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 | 陈小慰教授专题讲座:译文话语的翻译修辞批评

       2021年10月13日下午,福州大学“嘉锡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陈小慰教授应邀在浙江大学作“译文话语的翻译修辞批评”专题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郭国良教授主持。

       陈教授首先论证了开展译文话语翻译修辞批评的必要性。她从修辞的定义出发,指出修辞是研究人类之间运用语言象征相互影响、诱导合作的行为,主要关注目的、受众、话语发生场及演说的“有效性”。修辞批评针对的是所有“人类象征行为及其产品”(symbolic acts and artifacts)。而译文话语的翻译修辞批评就是体现在翻译过程及翻译产品中最重要的人类象征行为之一,与译本的产出过程和译作评论有关。陈教授通过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译文话语——特别是“走出去”的翻译——进行翻译修辞批评的必要性。

       陈教授继而阐述了象征与修辞的关系。她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象征和修辞的定义,指出修辞活动通过使用象征得以开展,象征符号是修辞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修辞通过对语言象征手段的策略性使用,塑造并改变人类及其所在的环境,诱导他人合作。所有的象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和手段。同样的一个观念,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受众的效果完全不同。例如,美国骨髓库的原域名“www.nmdp.org”令人感觉冰冷无温度;该域名后改为“www.bethematch.org”。“be the match”不仅方便记忆,还能激发人们行善情怀和行动,两者高下立判。

       随后,陈教授又揭示了译文话语的象征内涵及翻译修辞机理:对译文话语象征内涵的关注不仅仅止于对词语本身意义的关注,而是将侧重点指向语言对现实社会中人的作用。翻译是复杂的人类体验和互动行为,一旦把译文话语放在现实语境中加以考虑,就会发现仅仅追求与原文语言意义对应的做法是多么脱离现实。现实中的翻译(尤其是“走出去”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活动,而是特殊的跨文化修辞实践活动。根据伯克的“辞屏”观,任何语辞都具有引导、暗示人们朝着某个方向理解、认识、形成态度,甚至采取行动的功能。好的译文话语“修辞”能够拉近人类,诱发人类善意,促进人类团结合作。

       陈教授列举了大量实例证明:在译文话语的建构过程中需要重视各种可能的局限因素,包括语言本身是否准确无误、但在译语语境中可能会误导受众或令其产生错误联想(非预期象征效果)的成分。

       最后,陈教授从“译者应以人为本,积极诱发预期象征含义”,以及“应审时度势,谨防衍生非预期效果”这两个方面,以实例论述翻译实践中的译文话语选择。她借用2020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为危机中的世界寻求精准表达”(Finding the words for a world in crisis),强调“精准”绝不仅仅针对语言层面,更包含了如何使译文话语对现实社会中的译语言受众产生切实作用。换言之,翻译不仅需要精准提供原语信息,还要重视发挥译文话语的象征力量,力求实现其对译语受众的有效性,译者有必要对此加以充分的关注、认识和实践。

       陈教授的讲解声情并茂,文采斐然,案例生动具体,十分接地气,更因理论兼具高度、深度和厚度,令在座师生获益匪浅,深刻体会了从修辞角度对译文话语展开翻译批评的必要性和实际运用。

图/何文忠文/黄采苹审校/高睿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