山”。

清康熙《阳城县志》对“画山”的记载与《泽州府志》基本相同。

而同治《阳城县志》对“画山”的描述稍有变化:“画山,县西北三十里,西河发源此山。石嶂连云,绵亘数里。远望如长虹亘天,肖一画之形,故名。亦称表山。”在该志书收入的卢廷棻撰《阳城山水总记》中,对“画山”及其周围山水的走向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神仙山在其南境,极幽秀。少北曰画山,支走于北者曰卧虎山,灵泉寺在其上。与刘村岭对峙,支走于南者系阳邑岭,西河流迳王曲界之。画山少东曰营匠山,又分三支……”。该志所载《重修阳城望禾台碑记》亦云:“县之山脉,则自中镇霍太山至沁翼之间为乌岭,由沁水县南入邑境为画山,为营匠山,蝉联而下……”

民国时期,杨念先、杨兰阶、田九德《骈体阳城县乡土志》中亦提到“画山”:“水出画山,经城西故名西河,会大河于城南。”还有王璧撰《阳城大宁乡小志》明确提到“画山”的位置在今西河乡中寨村北:“……芦河南支曰营匠山,自中寨村北之画山入境,分为南山、兔耳岭(即营匠山)两支。”

                             长河两岸的阴阳山


画山历史上生态环境良好,多有老虎出没。因惧虎伤人,附近村庄的百姓,多修庙祭祠。李光斗撰《修虎尾坡碑记》云:“阳邑多山也,……抑又闻之,坡之南为画山,相传古有戾虫出没,附近居民因肖而祠之,故刘村崇奉崔府为主祀,殆隐寓镇静之微意乎。”文中的“戾虫”即指老虎。

历史上,“画山”亦留下许多美丽的故事。传说天上的王母娘娘曾来到此地,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尤如画中仙境,即心生爱意,在此居住下来。一次挑水时,因脚下路滑,一跤跌倒,桶里的水也沿着画山的南坡流下来,一直流过圪台、陕庄,流过阳邑、郭河,流过王曲、李邱,流过梁庄、水村……,凡水流过的地方,渗到地底就变成了煤炭。所以,前河的村庄大多埋藏有煤炭,而山后的村庄,由于没有王母娘娘的圣水流过,所以没有煤炭埋藏。

 至今,在画山仍留有王母娘娘担水用的钩担,和巨石上留下的脚印。 

随着时间的流逝,“画山”之名逐渐为人们所遗忘,又因山巅东西断裂成一巨壑,而变成了发音相近的“壑山”。传说这一大壑,亦为王母娘娘拨下头上的发簪所划而成。

1987年出版的山西地方志增刊《山西山河大全》载:“壑山,位于阳城西北11.5公里,主峰海拔1061.4米,为阳城中部之高山。山顶有松林,山势陡峻。登此山顶县境诸山一览无遗。因东西断裂成壑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壑山还一度成为县界。因日军在壑山一带建立了封锁线。共产党八路军避开日军的封锁,以壑山为界,在阳城分设了阳南、阳北二县。1994年《阳城县志》载:“1943年月,设置阳北县。境分阳南、阳北二县,以公路及壑山一带日军封锁线为界,统属太岳区四专署。”

1999年《晋城市志》:“西小河发源于阳城县西北的壑山脚下流经西沟乡,至县城西南入南大河,全长约14公里,宽约15至50米,属常流河。”

由于历史的误会,画山变为了壑山。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旅游业发展如日中天,阳城县已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围绕画山的旅游开发也正在不断深化,恢复并叫响“画山”之美名正当其时。


美丽的上云台:勤泉原来叫“琴泉”

凤台城热议“金凤凰”

关于晋城重新划设市辖区及命名的建议

电视剧里的北京周边地名对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