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结语
❖
在贝尔曼眼中,翻译是一场异的考验。翻译不仅建立起了一种异与同的关系,同时,翻译过程也是对“异”本身的一场考验。对江苏文学经典作品而言,其文字、文学、文化都在译介中经历着异的考验。面对译语读者与接受环境的考验,译者肩负重任。江苏文学经典,乃至中国文学经典,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都不可能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一代又一代译者群体的共同努力。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队伍在不断壮大,我们的文学文化也已经度过了译介初期最为艰难的时段。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桃花扇》《浮生六记》,都已经有不止一个全译本和西方读者见面。其中的经典人物和经典故事,也已慢慢为大家熟知。对江苏文学的对外推介来说,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还有一批如《随园诗话》《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等江苏文学经典作品尚未得到译介。同样,像《儒林外史》《封神演义》《世说新语》《镜花缘》《老残游记》这些作品,虽然英译全译本已经面世,但基本均是由国内出版机构组织翻译并出版的,未能在英语世界引起广泛的影响。江苏文学经典的英译之路还任重道远。上述作品本身都非常优秀,但未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知晓,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翻译主体并没有对这些作品予以更多的关注。这说明,在江苏文学经典作品的对外译介中,我们的主观性还很明显,以我们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作为作品译介选择的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体现出江苏文学经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才刚刚起步,译介与传播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做。
在霍克思、闵福德、罗慕士、沙博理、杨宪益五位中外翻译名家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选择待翻译作品时,无一例外都会受到自身翻译观、文化立场、翻译动机的影响。这意味着,如果是译者的主动译介行为,那么,我们也许很难全面地推介江苏文学经典,译介作品的涵盖面会较为狭隘。在选择待译作品时,我们除了考虑到译者与该作品的契合度外,通常还会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文学文化交流与推广的需要。因此,在江苏文学经典的对外译介过程中,作品的选择是第一位的,译者的选择应当满足作品的译介需要。
江苏文学经典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诸如闵福德、杨宪益这样的中西翻译大家固然是译介这些作品的优秀人选,但他们未必了解和喜爱所有的待译作品。面对并不了解和喜爱的作品,即便是这些翻译大家的翻译,质量上也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关注国内外优秀的年轻译者,特别是那些热爱江苏文学经典作品、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者。他们的加入必然会加速推进江苏文学经典在英语世界接受的进程。从文化交流和推广的长期进程来看,将这样一群优秀的译者组织起来,不仅能够在交流中相互促进,也为我们的译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无论是“江苏传世名著”,还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都可成为江苏文学经典的对外译介的良好素材库。相信随着越来越多译介作品的推出,英语世界的读者会越来越了解江苏文学的经典作品,也对中国文化越发有兴趣。这不仅会有助于扩大江苏文学经典作品的海外市场,也在培养未来江苏文学经典的译者群体,形成良性的循环。多年之后,这些海外译者会和国内的译者一起,组成译介江苏文学经典的译者队伍,助力江苏文学经典英译。
图书信息
书名: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
作者:许多
丛书名: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总主编:许钧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ISBN:9787308215268
图书简介
本书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本书从历史的角度,以“译者”为主线,对涉及翻译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度考察,揭示出江苏文学经典英译的根本问题。本书基于对江苏文学经典英译历史进程的梳理,从史的角度把握江苏文学经典作品英译的发展脉络,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翻译主体进行研究,着重考察了翻译主体的翻译观念、文化立场、翻译动机、翻译选择、以及译介方式,特别是通过重要译本的过程性考察,揭示翻译主体的翻译观念、文化立场对其翻译选择和译介方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许多,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